第七十九章 通天教主救大鹏
在这一次的了解当中叶梵也是充分的认识到了整个世界的布局,但是在叶梵看来也无关紧要。
在消化完女娲,镇元子等人的信息,女娲等人变向叶梵告辞了。
女娲圣人带着伏羲回到了三十三天外的娲皇宫,镇元子以及红云回到了五庄观。
不过,回到五庄观的镇元子并没有接着招待红云,毕竟开始在大殿之内镇元子还答应好温庭筠院长的事情。
回到五庄观的镇元子取出传讯符咒,一道金光从五庄观而出,直奔白鹿洞书院而去。
………………..
时过半月。
叶梵也是在逍遥仙山之中整个教导小孔宣,毕竟孔宣作为叶梵的二徒弟也是洪荒之中唯一的徒弟,所以叶梵对于孔宣的教导也是较为上心的。
“孔宣,你跟着为师已经已有半年之久,修为已达到无上金仙了。”
“为师再将五行遁术教授与你,你可安心修行。”
叶梵见孔宣修为略有提升,所以打算再传授一门法术供其修行。
五行遁术是人族之中比较古老的一种术法,此法可攻可守,关键时刻还可以逃命,算是一种比较全面的修行方式。
“这五行遁术与你修行,你本是先天第一字孔雀五行在身,修行此法一日千里。”
“老师,这五行遁术有何妙处?”孔宣见叶梵开始传授修行之法便欣然的问道。
叶梵微微一笑道:“这五行遁术乃是从为师的通过才气贯通先天五行之中简化而来。”
“先说那火字决,可凭空借火、引火,烧人烧物不在话下,修为更精者,亦可招出火焰遁入其中,消失其形。”
“水字决可引无根之水,视用途可化为潺潺溪水又可化为滔天洪水,亦可遁入水中逃命。”
“木字决妙用无穷,可栽树、建房、困人多用,甚至是救人亦可,同样可以遁入木中远逃。”
“金字决是五行遁术之中唯一可以将其附着在其他物体之上的术法,可让附上金字决的物体保持尖锐、坚硬之特性,是战斗攻击的不二法决。”
“最后是便是这土字决,土字决防御无双,可保尔等争斗时不受致命攻击,且尔等所站大地皆属土行,只要尔等站立在这大地之上,随时可使用土遁逃命。”
“五行遁术可视修炼之人的天赋决定其前途,有单一属性天赋者,可修相同属性遁术,刻骨用心之下,未必不能修至九天玄仙。”
“而那五行俱全的万中之一者,甚至可期准圣之境。”
叶梵也说了此法五行俱全之人修行,甚至可以修炼到准圣之境的水平。
从无上金仙到九天玄仙可是一个不小的跨度,而那些拥有双属性,三属性、四属性之人来说便在这个跨度之内。
但是要是修炼到准圣之境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努力、勤奋再加天赋。
对于小孔宣现在而言,这算是最合适的修行之法了。
于是孔宣不在犹豫,当即行礼道:“孔宣定当不负师尊教导。”
叶梵见孔宣没有任何迟疑,稍稍满意的点了点头。
叶梵挥了挥手,将全篇的五行遁术修炼要诀全部打入了孔宣的识海之中。
孔宣灵魂进入识海之中仔细阅读着五行遁术,便进入大殿之内闭关修炼了。
………………
闭关三月,出关的孔宣已经达到无上金仙后期,临差一脚便达到了九天玄仙。
但是大境界的提升又岂是闭关所能提升的,还得加上自己的感悟。
于是无上金仙的孔宣便向叶梵辞行,出逍遥仙山在洪荒世界之中历练。
在洪荒世界之中行走的孔宣,毫无头绪,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
这个时候,孔宣忽然想起以前叶梵提到过师叔伏羲的术算之道很是了得,便想去请教伏羲。
可孔宣并不知道,伏羲这会儿正在五庄观作客呢,孔宣此行自然就是扑了一个空。
这下孔宣算是真的没有了着头,不知该去往什么方向了。
不过,有些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正当孔宣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在洪荒之中胡乱找寻之时,忽然有一处争斗却是吸引了他。
孔宣一开始也不知是为什么,可是当他看见那场中有一精神萎靡的金翅大鹏的时候,他顿时明白了缘由!!
那大鹏身上虽然没有五行精气,和孔宣不同,可却有着非常浓郁的阴阳二气,和叶梵形容的一模一样。
最重要的是,身为同胞兄弟,孔宣从那大鹏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和自己血脉相连的异感。
由此孔宣可推断,这定是自己的同胞兄弟,大鹏无疑!
不提精神萎靡的大鹏,那战场上,有两个道人正在激烈的打斗着。
其中一名道人,看起来十分年轻,其剑眉星目,英气逼人,手中一柄青玉宝剑甚是不凡。
另一人却是造型奇特,头上扎得却是双髻,观其法宝,也是一金刚杵。
“准提!你这不要面皮之人,竟然乘人之危,诓骗不成,又要下死手!洪荒之中何以有你佛教这等厚脸皮小人!!”
那青年道人在打斗之中甚是愤慨的喝道。
而被青年道人唤为准提的道人,自然就是洪荒之中第一厚脸皮的准提了。
他被人骂了不仅不生气,反而还呵呵笑道:“通天道友,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此子于我西方有缘,合该被我度化。”
“呸!!你当我通天是瞎子不成?!此子乃元凤之子,乃是我东方之人,什么时候跟你那劳什子西方有了关联?!”
不曾想为大鹏出头的,竟然是那通天道人!
孔宣在旁听的怒目圆瞪,看向准提的眼神充满了怒色。
他完全没想到自己的兄弟竟然也跟自己有了同样的遭遇,只不过那燃灯道人却是换成了这准提道人。
他们都是那种诓骗没有成功,就准备下死手,将人杀死了,然后将他们炼化成法宝。
当日若不是师傅叶梵及时赶到,孔宣怕是已经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