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28节:第四节 关于农村第二步经济改革与农业发展战略的讨论(2)

字体:16+-

(五)区分判断论

认为判断农村形势应该区分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两个不同的概念。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农村经济的客观内容有了改变,农村形势好,并不等于农业形势好,更不等于粮食形势好,现在应该说农村形势好、农业面临徘徊、粮食生产出现萎缩。陆学艺:《当前的农业形势和粮食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87年第12期。

二、对农业困境产生症结的不同分析

(一)认为我国农业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主观的失误

1.1979-1984年农业连续6年高速增长,尤其是1984年大丰收之后,人们头脑开始发热,对一度出现的农民"卖粮难"的局部性、暂时性和结构性的实质认识不清,夸大了粮食虚假剩余的压力,过高地估计了农民的富裕程度,过高地估计了农业自身的发展能力。于是从1984年秋冬和1985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抑制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主要为:农产品合同定购价格选择失误,农用生产资料大幅度涨价,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大幅度减少,等等。万宝瑞、殷乐信等:《农业形势与战略调整》,《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5期。所以,有人认为,我国农业经济政策的不合理性、不连续性、不协调性、不严肃性就是近三四年来农业出现新的停滞和徘徊的主要原因。李志强:《关于我国粮棉生产徘徊不前的政策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4期。

2.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的是重工业倾斜战略,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强化发展重工业,农业始终被放在服从于、服务于国家工业化的从属地位,对农业采取"歧视"、"剥夺"的政策,只有当农业受挫时,被迫做局部性调整,给予有限的补救。这样,多次反复,形成恶性循环。牛若峰:《我国农业阶段性波动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10期。

3.改革过热。生产关系进行重大调整以后,应当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改革并不能代替发展,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就是改革过热,发展不足,因而农村改革的推动力也只能成为强弩之末。郭晓鸣等:《中国农业:改革中的危机与危机中的突破》,《改革》1989年第6期。

4.农业生产条件的全面恶化,是我国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生产条件全面恶化的主要原因又在于人为破坏。例如,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经营等。这种人为的恶化,不仅大大削弱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破坏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王海东:《试论我国农业问题的症结及其对策》,《经济日报》1989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