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农青

第三百一十六章 竹子(3)

字体:16+-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有什么最让人魂牵梦萦的,那就是得不到的和失去的东西或是感情。西北自古就是苦寒的地方,不适宜竹子的生长,但是陈实确实在梦中和竹子打过很多交道了。

喜欢竹子,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就是喜欢,如果硬是要加上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陈实很难弄到这些竹子,而且这些竹子在这地方也看不到。被小米训练的变得有收集癖好的陈实,对这些得不到的珍惜竹子更是上心。

这里面的几种竹子的基本资料也浮现在陈实的脑海中。

凤尾竹又名观音竹,原产天朝南部。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耐寒性稍差,不耐强光曝晒,怕渍水,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壤土,冬季温度不低于0℃。凤尾竹株丛密集,竹干矮小,枝叶秀丽,常用于盆栽观赏,点缀小庭院和居室,也常用于制作盆景或作为低矮绿篱材料。

风尾竹为丛生型竹子,固定在原地生长,不致蔓延成片,适于在庭院中墙隅、屋角、门旁配植,幽雅别致。植株较小的凤尾竹可栽植于花台上,也可制作竹类盆景,同时也栽于寺庙庭园中。在南方地区,风尾竹也常作为低矮绿篱的配植材料广泛应用。

凤尾竹叶细纤柔,风韵潇洒,耐阴,故是室内良好的观叶植物。将数株植于深色的浅盆中,旁配美石、配件等。组成丛林式盆景摆放于书桌、茶几上,则颇具山林野趣。也可栽植于庭园、天井和窗前,每逢中秋月明之夜,合家团圆共同欣赏婆婆之竹影时,定会乐趣倍增的。

凤尾竹秆茎矮小,密生小枝,细柔下垂,潇洒脱俗,风姿秀雅,能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宜栽于河边、宅旁,也可和假山、叠石配植。既可让其自然生长,也可修剪成球形。

凤尾竹是天朝刚竹属的一个竹种,在两广一带多见。提起凤尾竹,常使人想起佛教里的观世音菩萨,因为这个竹名的来历是和观世音菩萨有直接联系的。

凤尾竹的传说也很多,据民间传说,古代有一年的夏天,孽龙肆虐,兴风作浪,洪水猛涨,淹没了农田和村舍,淹死了人畜,人民处于水灾深重的困境,盼望着上天来保佑,救民于水火。人民的善良,感动了观世音菩萨,她架云而来,先从天上放下一口大钟,把孽龙扣在钟里,打入深潭,让它永世不得作乱,接着又抛下一枝竹子,用竹枝扫去洪水,以后竹枝入土生根,慢慢蔚成竹林。竹林保持水土,保护堤岸,调节气候,使人民免受水的危害。为了铭记观世音菩萨的恩典,人们就把这种竹子称为观音竹,这是一种传说。

传说二:相传竹乡溪边竹林里有一间竹寮,住着一位年青的吹箫能手竹鸣,他每晚都对着榕江吹箫,箫声时而飘忽悠远,如深山幽林,云雾缭绕,时而清亮激越,如飞瀑流涌,水花并溅,令听者流连忘返。箫声响过,江波不兴,渔舟停划,水族觅音游聚,回荡着的箫声,如夜莺啼唱,似凤凰欢鸣。

风景绮丽的竹乡。有位姑娘阿凤,长得象仙女般秀丽,她被箫声迷住了。每天深夜,她总是倚在窗口,掩帘谛听,深深地爱上了吹箫能手竹鸣。往后,阿凤常跑到江边,请竹鸣教她吹箫,天长日久,他俩的爱情发芽,开花了。

竹乡有个恶霸。凶险毒辣,绰号“乌狗蜂”。他一向垂涎阿凤的美色,对她早有歹意,他闻知五月五日“醉箫节”晚上,竹鸣和阿凤要举行婚礼,便纠集恶棍来到竹林,想杀阿鸣,抢走阿凤。他俩闻知,拿着竹箫,双双逃走。恶棍举着火把,烧毁新房,砍折竹丛,追踪搜索。竹鸣、阿凤逃到江岸尽头,前面是一片白茫茫的江水,后面“乌狗蜂”又追到。眼看走投无路,竹鸣含泪吹起竹箫,箫声一起,江面狂风大作,惊涛汹涌。一对情人抱在一起,双双跳进波澜滔滔的榕江。

