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侦探小说精选:第四卷 无铃的马帮

初步的结论

字体:16+-

刘处长从厅长的房间出来,便径直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办公室暖和且清静。他虽然只有三天没在这个屋子里办公,但仿佛是已经离开了几年似的。他想,只有工作,时光过得才快,休闲真是度日如年!

他用抹布自己动手拭去了办公桌上的灰尘,便打开绥中县公安局报来的那份案卷,伏在桌上仔细地阅读起来。

第一个文件是县局侦查科科长在研究案件会议上的报告记录。记录上写道:

1953年12月20日上午9点零3分,接到铁路工人王山的报告称:在15段铁路旁发现两段碎尸。我们四人即赴现场勘查。到现场的时间是11点10分。……经过在现场仔细搜查结果,一共发现了九段碎尸和一些美制的定时炸弹的弹片,一张今年12月5日发站北京、终点沈阳的第32次火车卧铺票,卧铺号是:第五节车厢,第七号卧铺间。

此外,并未发现其他任何物件。因此,死者身份不明,凶手是谁亦无具体线索。

第二个文件是法医的检查化验报告:

……经过对尸体检查化验证明,死者是被一种间谍们惯用的极烈性毒药毒死的。毒死之后,又被一种美制小型炸弹炸碎了尸体。死者的面貌已经血肉模糊,无法辨认,对死者身份也无凭查考。但是,根据对尸体骨骼的研究分析,证明死者是一个身长1.9米至2米的高个子,男性,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从尸体残片来看,死者生前是穿的黄棉军服和黄棉军大衣。……

下面的一些文件是会议讨论的记录、请示报告等,文字很长,看来显然对案件的性质和发生原因有所争论。

他将所有的文件,不止一遍地翻来覆去看了又看,对每一个细节都做了精细的思考,并在许多地方打了问号,加了眉批……犹如大海里捞针一样艰苦而紧张地劳动着。

夜,好像是突然降临。刘处长起身打开了电门开关,室内顿时亮了起来,他继续进行工作。

死者是谁?他为什么死的?是自杀还是被害?凶手又是谁?为什么死在这个地方?……一大堆的疑问,都是谜、谜……

刘处长在室内时而坐下,时而站起来从这个墙角快步踱到另一个墙角,紧张地思考着……

不知不觉,夜已经深了。无事的人们早已睡熟。只有院子里的哨兵在来回地走动。寒风吹得街上的电线嗡嗡作响。偶尔也听得远处传来的火车“呜呜”的叫声。

刘处长只是埋头工作,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对那一连串问题的思考上,根本没有觉到时间已经是半夜了。

一长串的电话铃声,不知响了多久,刘处长才发觉。他拿起听筒,原来是家里打来的电话,而这已经是第三次了。

“对不起,再过一会儿一定回去。”他对着话筒抱歉地向妻子说,“啊?送饭?不,不用,已经吃过,你先休息吧……啊,啊……好,好。”

放下了电话,是继续沉思。……

“情况太少了,几乎没有一点线索。”他紧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说。

看来,就连这位有经验的老侦查员,对这个复杂的案件,都感到有些困难。

但是,刘处长终于从现在仅有的一些材料中,初步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根据死者是被一种间谍们所惯常使用的烈性毒药毒死,而死后又被美制定时炸弹炸碎尸体等情况来判断,死者是被害,而不是自杀。

2.从凶手所使用的凶物来看,可以断定,显然这是一桩政治性的反革命谋杀案,并且是有计划有准备进行的。

3.根据死者现场周围几十里地内无有村庄的情况来判断,尸体是从某列火车上抛到那里的。并且根据法医报告可以断定:尸体是从火车上抛出后的若干时间内爆炸的。这显然是凶手在尸体身上预先装好了定时炸弹。

4.根据法医报告,尸体没有腐烂、弹片没有生锈,又根据当地下雪时间及死者身上的车票年月日等情况来判断,凶杀案很可能是在今年12月5日晚上发生的。

5.被害者是自己人,还是敌人自相残杀?两种可能都有。

刘处长把这些结论反复地进行了推敲,最后认为无误,便把它一一地记在了自己的工作手册上。

这时,虽然他还一点也不知道死者和凶手到底是谁,但是脑海里已经想好了一个捉拿凶手的计划。

东方已经发白,夜已经消逝,刘处长虽然一宿没有合眼,连昨天晚饭还没有吃过……但是因为凶恶的敌人还逍遥法外,在危害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因此,革命侦查人员的良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使他忘记了饥饿、困倦,不愿意马上就去休息。虽然由于生理本能的原因,困神和饿神,不断地向他进攻,但他为了尽快地破案,还是决定在厅长上班前把破案的活动计划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