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孙冶方写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研究报告,力主改革现行设备管理制度,指出,"我们现在在企业管理制度上的最大缺点恰恰就在于国家对于新的投资控制过松,而对于不需要国家新投资,只要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又控制过严,把同样属于原有固定资产更新范围以内的重建、大修理、技术革新措施等不同的更新办法,分裂为烦复的不同的制度,由企业和不同主管机关分类掌握。这就大大限制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企业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他建议,承认无形损耗,提高折旧率,缩短折旧年限,以促进技术进步;把原有资金范围内的生产,包括固定资产(主要是技术设备)的更新工作交给企业去做,大修理并不一定比重置、重建合算,应交由企业自己决定。
参见孙冶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以后,1979年,孙冶方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从必须改革"复制古董、冻结技术进步"的设备管理制度谈起》,刊登在《红旗》1979年第6期,重申了他的上述观点。
四、关于利润指标在企业经济核算中的地位问题
孙冶方是最早提出和主张以利润作为评价企业业绩好坏的中心指标的经济学家。1957年,他发表文章说:"在企业核算的各项指标中,应该有一个指标能作为中心指标,抓住这个指标,就能带动其他一切指标的核算。这个指标不能是总产值净产值指标,也不是产量、品种或其他任何指标,而只能是'利润'指标。利润是企业经营好坏的最集中的表现。"
参见孙冶方《从"总产值"谈起》,《统计工作》1957年第13期。
1963年,他进一步指出,"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是每个企业必须达到的水平,超过平均资金利润率水平的就是先进企业,达不到这水平的就是落后企业。"
参见孙冶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中的利润指标》,《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5页。
沈经农持有相同观点。他说,中心的、统帅的指标只能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更多,否则就无所谓中心了。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心指标,就是利润指标。
参见沈经农《关于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核算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1962年5月28日。
与上述观点相类似,有的文章认为成本、利润可作为评价企业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两者并重。因为,产品成本是产品劳动消耗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产品成本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反映生产产品劳动消耗的高低,它是企业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指标。利润指标,它反映了成本高低的因素,又反映了成本所不能反映的其他指标对经济效果的影响。两者都是综合性指标,应该并重。参见杨润瑞、李勋《试论工业企业的经济核算》,《人民日报》1962年7月19日。
以上可见,在改革开放前,经济学界对企业的自主权、经济核算、经营管理等问题展开了很有意义的研讨,提出了不少有创新价值的观点,并对经济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