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节属于我收集的一个神的建筑的资料,以做阐述,因为今天有急事,所以只有用我的这份资料,来填补今天的请假了,望见谅。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起源于民间巫教和神仙方术。从殷商时期的敬天法祖,战国时期的方士丹药,秦汉时期“老庄”(老子和庄子)思想与巫术等结合起来形成的所谓“黄老”学说,到东汉张道陵(即张天师)创立“五斗米道”,道教才最终形成。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借用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由于道教发源于民间,最早的活动场所主要在山区,因此那时的道教建筑只有洞、石室、静室、大堂、山居、草堂、义舍等民居房屋,对修炼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相对简单,只是尽量希望“远离尘境,栖寓缥缈”而已。
魏晋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道教借鉴儒家和佛教思想进行改革,逐步完善道教的教礼教义,提出了新的理论:道教徒应以忠孝仁义为本,炼丹服药,延年长生。从此,道教体现了历代帝王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需求,得到统治者的欢迎,由原始的民间宗教向系统的官方道教发展。为了便于与皇权结合,道教建筑开始出现在平原和城市中,原本是宫廷建筑的“宫”和“观”也成为道教建筑的名称。
唐朝奉老子李耳为先祖,封尊号为“太上玄元皇帝”,俗称“太上老君”,成为与佛教的释迦牟尼同等地位的天神。宋朝更重道教,宋真宗时,各主要祠庙都是道观。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全真教派,他的徒弟丘处机得元代成吉思汗礼遇,道教建筑遍布全国,盛极一时。明清以后,道教才由盛转衰。
两千年来的道教建筑,建于山上的占绝对多数。这点看起来与佛教建筑很相似,然而道教建筑产生这种取向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基础。
首先,在道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与回归自然成为道教在建筑上的必然追求,建筑要取山林野趣,结合山势,适应环境,同时选址上又要符合阴阳五行和八卦的规律,融于山水之间,这样才能达到技术、艺术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进而获得长生。
其次,道士的修行将“得道成仙”作为最终的目标,而这些山被人为赋予了“仙境”的内涵。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道教认为这些传说中神仙的住处除了在遥不可及的茫茫大海中、九天云霄外,就是人迹罕至的名山中的“洞天福地”了。“洞”即“通”,指可以通达上天;“福”指祥瑞,表示在该处修道可以得道成真。于是道教将真实的地理位置与这些“洞天福地”相对应,界定了道教建筑的位置和环境。
另外还有修练气功和带有神秘性的炼丹的需要,道家要求这类场所必须环境幽静、神秘,山林中正好符合这种要求。在道教观念中,炼丹是神圣的,丹房是不可侵犯的,这对宫观建筑的选址和平面布局也形成了很重要的影响。
部分道教宫观地处山巅绝顶,取其高高在上,居高而近天之意,殿宇融于天际,有超尘脱俗之感,一派仙境气氛。也有大量的宫观选址于山麓、山坳的台地、坡地,背山面水,
负阴抱阳,这是出于传统风水学说上的考虑,这样的地形有利于对“气”进行疏导、汇聚和回收,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道教建筑一般都出现在名山圣地,如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山东崂山等。由于道教相信神仙喜欢居楼,可以靠近天宫,所以宫观中往往建造迎候仙人的“观”,即神居,是极高显的楼,成为其建筑特点之一。
老子提倡物欲、贵俭,这种思想在山地宫观的建筑形制与选材上得以充分体现。虽然道教成为官方宗教之后,道士们居住的不再是真的石洞、草庐,而是形象生动、环境优美的殿宇府院,但建筑材料基本上都是当地出产,不铺张,不奢华,建筑也并不以官式建筑为独尊,也常采用纯朴的民居做法,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道教是一种多神教,以“太上为祖,释家为宗,夫子为科牌”,兼容并蓄,使得儒、释、道之圣共尊于道教建筑之中。由于道教各派所信仰的神仙过于纷繁复杂,为了便于道教的传播,道教效仿佛教的“三身”说,把各派的最高神糅合在一起组成“三清”。因此,所有道教建筑中三清殿的地位都最为重要,成为道观中的主殿。此外,道教还效法儒家的宗法等级制度,将其他神仙划定等级,分出尊卑,奉祀他们的建筑也随之有了等级之分,并影响到了道观的平面布局。
祀道教尊神的宫观是典型的宫观建筑。道教真正供奉的是祖师,而祖师中地位最高的是老子,所以道教宫观中供奉祖师的三清殿是主殿、正殿,老子的神主位被供奉在正殿中央;除三清殿外,还多处设有祖师殿、老君殿(阁)专门奉祀老子。此外还有玉皇楼(殿)、圣母殿、斗姥殿、真武宫(奉玄武神)、三官殿(奉天官、地官、水官)等,他们都享有较高的等级,它们与三清殿往往都居于主轴线上。
