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垄断,国企会烂得更快
盛洪
盛洪
1954年12月生于北京。现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专著《分工与交易》是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的成功尝试之一;其他著作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寻求改革的稳定形式》等。此外,他还著有随笔集《经济学精神》和《在传统的边际上创新》等,另有上百篇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上。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对国有企业改革呼声再次高涨。一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让人们对打破国企垄断更加期待。而诸多问题也摆在了人们面前,比如,国企改革无法向前推动的原因是什么?国企角色如何定位?国企是否应该私有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会有怎样的动力和阻力?我认为,如维护垄断,国企会烂得更快。
很多有利国企的政策是非法的
在国企改革的几十年进程中,遭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最近几年中几乎陷入停滞。国企改革无法向前推动的原因在哪里?
在21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国企管理层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在国企名义下,推动了很多有利于国企的政策出台和实施,这些政策的出台在我看来是非法的。因为这是涉及国有资产,涉及全国人民利益的非常重大的决定,这个决定不是相关政府部门就有权力做出的。比如说1993年关于分税制改革文件里谈到的,一些老国企微利甚至亏损,作为过渡措施,可以不交利润。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交不交利润根本不能由国务院来做决定,国务院相当于管理层,按照公司来比喻,管理层说我不可以交利润就不交利润了吗?股东还没说话呢。而且这个决定本来是错的,你没利润当然就不交了,有利润你就要交。因为它是微利和亏损,可以暂不交利润,这个话就有很大漏洞。任何一个公司都一样,没有利润怎么交?但是交利润也是它的义务。
还有一个决定,是当时国家经贸委牵头的几个部委搞的文件。这个文件说的是国有企业的工资、奖金可以自主决定。这其实也是非常重大的问题。因为工资奖金是和利润相对立的,假如由管理层来决定工资、奖金发放的话,他就可以不考虑利润了,因为利润对他来讲没有直接的利益,而利润按理论上来讲是全国人民的。
所以很简单,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是没有经过正当程序推出的,但是就实施了。实施以后,你可以想象,假如可以不交利润,同时工资奖金是由企业管理层自己来决定,这个国企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很简单,他就把所有的国企收入看成是自己的利益了。这就会形成一个利益集团,在它的推动下就出现了很多有利于国企的政策,包括获得垄断权力的政策。
我们知道比较多的是比如“三桶油”的垄断权,它是由一个叫作“38号文件”(编者注:《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国办发[1999]38号)来规定的,而且“38号文件”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经贸委等几个部委的一个“意见”。在法治国家这是不能被接受的,国务院办公厅相当于一个企业的经理办公室,它就可以发文件说我们授予我们企业内的某个人某种特权,这是不行的。在中国,国企股东就是全体人民,它没有经过全体人民的同意。
国企每年白占全国人民数万亿利益
一些有利于国企管理层的政策,使他们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利益有多少呢?前几年宋晓梧作过一次研究,是关于垄断产业平均工资跟全社会平均工资的比较,结论上大致是7倍于平均工资。这个7倍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令人震惊的,因为差距顶多百分之几十。而7倍就是,你挣1万块钱,他挣7万块钱;你挣10万,他挣70万。这样把社会分成了非常不同的集团,他们当然从中获得了利益。而且由于是以权力来决定分配,在国企内部肯定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更倾向于那些管理层,因为管理层是有权力的,所以他们拿到的更多。
这个利益非常大,从另一个角度去描述,我说国企就是白白地占有了全国人民的利益,每年是数万亿。我们有三个研究,分别是《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和改革》《中国行政性垄断的原因、行为与破除》,以及《中国原油与成品油市场放开的理论研究与改革方案》,其中都有大量定量的研究和给出的数据,大致可以划分成几块:
一块就是地租。现在国有企业似乎理所当然地占有了国有土地。你要知道土地是有价值的,占有土地是要付成本的,但是它没有付。有很多大的国企集团直接就完全白白占有了。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他们有的可能表面上会支付一些地租,但是给的是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并不把这些地租上交,集团公司在吃地租。
另一种形式是上市公司把土地资产作为一种不确定资产,它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但是使用年限又不确定,不确定的资产它估值为零。你要看所有国企的报表,里面是没有地租成本的,资产中其实也不包含土地价值。这个有多少呢?连工业带商业,至少每年1.5万亿元,这是非常大的。这个1.5万亿,换句话说,如果中国人民把国企土地收回来,再把它租出去,1.5万亿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国企每年的利润不到1.5万亿,它其实是吃了地租的,没有利润。
