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连续焚尸案的记者会,在市警局最大的会议厅里举行。原本并不是在这里,而是在另一间次大的会议室,但是,还不到三点半,会议室就已经客满了,而且还不断有记者涌进来,会场里水泄不通,一片喧闹。
最后,人实在太多了,只好换到最大的会场。为此,记者会直到四点半才开始。
我和林小镜搭出租车前来,她在车上打了电话给李英齐。可是,李英齐的手机不通,联络不上他。
我不由得想起——吕益强曾经怀疑过李英齐。说不定他就是主谋,已经被逮捕了。
记者会开始后,讲席上一位高阶警官握着麦克风向众人致意。
这个人我在电视上常看到,只要一有重大刑案发生,都是由他来代表市警局发言。他是吕益强的直属长官,叫做郭乃义。
“媒体朋友们各位好,关于这次的连续焚尸案,市警局同仁经过数月努力,终于在今天上午顺利破案。连续焚尸案的杀人手段冷酷异常,为了避免社会大众多余的不安、杜绝不法的有心人士模仿此案行凶,混淆警方侦办方向,因此,先前恳请记者朋友们协助封锁相关讯息。在此也谢谢各位的全力配合。
“相信大家都很关心本案的来龙去脉,现场也有许多记者朋友们对案情细节并不了解。市警局在此将会一一说明。连续焚尸案的第一桩,发生在去年十一月三十日深夜的士林区,死者是某私立大学的女学生许卿怡……”
站在会场的最后面,我听见有几个记者窃窃私语,在谈论警方封锁案件讯息,并不是怕社会恐慌或有人效仿,而是彼时选战正炽,执政者不希望太严重的社会事件转移了政治诉求的焦点——看来,即便已经破案,八卦也不会少。
郭乃义口齿清晰洪亮,客套话很多,配合投影片的放映,谈到很多许卿怡案的侦办细节,却不直接宣布凶手的名字,故意吊足记者的胃口。
我猜想,大概是市警局先前受不了媒体的私窥暗访,现在来一记回马枪。
一旁的林小镜,拨了好几通电话,还是等不到李英齐来接。
我引领探看会场里的记者,既没看到简克雄,也找不到吕益强。百无聊赖之余,等了许久,终于等到郭乃义把三桩焚尸案的始末都讲完了。
“三名死者无论从年龄、居住地、职业来看,除了全是女性以外,并没有找到现实生活的共同点。然而,由于她们都有上网习惯,要找到这个名为‘火象星座’的杀人魔,我们的着眼点只能从网络下手。
“火象星座的杀人手法,总共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透过网络寻找特定条件的被害者,搜集她们的生活作息、交友状况及兴趣嗜好,借以找出切入点,并根据个别的切入点,以数种不同的线上身份接触目标,了解目标的内心世界,以及下手的可乘之机。
“其次,取得被害者的个人资料。利用黑客技巧,收集她们的网络传输资料,破解信用卡号码、地址、电话号码……,并亲身前往她们的住处附近予以监视,甚至刻意地进行面对面接触,了解她们的生活习惯。
“最后,直接前往目标家中潜伏,伺机动手,杀人焚尸。
“关于焚尸手法,各位可以看到投影片,是利用‘灯心效应’——将尸体彻底毁灭。如此做法,显示了凶手残虐的性格,也显示了他和被害者之间深刻的仇恨。毁尸后的现场,看似人体自燃现象,更展现了凶手有意误导警方、自以为绝顶聪明的心理特质。
“待辜明卉案发生后,凶手突然消失无踪。网际网络是个广大的虚拟世界,我们的追查进度也陷入困境。一直到四月底发生第四桩案件,案情才绽露曙光。”
郭乃义放下麦克风,喝了一口水。台下的记者好像栅栏里的饿狼,差一点儿要扑上来。
“辜明卉的弟弟——辜明孝遭人击昏、淋上汽油点火,经急救仍回天乏术。”警官继续下一个话题,“这种杀人手法和前三桩明显不同,但我们认为,凶手很可能急于杀害辜明孝,才使用了其他方法。
“第一目击证人周培巨,是我们首先怀疑的嫌犯。他出现的时间、方式均不自然,不仅有轻微的精神异常,也有纵火记录。经过鉴识组同仁的努力,在现场地上的火柴纸盒找到周培巨的指纹。随后,他也招供了。他确实是火象星座的共犯。
“然而,周培巨只承认点火引燃汽油,不承认击伤辜明孝。也就是说,火象星座预先击伤了他,却没有点燃汽油。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也找不到符合伤口的钝器。
“周培巨的证词很可能是真的。如果他记得藏好石块,就不可能忘记抛弃火柴盒。而且,我们还在泥泞的地上,找到一组不知道主人是谁、不太清晰的破碎脚印,有可能跟案子无关,也有可能真的是火象星座留下的。
“接下来,轮到我们伤脑筋了——火象星座为什么要找共犯?假使他已经击昏辜明孝,为何不亲自下手点火,反而要煞费苦心等共犯出手呢?
