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努力寻找能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发展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要解决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问题,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改革。
因为政企不分的国有制是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就在于努力寻找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并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改革开放初期,就有经济学家倡导发展股份制经济,并努力寻找能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公有制和国有制的实现形式。
20世纪80年代初,有经济学家提出,随着改革的推进,公有制将不只限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目前出现许多形式","我们应该根据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变化来重新研究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而不能用现成的理论去套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参见何伟《社会主义公有制应当有多种形式》,《人民日报》1984年12月31日。
有的经济学家还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多样性概念,指出,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还不是"一刀切"和"清一色",而是一个多样性的复合结构,是一个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由集体所有制、联合所有制和其他公有制形式组成的,公有化程度由高到低的多层次、多阶梯的占有关系体系。
这种公有制的复杂性是同生产力的不平衡与多层次相适应的。
它从社会主义商品性再生产的运动中来考察各种占有关系的组合、交错和互相渗透,来进一步分析和揭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十分丰富的具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