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少年

正文_第五章、战书

字体:16+-

5-1、在信国公面前发愿

北风带来阵阵寒意。期末考试临近,科目比小学时增加一倍,志远觉得脑袋不够用。

“赵大人,你知道王安石变法吗?”志远在复习历史课。

“王介甫力主新政,一扫我朝积弱……”说起前朝往事,赵孟頫千言万语。

“可历史课本上说变法加税严重,百姓不堪其负,最终导致失败。”

赵子昂略作思考后地对弟子说:“功过是非历史自有评说。然而,作为学生,除记诵推演外,你还需要一项特殊的才能:疑问。”

“疑问?”

“大凡读书不能无疑,读书而无疑,是于心无所得也。”书仙说到,“即使书本的观点,也并未绝对正确。”

“考试需要标准答案。”

“无所疑则无所思,不思矣,何疑之有,此读书之大患也。”赵孟頫继续说到:“答案是相对的,今天的标准答案在以后看来也许不过是百家所言之一。作为读书人,关键是要对书本有所思考,而不囿于其中。”

期末考试持续两天,就像一场高强度的体育竞赛。考试后,有同学把练习册一丢了之,有的迫不及待地打一场球,有的相约宵夜,被压抑的青春力量以独特的方式迸发出来。

6班几位同学相约出游,郊外湿地公园。湿地红树林生于水陆交界,是海滨城市独特的风景。长期受困之心得以放松。

早上出发,一路沿海岸线而行,波光粼粼,阳光和煦,心情舒畅。少年们欢呼自在。白雪和闺密埋头聊天,不时响起碎碎的笑声。志远摆脱学业功课,顿感浑身轻松,似乎正告别不堪回首的惨败,奔向新的旅程。

半小时后抵达湿地公园。这是海湾一处浅浅出海口,既有滩涂,也有红树林。一股浓浓的海腥味扑鼻而来,海鸟在附近盘旋飞行。一回到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少年们就恢复了野马般的本性,不一会儿就散落到红树林各处,在丛林里打闹,在滩涂上砌城,在浅海里嬉水。红树林把根扎到海里,构筑起包括鸟类、贝壳在内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同时保护着人类陆生文明免受海洋巨潮入侵。青春的欢声伴随阳光海浪扑打于心头,既是尘世的真实,又如同梦幻般不真切。

几只海鸥在低空盘旋,性灵们和书仙心有灵犀。书仙追随黄嘴海鸥,豁然开朗的摩崖石刻把松雪斋主人牢牢吸引住。一圈硕大的红石**于外,周边斧凿开采痕迹尚存,估计是当年的采石场。经历风霜雨雪后,杂草丛生。数目众多的石壁、石柱藏身于内。形状各异,有的顶着杂草帽子,有的腰间长出一圈青苔,有的形如蘑菇,有的动如脱兔,充满山间野趣。刚才那几只海鸥停在石柱顶上,明黄利喙在蓝天白羽下显得尤其锋利

多处石壁石柱上都有石刻。一处显著的石柱上刻着“钦赐湿地”四个大字,清康熙年间的题字。赵子昂对元以后的朝代更迭了解有限。循着顺序一一看去,均为清代书法家作品,并不认识。墨迹或油漆大部分都已经剥落,或者干脆不上色,可见疏于管理,反而显出天然的古朴。

虽然不认识书法家,但是并不妨碍书仙流连其中。有的很简短,只有寥寥数字,如“真趣”、“天然”;有的记录一天游历,有的表达游览后的心情;有的作诗,如“万物静观,千林明月”,有的平白如话,比如眼前这块石刻记述了参观者不慎被一块小石砸到小脚趾,不但不觉得痛反而认为是上天赐予的好运。赵子昂读着读着不觉笑了,想必这片地方曾经也一度繁华,是个深受当地人欢迎的休闲旅游去处。

石刻字体众多。清人书法和宋人正好相反,宋家尚意,字体奇俊,清人一统天下,字体圆润饱满,处处彰显盛世气象,大字的处理上更显雍容华贵。赵子昂情不自禁以手去触摸那些具体可感的笔触,如同和一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相遇。其中不乏隶书作品,横画方直,粗厚如石,有长有扁,四周撑满,营造出茂盛感。整体水准之高令赵孟頫叹为观止,想必这就是汉隶风格吧。当年自己也曾习隶书,无奈汉隶不可见,转向唐碑。除此之外,也有充满趣味的清篆作品,以隶笔入篆,突破陈规,跌宕错落,汉篆后又一高峰。赵子昂不由自主地举起右手,学着石书砥平缰直。笔势飞扬翻波,手势反顾相追,似乎又回到千年前临池习字的日子。