“周培巨说,他是网络上遇见火象星座的。火象星座利用他对火焰魔法的兴趣,邀他参与人体自燃案。早在今年二月,周培巨即已接受火象星座的请托,开始盯上辜明孝了。
“因此,我们初步判断,火象星座之所以让周培巨成为共犯,就是希望周培巨能为他顶下所有的罪名。这样的如意算盘无效,周培巨在我们突破心防后,就和盘托出了。
“接下来,我们开始勘查、过滤火象星座和周培巨的网络聊天记录,循线找到火象星座的联机地址源头!”
在座的记者们终于忍不住了,纷纷开始抢先争夺发言权,会场立即人声鼎沸。
“事实上,以火象星座的名义上线的这部电脑,是属于一个女人的!”
郭乃义洪亮的声音遽然盖过记者们的吵闹声浪,令现场的气氛瞬间冻结了。
“这名女子,叫做曾玉寻!”
很快随之而来的,则是场内听众的议论纷纷。对关心连续焚尸案的人而言,这是一个全然陌生的姓名。
“什么?”
“……曾玉寻是谁?”
“从来没听说过!”甚至有个讽刺的声音高声喊,“会不会是警方搞错了?”
“媒体朋友们请稍安勿躁。”郭乃义一边安抚群众情绪,一边微笑露出整洁的牙齿,“在我们的侦查过程中,始终未曾出现过这个名字。但是,这名女子其实各位都看过——火象星座在进行恐吓时,总是会传送一段恐怖的影像给被害者。没错,影像里上吊的女子,就是曾玉寻!
“曾玉寻是个十八岁的女孩,住在北投区,家境相当清寒。父亲打零工,母亲在帮佣,收入微薄。另外,还有一个姐姐无所事事,很少出现在家里。因此,她很自卑,不善于与人交往,也没有交过男朋友。
“去年夏天,她罹患了严重的忧郁症,因此休学在家静养,足不出户。为了让她安心养病,她的父母从不限制她上网,甚至还希望她交到一些朋友,或许对病情有所帮助。
“事实上,根据一份调查指出,忧郁症患者确实比一般人更易于沉溺网络。因为网络可以提供一个不需与他人面对面即能进行沟通的环境。然而,网络上的恶行鄙事,比起现实世界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依照曾玉寻的父母供称,她长时间接触网络,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但是从表面上观察,却也感觉到她的情绪较为稳定,所以他们并不以为意。然而,根据我们的判断,当时的曾玉寻,已经得了网瘾症。
“没想到,秋季的某天,曾玉寻突然上吊自杀了!她的双亲十分震惊,却完全不知道自杀动机。曾玉寻留下一封遗书,但暧昧隐晦的用字遣词,却不是没有受过基础教育的父母能理解的。
“我们在曾玉寻的房间里,发现一台闲置已久的个人电脑。以房间的摆设和电脑摄影镜头的位置,与影像文件的内容互相比对,证实影像就是在她的房间里拍的!
“影像所记录的,确实是曾玉寻的自杀过程,而非外界所臆测的灵异影像——当然,她在最后几秒钟死而复生,那一定是有心人士加以剪辑的结果。
“换句话说,有个神秘人物——也就是火象星座,因为曾玉寻的自杀,才决心犯下连续焚尸!三名受害者生前都遭受网络的恐吓,死状凄惨,现场还布置了上吊用的绳圈……这一切征象,皆意味着火象星座的所作所为,全是替曾玉寻报仇!”
话未说完,许多记者已经开始纷纷轻声打起手机,要同事帮忙搜寻曾玉寻的背景资料,现场一片闹哄哄。
此时,林小镜拉拉我的衣袖。我偏头一看,吕益强就站在面前。
“张钧见,”吕益强衣着笔挺,头发梳理整齐,一副精神抖擞的模样。“欢迎。”
不过,仔细观察仍然可以发现吕益强泛黑的眼圈。显然,他是在召开记者会之前找了时间好好睡过一觉。
“你又赢了。”我伸手与他相握。
“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吕益强又来了。他最爱在破案之后,摆出一种谦冲自牧到事件与他毫无关系的态度。
“凶手是谁?”