再有一块是用非常优惠的利率拿到贷款。当然,它拿到贷款以后可能会去转手借给别人,吃利息差,这个情况非常普遍,我们也知道。这也有几千亿。
还有一块是资源租金。比如石油,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的石油合资条例,比较稳妥的说法是它应该支付矿区使用费,在中国大概约等于价格的1/10,比如是100美元一桶的话,那就是600多元人民币一桶,再乘以7就是4200元/吨,10%就是420元。它现在给多少钱呢?30块钱/吨,平均下来可能还不到30块钱,其实等于它每吨都占了中国人民几百块钱的便宜。一年2亿吨,这是能算出来的,有上千亿元。还有其他垄断所得,特别是价格,比如说成品油的价格,按同等品质来估计,不能按现在你看到的价格,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成品油的质量偏低,中国的标准叫作国III,现在欧洲叫作欧V标准,差距很大,北京、上海、广州大概是欧IV。当然我们拉平的话,我们估计过,价格要高于其他主要国家的油价的31%,当然是所谓的税前价格,因为很多国家是有很高的燃油税,好像比我们贵,实际上我们看的是税前,我们要剥离表象。当然加上其他很多垄断和特权所得,一年数万亿,这是巨大的利益。
这个群体占了中国人民的便宜,打着国有企业的旗号,实际上获得巨大利益,这些人怎么能放弃这样的利益呢?他还在不断宣称他占有这个利益是正当的,在我看来是不正当的,这就是国企改革为什么难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为什么国企就更忠诚于国家呢?
关于国企的角色,比如什么样的领域国企可以参与,或者说哪些领域最好是由国企参与。很多人认为战略性领域或者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还应该是国企来做,有些领域应该放开让民企或者国企民企一起竞争。对国企的角色定位,我们在《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中已经谈到。它的定位实际非常窄,凡是私人物品领域,即有排他性、竞争性的领域,说白了就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运作的领域,都不需要国企来运营,换句话说叫作营利性领域都不需要。营利性领域有多宽呢?非常宽,一般的产业就不说了,包括垄断性的产业也是营利性的,像铁路、公路,公共事业比如自来水、管道燃气都可以营利,但是它们只是有特定性质、有垄断性的,但却是可以营利的。
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其实也可以商业运作的。并不是说不可以商业性运作,这方面也可以是民营企业来做,不见得是国有企业来做。国家安全方面,只是需要有些限定,比如民营企业做,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该企业不能同时给其他国家做,或者说至少不能给敌国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甚至只许给本国来做,这是可以限定的。不见得是国企,民企也一样。你接不接这个单子,比如美国波音公司接了一个美国国防部的单子,它说我同时给俄罗斯做,这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可以是民营企业来做,但是有些管制条件。还有一个理由是怕泄密。绝大多数的军工产品没有什么太多秘密,如果有核心秘密,可以对涉及这个核心秘密的企业甚至车间进行某种特殊管制。
在我看来,这些地方都不需要国企,而且很多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点。像美国,有很多军工企业并不是国企,国企是没有必要的,国家直接经营不见得一定好,为什么国企管理层就更忠诚于国家呢?这个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我觉得这些人更不忠诚于国家,因为他白吃白喝这个国家。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纯公共物品也不需国企做的,因为纯公共物品不需要企业来做,是政府来做的。我们认为国企的范围非常窄,准公共物品它可以来做。比如说,有些不太赢利的市政工程,民办企业可能不爱做,还有一些风险过大的高科技,甚至涉及军事高科技企业,民办企业可能也不做。城区的大规模开发,包括商业性的区域,也包括非商业性的区域,比如广场、绿地、桥梁,等等,它商业性不足
,这些地方我觉得国企可以来做。其他一般的领域根本没有任何必要由国企做,现在国企有些人说“我们要做大做强”等,是存在问题的。
公有化才是万恶之源
关于国企是否应该私有化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私有化都是伴随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也有很多人是支持私有化的。私有化怎么会伴随腐败呢?私有化只有在公权力没有有效约束的条件下才会腐败。核心问题不在私有化,而是在公权力不受约束,就是你不是一个宪政国家,你的权力不受约束,这是最重要的。假如在权力被约束得非常严格的社会,你怎么去腐败?你刚有个单子照顾了你的朋友或者亲戚,立刻就有人去弹劾你,道理很简单。但是现在恰恰没有这一点。认为私有化伴随腐败这个逻辑是错误的,他不去抨击、批评权力不受约束,而是抨击私有化。实际上,公有化才是万恶之源。为什么?因为公有制是把大家的资产和大家的资源、财富放在一起了,这就立刻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能够更好地来使用这个资源,而使用者必定是具体的个人,具体个人就是一个经济人,他就有可能利用他被委托管理和使用的便利而去占全体人民的便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是核心问题。
所以公有制才是万恶之源就在于,到现在为止,全人类都没有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把财富搁在一起委托一个人管理,这个其实是非常难的。所以你看丑闻不断,到哪儿都是这样。为什么?就是这个原因。但是我们为什么平白无故地把一堆财产放在一起?举个例子,所有人把自己家里的冰箱里的鱼放在一起,然后让猫看着,我们再考虑怎么去监督这只猫。你为什么不把鱼搁在自己家里的冰箱里呢?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么?
