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39节:第四节 关于农村第二步经济改革与农业发展战略的讨论(13)

字体:16+-

有人认为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正在日益尖锐地触发如何协调城乡关系这样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因为新旧体制的矛盾基本上是城乡矛盾的反映。农村改革要前进,就要协调城乡改革的步骤,调节城乡和工农利益;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要发展,也必须加强城乡交流和互助,调整城乡和工农业的战略布局。卢文:《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动态》,《农业经济问题》1987年第12期。

有人把农村第二步改革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家庭经营发展和新型经济结构模式与传统理论、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2)共同富裕的追求目标与现阶段农业成本高、效益低及多数农民缺乏承受风险能力之间的矛盾;(3)现代化农业对专业化、商品社会化的需要与土地小块分散垄断经营、农业劳动力难以迅速向非农领域转移之间的矛盾;(4)农民家庭生产经营的选择和决策机制与有计划的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5)开发农村生产力要求由劳动密集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进军与现阶段农民素质差和资金、技术匮乏之间的矛盾;(6)农村经济管理分权化、经济组织多样化、经济成分多元化、经济运行多向化与传统的管理体制统一化、调节手段单一化之间的矛盾。张益新:《正视困难,战胜困难》,《中国合作经济报》1987年10月3日。

五、农业发展战略

(一)"大农业"、"大粮食"战略观点的争论

在关于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讨论中,对于"大农业"、"大粮食"这一战略观点,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分歧意见较大,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大农业"、"大粮食"概念的不同看法。什么是"大农业"、"大粮食"呢?侯学煜等认为,所谓"大农业",就是把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林业、牧业、禽业、渔业、虫业、微生物业和副业,都包括在"大农业"的范围里。所谓"大粮食",即凡是能吃的东西,都应看做是粮食。除了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外,还有花生、豆类、水果、蔬菜以及木本粮油--茶油、板栗、核桃,还有大枣、柿子等,特别是产生热量较多的肉、蛋、奶、鱼、虾等,都应看做是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侯学煜:《什么叫"大粮食""大农业"观点》,《人民日报》1981年6月10日;谭训鸣:《浅谈"大农业""大粮食"观点》,《江西财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有人认为,"'大农业'的经济体系不只局限于农林牧副渔领域的生产,还包括这些产品的储运、加工、销售等农村工业、商业",何桂庭、许辛、凌岩、张石林:《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几个战略决策》,《经济研究》1982年第3期。"还包括农业服务业"。于光远:《"十字形大农业"小议》,《经济学周报》1982年第17期。他们指出,那种把农业就看做为种植业,种植业就是粮食,粮食只限于水稻、小麦、玉米等几种以淀粉为主的禾本科粮食,这就是"小农业"、"小粮食"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