“猜猜看。”
“呃……不会是……齐大哥吧?”林小镜突然插话,声音有些发颤。
“不是。”吕益强倒是答得干脆,“其实,他还帮了我不少忙呢。”
“这是怎么回事?”我问。
“从支离破碎、断简残篇的网络资料追踪真正源头,他要比我们在行多了——曾玉寻就是他找到的。不过,他也病倒了。现在人在台大医院吊点滴。记者会结束后,你们可以去探望他。”
林小镜望着吕益强的眼神,一下子变得好温柔。
我不发一语,转头向前,看看讲台上发言的郭乃义。
“既然曾玉寻的死亡令火象星座决心行凶,那么,曾玉寻的自杀动机,也就是火象星座的杀人动机。
“为此,我们继续搜集网络上的线索,拼凑出曾玉寻的死因。我们注意到,在她的电脑中许多电子邮件,寄件人都是同一个人,化名‘小哲’——原来,小哲就是周培巨!而通信的内容,即是火象星座告诉周培巨火焰魔法的存在、命令他去监视辜明孝的种种细节!”
这个发现真是令人意外。
不过,仔细想想,倒也蛮合理的。我曾在辜明卉的信箱中找到小哲的信,却从来没想过小哲就是周培巨。火象星座指示周培巨代为接近辜明卉,也许是为了避免被追踪——把戏还真多!
或是,火象星座和周培巨接近所有的被害者,皆共享“小哲”这个名字。
“细读这些信件,会发现火象星座和周培巨之间,有一种至为亲密的互动,就像是网络恋爱一样。事实上,在周培巨的心中,火象星座是个成熟妩媚的女性。
“所以,我们逐渐确定——在曾玉寻死后,有人继承了她的网络身份,除了结识共犯周培巨以外,还设法为曾玉寻复仇,并伪装成冤鬼作祟!
“另外,我们还在电脑里找到不少人体自燃的相关资料,包括哈安博士的研究实验。这在于显示,火象星座利用了曾玉寻的电脑,策划这一连串的焚尸事件!
“然而,火象星座的真实身份究竟是谁……”
现场的记者们终于忍不住了:“快点儿说行不行?”
“如前所述,要知道火象星座是谁,就必须从曾玉寻的自杀动机着手。于是,我们搜寻了曾玉寻的网络活动记录。”郭乃义的语气也愈来愈亢奋,“很快地,我们找到了更关键的线索——是的,曾玉寻的自杀原因,就是网络诈骗事件。
“近几年来,台湾的网络诈骗事情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尤其在网络游戏兴起后,虚拟货币、宝物能够以金钱交易,更是前所未闻的改变。曾玉寻卷入了几桩网络诈骗的漩涡。
“在一开始我就提过,曾玉寻的家境清寒。罹患忧郁症的她,很可能在网络上创造了另一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达不到的,她会希望在网络上完成。
“不只在网络游戏网页的布告栏上,我们也在其他讨论区找到网友们对曾玉寻各种不同的诈骗指挥。然而,经过我们的仔细过滤,赫然发现指挥她的网友尽管昵称不一、背后其实只有三个人:许卿怡、高家薇和辜明卉!”
“我不相信……怡姐不是这种人……”林小镜低声呢喃。
“很遗憾,我们并没有找到曾玉寻诈骗网友的真凭实据。或许就是因为没有证据,她们三人才没有向警方正式报案,而选择在网络上散发黑函。总之,无论网络诈骗是否属实,罹患忧郁症、网瘾症的她,的确极可能因为承受不了网络上指摘谩骂的压力,遂寻短见。
“在这里,我们又获得一个重要的结论——火象星座了解网络诈骗事件的真相,并认为三名指控者不该将人逼上绝路,所以才决心为曾玉寻报仇!”
连续焚尸案发生以来,纵使层峰单位压制媒体散布讯息,业界早就耳闻此案已久;但关于重要关系人曾玉寻的一切,警方保密到家,因此这番言谈,令全场人士一片惊呼。
“首先,我们心中认为最有嫌疑的,是曾玉寻行踪不定的姐姐。但真的找到她时,却发现她甚至不知道妹妹已经自杀——她只是个意识不清、浑浑噩噩的吸毒者。她的手指颤抖得连笔都握不稳,遑论操作电脑键盘。她不是火象星座。”
“到底谁是火象星座?”
“长官,我们的耳朵听得快长茧啦!”