这个社会很蠢,公有制本来效率就不高,还非得要搞公有制,还要监督履行公共职务的这些人怎么去管理和使用我们的公共财产。我们现在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最聪明的做法是不搞公有制不就完了,把鱼都搁在各家的冰箱里,就没有监督猫不要吃鱼的问题。你现在是创造了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再去解决。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当然了,公有制之所以是万恶之源就是中国这几十年的实践所证明的,它包括了很多东西。由于公有制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人来管理,而具体的人我们不能保证他是圣人。(实际上,)他是凡人,他利用他控制公共资源的这样一个便利,就可以从中牟利,甚至利用这一点来加强对贡献出财富和资产的人民的压制和控制。当别人批评他的时候,他反而会利用这一点,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在公共食堂时期。“公共食堂”原来听着挺好的,白吃白喝。不是。公共食堂是大家把自己的粮食全要交到公共食堂,这个时候决定谁来吃的这个权力就变得异常大。在公共食堂时期,经常会有被扣饭的,你和生产队长有矛盾的话,他扣你的饭,这个是古今中外的统治都没有的手段,要把你的饭给扣了,这个太恐怖了。
私有制从道德上来讲比公有制高得多
为什么我说公有制是万恶之源?它加强了那些本来就让我们很头疼的问题,如怎么去约束权力的问题。它加强了这些人的权力,不仅把鱼交给你让你看着,反过来我想吃的时候你还掐我的脖子,这个公有制有什么好处?所以公有制严格来讲就是万恶之源,私有制不是。只是(公有制)在这个国家被宣传多年,说得很好。
我觉得私有制从道德上来讲比公有制高得多,因为私有制就是自己管自己,你没有去管别人的财物,你管自己的财物,你爱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不涉及别人的利益。公有制恰恰涉及别人的利益,你又说我的公有制是自动实现的,可以有一个圣人在这儿帮大家管,这不是瞎扯吗?所以公有制是极为邪恶的一种制度。
国资委是国企管理层的代言人,不是监督者
很多人也说国企改革最根本的不是私有化问题,是政府和企业政企不分的问题,因为它既是市场经济当中的企业,它的管理者又是政府的官员,被称为一种“怪胎”,而且它还有垄断势力。
本来一个民营企业的话,管理层是有人来管的,股东会和董事会来管。而由于股东是有切身利益的,有非常强的管理动力,董事会的动力当然也很强,是一对一的针对这个企业的管理层的绩效进行约束和激励。但国有企业就面临这个问题,就是谁来履行股东会和董事会的角色。肯定不应该是国企管理层自己,这是毫无疑问的,必然是外在于管理层的一个股东会和董事会,所以就搞了一个国资委,貌似来代理董事会,实际上如果由全国人民直接管也是很困难,所以都是代理的。这个代理有一大堆问题,它肯定不像民营企业的董事会那么有效率。
第一,它没有动力,管的不是自己的钱,管的是别人的钱,多一点少一点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他没有动力管得很好,他为什么天天盯着这些人,当然政府赋予他这个职责。但是,说句非常直率的话,他肯定不如民营企业的股东管得好,这是人的本性。