受海风海潮侵蚀,已经有部分出现锈蚀,字迹模糊不清,当初笔形产生细微的变化,正好衬托出沧海桑田。这些石刻远离俗世喧嚣,在大自然角落里静享光阴,每一方寸均浓缩岁月精华,这不正是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吗?穿行其间,尤如和数百位古人朋友聊天倾谈。

黄嘴海鸥再度展翅高飞,一个漂亮的翻身就转入石林深处,赵子昂心有灵犀地随之前往。逐次露出的大锅耳青砖石板古建筑引起赵孟頫的注意,也许又是一处发古幽思之情的地方。驭风而行,穿过石林,“信国公祠”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松雪斋主人不禁感慨,文丞相,八百年前,你我在战场擦肩而过,选择不同的道路,你守护宋室江山,我捍卫华夏文脉。今日物是人非,你我再度相遇,这难道是上苍的安排?正门两行对联正是文天祥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横批“浩然正气”取自其名篇《正气歌》。未进门就率先感受到一股沛然正气。

据碑文介绍这是由当地群众自发出资修建纪念文丞相的祠堂,落成于清嘉庆年间。庙堂不大,只有两进。低头抬脚而进,威严肃穆扑面而来。两侧壁画

展示了文丞相当年辗转落难的历程。放慢脚步,一点一点地看,所有历史都活起来,满目皆是辛酸艰苦。文丞相,当年你拒绝我从军请求,难道就已经预知了日后的颠沛流离?其中一幅文天祥画像是自己当年于乱世军帐中为文丞相所修,文天祥手中所持的正是那管镌刻血艳梅花的毛笔,千年之后,壁画颜色褪去,唯独梅花依旧。

“来者子昂乎?”一个严肃祥和的声音凭空响起。赵孟頫不由一惊,抬眼望去,信国公文天祥朝服博冠持笏端坐中堂。莫非文丞相感应我的到来?

“子昂拜见丞相。”赵孟頫赶紧行后辈之礼。

“免礼罢,汝来此何为?”

赵孟頫将事情简要地概述。

“当年交给你的任务完成了吗?”

“使圣贤之泽沛然于后世,不敢忘记。”战火烽烟又在赵子昂脑海中浮现。军帐中,文丞相将文明的希望托付于自己,赵子昂刻骨铭心。

“不枉我舍生取义。”

“子昂必定捍卫这份文明传统!”书仙在文丞相前发下宏愿

“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你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吧,我会在天上关注你。”刚说完,五彩霞光重归寂静,黄嘴海鸥腾空而去。庙堂阒静无声,唯有文丞相笑貌依旧,梅花暗香阵阵。

“文丞相,文丞相……”再无回应。

“赵大人,你果然在这。”正沉思之际,志远的声音传来。不一会儿,志远就气喘吁吁地冲进来,“我猜你就喜欢去石林和宗庙。”

看着弟子大汗淋漓前来,赵孟頫回到现实中,心怀欣慰。

“志远,你怎么知道这里?”赵子昂不禁有些诧异。

“看到天上海鸥往这里飞,我就朝这个方向来。”

这也许是上天的意志?赵子昂感慨,上苍安排志远之手让我复活于尘世,借天地性灵让我和文丞相重逢,让志远追随而至。其中必有深意。在这方庙堂之内,只有志远是实体的存在,也是我完成人间使命,达成文丞相夙愿的关键。

“赵大人,这位大人是谁?你朋友吗?”志远脆脆的发问把赵子昂从沉思中唤回来。

“志远,来拜过文丞相。”

“大忠臣文天祥?”

“你历史没白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谁不知道!”志远一边背诵古诗,一边双手合十参拜。

“把你的愿望说出来,文丞相会帮助你实现的。”

“真的?”

“文丞相座镇庙堂,必不儿戏。”

“保佑我书法突飞猛进,早日一雪三连败耻辱。”志远低头闭目,心中发下宏愿。重生的力量在燃烧,丑字大王被碾成齑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