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昔日重来

第二十一章(上)

字体:16+-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

林非很关心我,他特地来到我和几个同事共同居住的套房宿舍里,和我们一起吃晚饭。饭菜就摆在茶几上,电视开着,是凤凰卫视,大家一边吃,一边看。

正在播出的节目是《凤凰大视野》之《在那遥远的地方》,一周五天都是这个专题,讲的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及文革期间,上海知青支援新疆建设的历史,从十万上海知青的出发一直讲到他们最终的结局。

林非看了看我,说:“小白,你爸爸就是其中之一啊,你看看这些上火车的人里面,有没有他?”

我盯着屏幕,在资料画面上的人潮中搜寻着,那些年轻的面孔不断晃过,但却没有父亲的身影。我说:“哪那么巧就拍到他呢,再说,我也不知道他是哪一年去的新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去的,还是七十年代去的。”

“他们那时真的太苦了。”林非叹了口气。

“是啊。”我也叹了一声。

得知我的父亲就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得知我就是这段历史所产生的一个年纪较小的后代时,一起吃饭的同事们感到很有兴趣,他们一边看这个节目,一边对我问这问那,然而他们问的问题,连我也并不知道,因为那个年代,我还远远没有出生。

出于对父亲早年人生历程的好奇,我一连五天,每天晚上都准时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这一周的大视野节目,而且越看心里越是震撼。

那些上海知青,多有不愿前往的,但命运所迫使他们不得不把青春与未来抛在了那片遥远的土地上,每一天,他们都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坚硬的土地上劳作十六个小时,裹腹的食物却只有三个掺了很多杂物的玉米窝头;他们住在像老鼠洞一样的地窝子里,穿着又脏又丑的衣服;男青年们在超强的体力劳动中长期压抑着生理的需求,女青年们则更加凄惨地用破布袋装着泥灰来应付每月一次的生理周期;饥饿、艰苦、劳累、思乡和绝望笼罩着他们,在那个看不到头的年月里,有些人挺不过去,早早地将生命扔在了荒原上……看着这些内容,眼泪好几次糊住了我的双眼,我从来都不知道,父亲经历的那些事,竟是如此地惨烈。

母亲是湖南人,她

是怎么来到新疆的,我同样不了解,于是我上网去搜了相关内容。我看到,在那个年代,驻疆20万官兵受命铸剑为犁,垦荒屯田,转为兵团,扎根新疆,但因为“没有老婆安不下心,没有儿子扎不下根”,决策者们就征召了八千湘女,来到了新疆,专门解决当地男人的婚姻问题。当然,湘女们来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个原因,也不知道新疆那时的艰苦,她们高高兴兴地加入兵团,快快乐乐地来到了新疆,以为既将展开的是崇高而快乐的人生。然而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母亲是这八千湘女之一吗?我这个离那个年代十分遥远的人,无法拂去历史的尘埃,去看清这一切。

总之,父亲从上海来到了新疆,母亲也从湖南来到了新疆,他们的命运在新疆的荒原上交叉、相遇。

这几天里,我不断想像着父亲在南疆阿克苏的土地上顶着烈日和月亮、挥起坎土曼掘地的情景,想像着他每天劳作那么久却吃不上一顿饱饭的境况;同时,我也想像着母亲的境遇,她那时应该比我还小很多岁,且不说沉重的农活压给她的痛苦,仅仅是生理期的泥灰护理,就让她无比绝望吧?我是一个女孩子,无比理解那时的女孩的痛苦,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又一次滑落。

我忽然想到,也许我应该去看一看很久不见的父母了,藉由我对他们过去的这一丁点了解,我也对父亲心中那份牢固的思乡之情有了一些不同的理解。是的,我该去看看他们了。

他们是什么时候回到上海的,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小时候随他们探亲时住过的奶奶家的小屋,那里是棚户区,依稀有小收音机里的沪剧选段飘在耳际,做为上海人的父亲,为了梦想中亲切的小弄堂,跟母亲联合起来*着我和哥哥考上海的大学,我考不上,便发生了后来的事,我的离家出走。而今,父亲早已经结束了他的支边生涯,带着母亲一起回到了上海,跟早已调回上海的哥哥团聚了。这些,是后来母亲有一次找到我时对我说的,她当时告诉我说:“小璐,我和你爸爸要去上海了,以前的事情我们做父母的也有错,主要是你爸爸太想回上海了,把希望都寄托在你们身上,你学习不争气,难免要让父母生气,现在都好了,我们的户口都已经想办法调回去了,所以,好不容易找到你,跟

我们一起走吧,我们也不计较你在外面都做了些什么事情,一家人聚在上海多好!我们对你打归打骂归骂,其实都是希望你能有出息,你不应该去记父母的仇。”

母亲当时的话还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当然没有理睬她,那些饱受冷嘲热讽的日子使我坚决地拒绝了她。

现在,我已经远离了灯红酒绿的世界,对那些令人不快的往事已经不再耿耿于怀了,而且我曾经跟方哲远聊起过这些,他的观点也多多少少对我产生了一些影响,再加上我刚刚对他们的青春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心中装满了感慨。我想,不管是为了什么,都该回家去看看他们了。

请了假,我买了些合适的礼品,就坐车来到我记忆中的位于虹口区的旧居,眼前的景像令我吃了一惊。一条崭新的公路代替了原先拥挤的棚户区,路旁高楼林立,阳光从梧桐树的绿叶中点点洒下,繁忙的双层巴士穿梭在车流中。一切都变了,变化之大令我仿佛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沿路打听了许久,才知道原先这里的棚户区已经拆迁了,老百姓都已喜迁新居。又打听了不少人,才问到迁到了哪里。于是又坐车前去,打听了好几户人家,最后终于找到了。

敲了敲门,却没有人应。不在家吗?看来我来的不是时候了。正准备离开时,楼下传来了脚步声和说话声,那声音,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过了,是父亲和母亲。等到他们上楼来看到我时,母亲整个地呆在那里了,她的手里提着菜,睁着兴奋的眼睛望着我,半晌没有说出话来。我淡淡一笑,说:“妈,爸,是我!”

“什么时候到上海来的?”父亲一边掏钥匙开门,一边问。

“上个星期。”我说着,打量了一下父亲,他虽然老了,却依然很有风度,眉宇间那些严酷的、不近情理的内容已经消失了,新添的皱纹把它们都磨去了。我走进客厅,看见这里装修一新的环境,便知道他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房子虽不大,却相当舒适。

母亲放下刚买的菜就过来叫我坐,又走来走去地为我拿吃的,香蕉、苹果、橄榄、话梅,大盘小盘地堆了一茶几,叫我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父亲却不知为什么,竟又出去了,或许他还记恨着我这个不争气的女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