第二,也管不好。为什么?你毕竟不是在企业内,也不是经常会跟踪这些企业,而是一小撮官员去管很多企业,所以你必须要采用另外一种管理方案,就是制定一些指标考核:如利润是多少,净资产收益率是多少,等等。其实这些指标是没有用的,因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业面对不同的市场。任何企业今年赢利还是不赢利,不完全取决于管理层的努力,今年市场突然好了,我就赚钱了,我的利润就很高。所以用这个标准去衡量是没有用的。更何况有的是垄断企业,有的是非垄断企业,用一个标尺去衡量不同情况的企业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个激励是不足的,这也是一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管理者、监督者其实是被被监督者所俘获的。何以证明呢?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些年,国资委的管理、监督是很不力的,你看现在为什么出那么多事,他们监督什么了?我们要问,中国人民花那么多钱请了你们帮我们监督这些国有企业,现在出了这么多事,你们有没有责任?那么多行贿受贿,非常普遍。
这很明显,因为他们站在一起,他们是一个集团的。很多人认为国资委不是监督者,他们认为国资委是国家队的领队。我认为这是错的。你怎么是领队呢?实际上,国资委扮演的角色就是国有企业管理层的代言人,他们不是监督者。我觉得对国资委的评价就是:你到底监督出什么东西来了。如果国有企业内部烂成这个样子,国资委是有责任的,所以说他们是被俘获的,不仅被俘获,还替他们(国企)张目呢,所以他们天天讲的是做大做强。这就错了。
国资委是国家来监督国有企业的,国家代言人就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国家利益不要求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是为这群人(利益集团)张目的,不是为全国老百姓张目的。你出于这个考虑去争取和获得更多垄断权,那么就是侵害了这个国家其他的部分、其他的集团,很显然,你这个国资委就是有问题的。
99%的国企就不该存在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这个国有企业就不该存在。国企存在了,再搞一个国资委(去监督)是没有用的,而且国资委是起着反作用的,它是反对别人的监督的,别人要监督他们,它作为挡箭牌,要出来替这些国有企业的问题去遮挡、去掩盖。如果没有这个国资委没准还好,因为它不形成一个群体,没有一个代言人,反而是一件好事。核心还是不该有这么多国有企业。我认为现有国企留下1%就够了。
不屑于讨论混合所有制根本利益没有触动
中国早就是混合经济了,他们现在说的混合经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们提出来的中石化的股权再出让30%,这有什么用?第一,它没有取消垄断权;第二,没有撼动控制权,只是让老百姓分享他们的垄断利益而已。但是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欺骗舆论,说“我们改革了”。我不认为这是改革,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没有触动。
我觉得这个说法不能作为主题去讨论,要跟着他们走我们就是傻子。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你看国企改革的条款,没有一条是有实质内容的。只有一条有时间限制的,就是到2020年争取将上缴利润的比例提高到30%。为什么要到2020年呢?还差7年。提高到多少?30%。为什么要提高到30%?百分之百都应是全体人民的。这就是在拖延,它不得已总得搞点什么“改革”,其实都是在那儿拖延,都是缓和改革压力而已。关于国企,还是没有过硬的改革措施,没有打破垄断,比如你是不是可以限制一下国企发放的工资奖金,这是实质性的,凭什么你的收入就7倍于国家其他人民,而且上缴利润还要7年以后达到30%。就是拖延时间。
利益集团会在制度保护漏洞下自己烂下去
一些利益集团每年拿走我们几万亿,每天拿走我们上百亿,拖一天就是上百亿,这是一个巨大的罪恶。拖一天,中国人就是上百亿的损失。
