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46节:第四节 关于农村第二步经济改革与农业发展战略的讨论(20)

字体:16+-

有人进一步分析指出:制定中国的粮食发展战略,应该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问题","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有些国家种粮划算","另一些国家种粮就不划算","我国粮食生产的亩产水平已经比较高,已经从投资报酬递增到投资报酬递减的拐点了,所以中国还要不要下那么大力气、花那么大劲儿、投很多的资金资源……来增加那么一点点粮食","如果要这样做,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要放慢一个百分点。

为了要实现中国百分之百自己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资源就要偏向粮食生产,而不能投向高附加值的农业部门,这里有一个机会成本问题。

相反,要是开放国际市场,用国外相对廉价的粮食来补充,使我们的资源配置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将此产品出口换回土地密集型的粮食,对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增长是划算的"。

陈锡文、杜鹰等:《中国粮食的预测和对策》,《改革》1996年第3期。

有人还指出:"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粮食的'自给自足'。

在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较低的条件下不去加以利用而是非要自己进行大量的投入,以换取一点点昂贵的产出,是不明智的","如果我们中国以昂贵的代价维持粮食等农产品的自给自足,同时又因大量资源被用于农业,放慢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速度,恰恰符合了一些西方人的心愿","我们不能陷入别人为我们设置的'粮食自给自足'的圈套。

从国际市场上多买些粮食并不就会因此受制于人","中国人当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但不一定非要用自己种出的粮食养活自己;而是可以靠用自己的钱买来的粮食养活自己;也不一定非要在自己这块狭小的土地上种出粮食养活自己,而是可以到世界各地去种粮食养活自己"。

樊纲:《论解决我国粮食供给问题的长期战略与短期对策》,《中国农村观察》1995年第5期。

有人提出:"粮食政策应当兼顾两个基本原则:既要保障国民粮食安全,又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公平与效率、稳定和发展的关系,两方面都不宜偏废。

实际上,粮食安全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之间也存在联系。

一方面,保障食物安全根本上有助于实现社会发展的广义效率目标;另一方面,资源利用越有效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食物安全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粮食已有生产水平越是提高,现有食物消费在温饱水平以上形成的'缓冲层'越是增大和稳定,现实粮食问题的政治含义就越是弱化,而其经济性质就越是突出,因而也就越是有必要和有可能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粮食安全目标。

"卢锋:《应当实事求是地认识粮食过剩问题--对"粮食过剩"观点的质疑》,《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