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经济理论界又一次对农业现代化问题展开了讨论。
由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特别是农民的三大创新提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再加上世界农业科学技术的新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对于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有了进一步的探讨。
人们开始认为,原来对于农业现代化是4个"化"或7个"化"的概括,根本不足以反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运用,于是,一系列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概念的新概括应运而生。
有人用"新四化"概念,即机械化、科学化、社会化、商品化,代替过去的"老四化",指出,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经营管理农业,用社会化、市场化的科学理论来改造农业。
高尚全:《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探讨》,《红旗》1979年第3期;朱道华:《借鉴国外经验,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光明日报》1979年7月26日;童大林、鲍彤:《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几点看法》,《人民日报》1978年12月8日。
在这一时期的讨论中,论者对农业现代化概念的表述多强调其科学化和综合性的内涵,如有人提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科学化,即把农业各部门的生产和管理逐步建立在生态科学、系统科学、生物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
因为,全部的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由经验到科学的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前进的动力。
有人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即涉及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社会制度等广泛领域的综合过程。
农业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不断地实现自然力、技术、经济三者有效地科学地结合的过程。
它要建设的是一个具有高效率的农业生态结构和经济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体系,并与自然环境保持最适状态,同整个国民经济相互融合地向前发展的食物、纤维和能量的生产体系。
石山、杨继秀:《把农业生产和管理逐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农业经济问题》1981年第9期;《论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探索》1984年第2期;石山:《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及其起步》,《经济研究》1983年第1期;侯中田:《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几点看法》,《红旗》1979年第11期。
有人则强调现代农业本质上是商品化的农业。
所谓商品化农业就是农业部门向社会提供更多的超过农业劳动者自身需要的、以商品形式出现的剩余产品。
这种商品化农业一定程度的发展,才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投入提出客观要求,并为其投入提供资金等必备条件;而且,也只有随着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农业成为专业化分工程度很高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自我发展机制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化大农业时,才能为现代农业技术的投入、为现代农业生产力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效益。
因此,农业现代化只能适应农业商品化的客观需求,随着农业商品化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离开了农业商品化,农业现代化只能是空谈。
章琳、徐柏园:《农业的商品化与农业的机械化》,《经济研究》1987年第5期;袁亚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基于上述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在这一时期的讨论中对于如何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有人认为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和根本标志不能认为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者就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都有片面性,在实践上都是不可取的,应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提高土地产出率本身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方面。
有人则主张用提高劳动效率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因为,直接决定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不是某一个单项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而应是生产效率这样一个全面表现生产发展成就的综合指标,这一指标既表明人们运用科技成就来发展生产的成果,也表明人们把各项生产要素按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组织配合起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管理成果,因此,它最能全面地综合地表明所有投入的利用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效果。
还有人主张采用综合经济指标体系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因为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农业现代化更是一个综合发展过程,与此相适应,反映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也应是综合的、多项的,他们认为,用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润率三项指标来综合反映农业现代化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