这些人没有一个真正有远大眼光的人,没有真正从全中国角度出发的人,这些人全是一帮萎萎琐琐、龌龌龊龊的家伙,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但是我也想说,他们最后落不着好,为什么?因为在这样一种所谓对他们宽松的制度保护下有太多漏洞了,所以他们会在这样的制度下自己烂下去。你看看蒋洁敏,看看这帮人,最后这些人都落下什么了吗?现在继续保护他们利益的这
些措施,最后其实适得其反,让他们全进监狱,只能是这样。其实真正有长远眼光的人绝对不拿不义之财的,那些认为拿不义之财是对的人,中国几千年古老智慧,他们根本就是一点儿都没有学到的。现在蒋洁敏的儿子又被调查了,不仅是一代人,这些人不仅害自己,而且毁家庭。在你得势的时候千万要谨慎,你把自己的家人都卷进来,最后这个家都毁掉。
我要是国有企业集团内部的人,我一定站起来说我们不能要那个不义之财,不能要垄断权,我们欢迎约束,其实对我们自己是有好处的。不然的话你看,一个一个倒,有的只是暂时没倒而已。你看华润的、三峡的。这些利益集团的人,要的都是短期利益,都是鼠目寸光的,我觉得好像这个国家就没有培养出来有长远眼光的人。
没有国企,中国经济发展会更好
国企的业绩一向都很好,尤其是垄断企业,但并不是说国企对国民经济发展就有好处。
要有一个替代的概念,就是另外选择的概念。这个好首先是市场好,比如说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下,如电信行业,你要换个民企会更好。这有一个所谓的机会成本问题。你说它干得是好,因为市场发展,中国这么大市场,并不是它(本身经营)好。任何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市场,中国这么十几亿人,人均收入增长又这么快,因此市场得有多大?核心在这儿。所以不是他们做得好,首先是中国好,这个要搞清楚。如果没有他们,中国会更好,其实就是这样。
由于国企垄断带来的巨大损失,这是机会损失,现在当然看不到。比如石油垄断,石油垄断我们大概估计了一下,由于它垄断了,不许别的炼油厂炼油。中国有很多“三桶油”以外的其他的炼油厂,统称“地炼”,就是地方炼油厂,当然也有一些民营炼厂,以山东的最多。他们的能力大概是1.3亿吨,由于受垄断的影响,就是纵向一体化的垄断加上进出口的垄断,导致他们没有原材料,原油不给他们,当然他们有别的方法获取其他替代原料,使他们的开工率只有40%,如果他们的原油自由进口的话,他们的开工率至少能提高到80%以上。我们大致有一个估计,每年可以增加3000亿销售额,就是说由于国企的存在,这3000亿就没有了。
你不能光看国企业绩好,他们是很好,市场不好还不去垄断呢。你倒过来想,好的市场它才垄断呢。曾经就有这样的情况,石油有一段时间是吸引民资进入的,后来石油价格涨了,他们又抢回来了,这有一个“陕北油田”事件。它为什么抢回来?是因为价格上来了。包括煤也一样,“山西小煤矿事件”,很多浙江商人去投资煤矿,结果山西一看煤价涨上来了就给抢回来了。
所谓的好是因为市场好,而业绩好是它能把好的市场给垄断下来,所以显得好。他们垄断了,不允许别人进入。真是要有民营企业去做,民营的成本比它低多了,它根本就活不下去。
国企竞争力根本不如民企
如果放在大家一起竞争的情况下,国企跟民企比怎么样呢?根本没法比。你可以看看钢铁业,就是有民营企业,也有国企。国企都不行。民企发展太快了,为什么钢铁过剩?研究现有的价格发现,民企的成本低,所以它就有更多的投资,产品就多了。其实可能国企还有很多招术,不愿意退出市场,显得就多。其实,他们都应该退出了。比如国企是不交地租的,民企肯定都交,没有人给它免费用地,但国企很多固定资产都是不计费的。看钢铁行业就能看出来,本来已经不公平了,但是民企还是厉害,比较赚钱,民企赚了很多钱,国企不赚钱。
用红利弥补养老金缺口,只能是过渡的形式
国企本来应该是全民所有,有的人说让国企多上缴一些红利,用那些红利去弥补养老金的缺口,这样就普惠到每个人了。这个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第一,还是由于国企管理层垄断集团的存在,这需要很强的博弈才能实现。在2020年才交30%,怎么可能用于养老金?