“别忘了,连续焚尸案还有第四个死者,辜明孝。”郭乃义没有理会台下的鼓噪,“根据线报指出,曾有人目击周培巨盯上辜明孝的过程。”
我看了吕益强一眼——这是在讲我吗?吕益强笑而不答。
“对我们来说,辜明孝案在几件案子里显得极不自然。首先,火象星座第一次要周培巨跟踪目标,并让他点火行凶。再者,焚尸手法并不是利用灯心效应,而是使用汽油。第三,第一现场在户外,但前面三桩都是在室内。
“若说是误导警方,将嫌疑转到周培巨身上,这样的做法根本是毫无意义。迥然不同的杀人方式,明眼人一下子就能分辨,更何况,周培巨一旦被捕,必定会全然吐实,根本不会被我们认定为主谋。我们认为,火象星座杀害辜明孝,绝非替曾玉寻报仇,一定有其他理由。
“根据调查,辜明孝在生前曾经对姐姐的死因感到怀疑,还找来征信的侦探秘密调查。”郭乃义把这段过程大大简化了,“那么,是否意味着辜明孝的举动令火象星座提高警戒,甚至决定再度动手,以绝后患呢?”
我的注意力被郭乃义完全吸引,不再关心吕益强的表情。虽然我知道,侦破连续焚尸案定然是吕益强的杰作,但他总是很潇洒地把功劳让给长官。想必警界也有许多不可告人的政治运作,而他什么都不会透露。
“不是!”郭乃义态度激昂,手中的麦克风不住摇晃。“绝对不是!倘若这样想,就会落入火象星座预先设下的心理陷阱!
“若是如此,火象星座也不至于需要一个共犯。将点燃的火柴投向昏迷不醒、全身淋满汽油的辜明孝,火象星座自己来就够了,用不着找周培巨。事实上,需要一个言听计从的共犯,火象星座有不得不然的理由!”
这番连续焚尸案的推论始末,会不会太过峰回路转了些?
“我想举外国的一桩通过网络进行的刑案,来比对火象星座真正的目的。
“去年六月底,英国曾经发生一桩匪夷所思的谋杀案。住在曼彻斯特的十四岁少年约翰,当天和大他两岁的朋友马克一起到邻镇的购物中心逛街。但是,就在僻静的巷道里,约翰突然遇袭,胸部与腹部各中一刀,生命垂危。同行的马克立即打手机报警,请求救护车支持。
“原本警方以为,这只是一桩寻常不过的抢劫杀人案,直到调出巷道附近装设的监视录像带寻找劫匪的身影,才发现事情的内幕出人意料。
“录像带里除了约翰和马克以外,根本没有其他人出入。亦即,杀害约翰的是马克。他们俩是认识一年多的朋友,彼此并没有利害关系,一时之间,警方找不到马克杀害约翰的动机。
“经过深入追查,才发现马克在网络聊天室里受到指使,才对约翰下手。更离奇的是,马克接受指示的原因,竟然是他能够因而成为‘〇〇七’的接班人!
“也就是说,主使人玛莉在网络上宣称自己是英国政府的特务,在聊天室里引马克入瓮后,指派他执行各种间谍任务,起初马克半信半疑,但随着多次任务的亲身经历,马克发现玛莉的说辞均有佐证,全属事实,渐渐深信不疑。
“约翰就是马克刻意接近结识的,跟间谍任务有关。后来,据闻玛莉被敌方所杀,另一位特务珍娜继续与马克接头,珍娜最后要马克杀死约翰。
“于是,马克事先买好尖刀,借故与约翰相约至购物中心逛街,选定了在无人出入的巷道中谋杀了约翰,并呼救回避嫌疑。幸而,救护车及时赶到,约翰才捡回一条命。
“没想到,英国警方根据网络上搜集到的线索,居然发现玛莉、珍娜等特务机关人员,全都是约翰一个人捏造的。也就是说,约翰一开始就已经设下圈套,让马克相信间谍活动,并且和自己结识。
“约翰早有厌世的念头,他决心在网络上培育出一个杀死自己的凶手。去年六月,时机终于成熟,所以他才下达最后一次任务指示。警方找出两人在聊天室里累积多达五万八千行的对话文字,并从约翰平常惯用的字句中比对出一致的拼字错误,才终于让两人俯首认罪。
“由于在网络上,一人饰演多角的情况比比皆是,使得推理小说里的古典诡计,也在科技的发展下被重新包装了。这件英国刑案,过程既是凶杀也是自杀,受害者本人就是元凶,而杀人者也同样是受害者……”
不等郭乃义把话说完,与会记者们已经立刻为SNG的现场实况报道进行转播,会场内的秩序也迅速失控。
“是的,”郭乃义疾声,“模仿犯火象星座——就是辜明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