“乌狗蜂”追到江边,一阵阵愤怒的箫声从江面上传来,一会儿,一对彩凤腾空而起,在空中翩翩飞舞。“乌狗蜂”命恶棍放箭,箭如雨点向空中射去,一支凤尾被毒箭射落江边,霎时间化成一丛翠绿的竹,形似凤尾,枝干带刺。“乌狗蜂”十分恼怒,亲自动手砍剁这些凤尾竹。但他们这边吹下,那边又萌发,越砍越多,直气得“乌狗蜂”团团转,恶性暴起,下令用火烧毁竹林。可是,这时一阵旋风,把“乌狗蜂”和恶棍们刮上半空。有的掉落江面淹死,有的掉落竹丛被竹刺刺死。恶霸“乌狗蜂”也被挂在凤尾竹梢上,无数竹刺向他刺来,终于被刺死而化为一只真正的乌狗蜂,这时,凤尾竹林里响起了一阵阵如泣如诉、幽怨忿懑的箫声……

传说三: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一个传说,谁要是能得到凤凰的一根羽毛,就能变得和凤凰一样美丽。一棵绿竹知道后,心里想:虽然我和松树哥哥、梅花妹妹一起被人们称作“岁寒三友”,但我多想和梅花妹妹一样美丽啊。于是,他央求小鹰弟弟帮他去凤凰那儿求取一根羽毛。小鹰同意了。他飞过九座高山,越过九条大河,终于见到了凤凰。善良的凤凰真的托小鹰给绿竹带来了一根美丽的羽毛。绿竹高兴极了。他拿着羽毛手舞足蹈起来。突然,一道霞光闪过,绿竹长高了,枝叶也变细了。他那青绿色的茎弯曲下垂,真像漂亮的凤尾。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种四季常青、体态潇洒的绿竹叫做“凤尾竹”了。

琴丝竹指小琴丝竹或大琴丝竹,分别为孝顺竹的变种“花杆孝顺竹(小琴丝竹)与慈竹的变种“大琴丝竹。

琴丝竹杆高3-6米,径2-4cm。竹竿多为金黄色,纵槽为绿色,茎杆上有数条绿色纵纹。适应性强,可耐-20度低温,较耐干旱贫瘠。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方生长低矮。原产天朝,我国南北多有栽培。

琴丝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彩色竹竿,色彩鲜艳夺目,广泛栽植于公园及庭院。

斑苦竹秆高3-4m,径1.5-2cm,新秆绿色,厚被脱落性白粉,节间长20-35cm;箨环具圆环状木栓质残留物。箨鞘革质,迟落,淡棕色,疏被棕色细点或具紫红色条纹,具油脂光泽,基部具棕色长绒毛;箨耳小,半圆形,紫色,具数条紫红色脱落性遂毛;箨舌紫红色,微凹或波状,高约3mm;箨叶披针形,外翻。叶片披针形,长13-18cm,宽1.5-2.5cm。笋期5月至6月初。整秆作篱笆及搭棚架等用。

黄竹,禾本科牡竹属,别名埋桑,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耿马、景洪等低山与河谷地区,是南方比较习见的野生竹种。用作造纸原料,建筑用材,扁担和筷子等竹木制品,用途广泛,有一定经济价值。

赤竹,灌木状或低矮灌木状竹类,植物体及花序轴无白粉;竿箨短于节问;箨耳及鞘口缝毛有或无;竿环隆起,叶片不光亮;分枝与主竿之夹角较大,本亚属计40余种。

秆高达1.5m,径约1cm,节间呈圆筒形,长8-10cm,表面稍含矽质;秆环极为隆起,节内长约5mm,被以不显著灰白色而向下之小刺毛,箨环密生向下之刺毛。箨鞘疏松包裹秆之每节,幼时呈鲜明之红紫色,薄革质,具纵脉,基部则密生问下之深色刺毛,两部具小疣点而粗糙,边缘具棕色纤毛;箨耳及遂毛缺如;箨舌高1-5mm,边缘波折,具纤毛;箨叶直立而短。主枝在秆之每节仅生一叶,叶片厚纸质,披针形,长6-25cm,宽1.5-3.3cm,顶端渐尖而近乎锥形,基部常收缩而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