第二,这还不是根本之策。因为国企就没效率,国企就是垄断,也不公平。本来这个资源可以用在别的地方能更有效率,也不能因为搞养老金,它就可以继续维持垄断,垄断还是错的。你要说取消垄断,对养老金就会有影响,这个挂钩反而不太好了,还不如先把国企改了再考虑养老金。
是不是过渡的时候这样做可以?因为过去也提过把资产就给一些基金,比如社会保险基金来持有,最后的收益就可以作为养老金的来源。因为国企很多下岗职工,过去没有积累,能应用于这块儿也是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只能是过渡的形式。它首先不能妨碍国企的进一步改革,你不能说有了养老金了它就可以不改革了,这不行。还有就是作为社会保险基金公司,他们也还是起不到太大作用,虽然它可能也是一个外在力量。这种基金又是国企,可能又会有国企管理层利益集团互相合谋,那就达不到目的了。
淡马锡模式不值得学,它只是主张保留国企的人的一根稻草
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国企改革可以学习一下新加坡淡马锡,它也是隶属于新加坡财政部管。我觉得没有必要学,根本不需要。当然从新加坡这边看,第一,我觉得政府权力约束可能比中国大陆更有效,我相信这一点。但是也没必要学。你没必要创造出一个很难管的东西。
只是中国那些主张保留国企的人淡马锡被,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是他们的一根稻草而已。为什么新加坡政府要运营这么多钱,有什么必要呢?新加坡这个国家这么小,根本影响不了什么市场。其实没什么用的。
如果钱多了,就减少税收,藏富于民,让老百姓更多地发展。所以这个不是什么理由,只是主张保留国企的人的一根稻草而已,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肢解国企前,先解决垄断权问题
对大型国企做肢解,就像美国的洛克菲勒一样。有什么不可以肢解?国家利益如果需要肢解的话就肢解。你还保持垄断,那就要肢解。
当然,首先是垄断权问题,这个垄断权本来就是不合法的。没有一个法律规定“三桶油”是有垄断权的,“38号文件”是一个连部门意见都不算的层级极为低的文件,让我看来就是一张废纸,但是在中国就在执行。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肢解是第二步。美孚石油和洛克菲勒是没有政府授予垄断权的,他们是在市场中形成的垄断权。
因此,肢解还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垄断权问题没解决,就不肢解它。只要放开民营企业,根本不用怕它(垄断国企),这帮人都是纸老虎,没有什么高效率,民营企业进入,不管多小,没几年,他们全垮台,根本不需要你肢解,肢解都有点费事了。肢解洛克菲勒是因为它是一个民营企业,还是有效率的。
从利益上来讲,如果倒过来说,我要去打破你的垄断权,假如政治上没法打破,我可以把你分拆,其实垄断就被破掉了。比如中石油分成十个,那就是十个竞争的企业了,所以那个垄断就不存在了,因为互相之间能竞争了。
把官员和企业高管之间的旋转门关上
怎么能够更好地推进国企改革,我认为应是一步一步的。一个是打破垄断,我们也在做一些工作,比如打破石油的垄断,我们去年那个报告其实就是打破垄断的报告(《中国原油与成品油市场放开的理论研究与改革方案》),比较具体的方案是从原油的进出口自由化开始,要逐渐让这个市场去发展,其他也是一样。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上缴利润。他们其实把上缴利润和分红比例给混在一起了,说“我们不是还要再投资吗,为什么要全拿走”?但是商业利润是一个法律概念,利润肯定是全体股东的。你说我还要再拿一些利润中的钱去投资,没有关系,股东会来审批,最后来决定。你不能对股东说我还要投资,所以我只给你10%,剩下的90%你不要问,这肯定不对的,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我说国企要百分之百的上缴利润,这是法律概念。当然企业要发展,要投资,但是这个决定权不在管理层。现在管理层好像说他有权力决定,这种是错的。所以上缴利润应该是百分之百上缴,分红多少是股东会的事情。这不是很简单嘛。或者给董事会提个建议,都没有问题,当然这个建议得合理。
还有就是要强力限制这些企业内部的工资、奖金的发放。国企很多会有弄虚作假,让外部人不知道,今天偷发钱、明天偷发钱,甚至连合同都可以搞假的,合同上说四千块钱一个月,实际上发一万块钱一个月。对这个问题的监督,一个是在法律上就要限定,你的工资、奖金发放多少是要经过股东点头的。股东不点头,你随便发,这肯定不行。股东比你穷好多呢。
还有就是交地租、交资源租,等等,都要做到,和民企一样,地租一万多亿,你每年都得交。
还有就是对国企管理者身份的界定也要改变,将来不能是官员和国企管理者互换,那个就不应该由中组部来决定。中组部的人根本不是在办企业,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这是给这个集团的某些子弟安排一个位置,基本没把它当企业来运作。
但是现在你要把官员和企业高管之间的旋转门关上,你要做官就做官,要做国企高管就做国企高管。其实很多人就是把它当成一个台阶,还有很多人把它当成政治分肥的一部分而已,根本不是在搞企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