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身竹,在绿色的竹竿上镶有黄色的线条。
据说,观音菩萨讲法的场所就在紫竹林里;有一种竹子叫罗汉竹,又名佛肚竹,传说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传为罗汉转世,死后安葬在寺庙的后山上,第二年坟头上长出一根竹来,竹节既短又歪斜,形似挺腹凸肚的罗汉。为了纪念这位僧人,就把它叫成罗汉竹了。
本种常作盆栽,施以人工截顶培植,形成畸形植株以供观赏;在地上种植时则形成高大竹丛,偶尔在正常竿中也长出少数畸形竿。
竿二型:正常竿高8-10米,直径3-5厘米,尾梢略下弯,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节间圆柱形,长30-35厘米,幼时无白蜡粉,光滑无/毛,下部略微肿胀;竿下部各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基部第一、二节上还生有短气根;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三、四节开始,各节具1-3枝,其枝上的小枝有时短缩为软刺,竿中上部各节为数至多枝簇生,其中有3枝较为粗长。
畸形竿通常高25-50厘米,直径1-2厘米,节间短缩而其基部肿胀,呈瓶状,长2-3厘米;竿下部各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带;分枝习性稍高,且常为单枝,均无刺,其节间稍短缩而明显肿胀。箨鞘早落,背面完全无/毛,干时纵肋显著隆起,先端为近于对称的宽拱形或近截形;箨耳不相等,边缘具弯曲繸毛,大耳狭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宽5-6毫米,小耳卵形,宽3-5毫米;箨舌高0.5-1毫米,边缘被极短的细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或外展,易脱落,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基部稍作心形收窄,其宽度稍窄于箨鞘之先端。叶鞘无/毛;叶耳卵形或镰刀形,边缘具数条波曲繸毛;叶舌极矮,近截形,边缘被极短细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9-18厘米,宽1-2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
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枚簇生于花枝各节,线状披针形,稍扁,长3-4厘米;先出叶宽卵形,长2.5-3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先端钝;具芽苞片1或2片,狭卵形,长约4-5毫米,13-15脉,先端急尖;花期花期5~7月,果期7~9月。小穗含两性小花6-8朵,其中基部1或2朵和顶生2或3朵小花常为不孕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2-3毫米,顶端膨/大呈杯状,其边缘被短纤毛,颖常无或仅1片,卵状椭圆形,长6.5-8毫米,具15-17脉,先端急尖;外稃无/毛,卵状椭圆形,长约9-11毫米,具19-21脉,脉间具小横脉,先端急尖;内稃与外稃近等长,具2脊,脊近顶端处被短纤毛,脊间与脊外两侧均各具4脉,先端渐尖,顶端具一小簇白色柔/毛;鳞被3,长约2毫米,边缘上部被长纤毛,前方两片形状稍不对称,后方1片宽椭圆形;花丝细长,花药黄色,长6毫米,先端钝;子房具柄,宽卵形,长1-1.2毫米,顶端增厚而被毛,花柱极短,被毛,柱头3分,长约6毫米,羽毛状。颖果未见。[3-4]
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常呈乔木或灌木状。竿和各级分枝之节均可生1至数芽,以后芽萌发再成枝条,因而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地下茎(rhizome)亦甚发达和木质化(指植株成长后而言),或成为竹鞭在地中横走[此为单轴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较竿径为细,故亦称细型(1eptomorph)],或以众多竿(culm-base)和竿柄(culmneck)两者堆聚而成为单丛[即合轴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竿柄有节而无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著作较长的延长时,称之为假鞭(pseudorhizome),此时地面竿则为多丛兼疏稀散生,如同时兼有上述两类型的地下茎,则称为复轴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为多丛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长方式,即由地下茎(竹鞭或竿基)的芽向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称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短暂时期。叶二型,有茎生叶与营养叶之分;茎生叶单生在竿和大枝条的各节,相应地称为竿箨(culm-sheath)、枝箨(branehsheath),它们有颇为发达的箨鞘和较瘦小而无明显中脉的箨片,在两者间的联结处之向轴面还生有箨舌,此外箨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箨片绝对无柄;营养叶二行排列互生于枝系中末级分枝(常称具叶小枝)的各节,并可形成类似复叶形式的同一面,其叶鞘常彼此重叠覆盖,相互包卷,叶鞘顶端还可生有叶舌、叶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属物,叶片具叶柄,中脉极显著,次脉及再次脉亦均明显,小横脉易见或否,叶柄简短,位于叶鞘顶端由内外两个叶舌所形成的杯状凹穴之内,因基部具关节,故嗣后叶片能连同叶柄一齐从鞘上脱落,而叶鞘则在枝条上存留较久。
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长(数年、数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种终生只有一次开花期,花期常可延续数月之久。竹类花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有如普通禾草那样,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习惯上以小穗为一单位)可形成各种式样的花序,它们的发育是一次性完成的,术语上称为单次发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着生部位都是在植株营养体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营养叶[称旗叶(flagleaf或uppermostleaf)]之上,花序轴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实心,即内部结构上下均匀一致,分枝处(包括小穗柄着生处)无明显的节,偶可有小形的鳞片状苞片,其腋内无芽,仅在枝腋有时可具枕瘤(tubereule),在竹类中称为真花(genuineinflorescence),以便与另一类型即假花序(falseinflorescence)相对应;后一类型的基本结构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l枚小穗顶生于极为短缩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内侧照例有1片先出叶外,其上方的叶器官均减退呈颖状或外稃状的苞片,且连同顶生的小穗在外观上混为一体而类似“小穗”,但此实为一复合性的构造物,其下方属于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内常有小枝芽[此时该苞片称具芽苞片(bud-subtendingbract)],如果此腋芽发育,则可成长为次生假小穗,后者的腋芽也有可能发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复,最后可形成一团假小穗丛,这是由各级假小穗依次发育生长而成的,故称此假小穗丛为续次发生(interauctantinflorescence),它们着生在营养枝甚至在主竿的各节以形成穗状、圆锥状或球形的头状等式样的花枝,惟其主轴及分枝均并不特化,仍与营养枝无异,还是有着明显的节和中空的节间,因此也有人常将此花枝误称为“花序”。
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颖l至数片或可无颖,有时将颖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称为过渡颖(transitional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内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与真正的颖有所区别;外稃具(3)5脉乃至多脉,先端无芒或有小尖头,罕可具l短直芒如刺,而从不为膝曲芒;内稃具2脉或更多脉,背部具2脊或呈圆弧形而无脊,先端有时可分裂或下凹;鳞被多为3片,稀可无或多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2)3—6,稀可为多数(例如我国不产的群蕊竹属OchlandraThwait.)花丝彼此分离或有部分的连合,甚至相互连成管状或片状而成为单体雄蕊(monadelphousstamen);雌蕊1,花柱l-3,柱头(1)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圆形、长椭圆形或近于球形,有时基部干缩而作具柄状。果实有各种类型,颖果较常见,易与稃片相分离,果皮干燥或新鲜时稀可肉质,有时为硕大型,此时则较子房原来体积增大许多倍(例如梨竹属MelocannaTrin.),种脐线形,几与果实同长,胚小,多为F+PP型或略变为其他类型,胚乳多为单粒淀粉质(梨竹属等可无胚乳)。染色体基数X=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