现存道教宫观大部分为明清时重建,早期遗物很少。原在山西永济县后迁至芮城的永乐宫始建于唐代,元中统三年(1262)重建,现存有中轴线上的山门、无极之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主要建筑。永乐宫是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宫观,较完整地保留了元代建筑的风貌;晋城府城村玉皇庙,也尚存一部分宋元建筑,其中28尊塑像,造型生动,技法纯熟,是元代泥塑的精品;苏州城内玄妙观大殿,北宋创建,南宋淳熙六年(1179)重建,面阔9间,进深6间,重檐九脊顶,规模巨大,从中可见宋代道观的一般规模;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到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形成了9宫、9观、72岩庙、36庵堂的大型建筑群,建筑主体以宫观为核心,主要宫观建筑在山间盆地或台地上,自成体系,岩庙占峰踞险,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四川青城山宫观建筑群始于晋,盛于唐,现存11处道教宫观,自然、古老和悠久,具有中国道教文化风格和川西民俗特色,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遗留的道观较多,如北京白云观,江西贵溪县龙虎山正一观,陕西周至县楼台观,四川成都青羊宫等,都很著名。
而道教成
神有下面的这些原理:
修真者,借假修真也。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刚不坏之真身。古今天下,没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恒的法身。所谓: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大为炉炼作团。
肉体者,四大假合矣,虽曰父母恩赐,然父精之母血本为凡俗之物,数十年后焉能不坏?何为四大?地、水、风、火,是也。地构成骨胳肌肉和脏腑,水构成身中之血液,风构成呼吸系统,火则构成身中之恒常体温。
修真又分现实修真及小说修真。小说修真的名词和境界不具备任何可行性,仅为小说家言,供人娱乐。
通过烧炼金丹,服食来达到长生的外丹术已逐渐没落。现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学,即丹道为主流,讲究修炼神气。
老子道德经曾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词为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后又增添炼虚合道、虚空粉碎一说)即精气神的返还过程。又因人精气不足,又创出补足精气的练精化气,使人从后天补亏达到先天,以便开始修炼。
唐末五代以来,以内丹说理解《参同契》的流派逐步压倒外丹派,成为仙学的主流。著名内丹学家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陈朴、陈抟、施肩吾、刘玄英、张伯端等以内丹仙学度人,奉《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参同契》作为仙家修炼秘典的价值被社会所公认。当时内丹仙学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开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门派。这些内丹门派皆远溯黄帝、彭祖、王乔、赤松,依托老子。
一派自称传自关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称文始派。另一派自称传自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王玄甫(汉代人),故称少阳派。文始派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法本《老子》、《庄子》、《文始真经》,属最上一乘虚无大道,虚极静笃,大彻大悟,盗天地虚无之真机,顿超直入,齐是非,同人我,进入无天无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阳派主张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诸步骤,次第分明,门派繁衍甚广。
自唐末五代以来,少阳派有钟离权、吕洞宾、陈抟、麻衣道者、火龙真人、刘操、张伯端等大开法门,历经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逐渐形成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门派。因而内丹仙学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的说法。另有元、明间张三丰真人,综合了文始派和少阳派之所长,创三丰派(又称隐仙派),既不执于有为,又不执于无为,于阴阳栽接中创一清净法门,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点。
这些众多的门派,从功法上讲,略分三类,其一是阴阳双修的栽接法门,其二是清净孤修的静坐法门,其三是阴阳栽接派和清净孤修派的结合体。
根据门派不同,所持论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同,功法亦千变万化。
世俗修真门派以东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划分,隐世门派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别,此处不便多述)简而言之,修真方法无人引路不可私自修习,否则后患无穷,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当受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