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社会建设

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_一、我国经济建设历程与当前问题

字体:16+-

第七章

GDP增长与幸福社会建设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公认的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仅可以客观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更是国力与财富的集中表现。我国在2011年第一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说的就是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反映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经济现状。在不断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国民有没有真的体会到更加幸福呢?综观已有研究和社会现实,可以发现,物质的丰富与幸福感的获得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我国经济建设历程与当前问题

(一)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六十多年中,先后经历了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六十年具体又可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各有重点。

第一个阶段即从建国初到1978年改革开放,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经典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在这一时期,所奉行的经济社会发展观为赶超发展观,主要目标是加快发展,尽快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其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封建制度长期的奴役、列强长期的欺压、反帝战争多年的消耗,共同导致了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局面。人民生活无法得到保障,同时面对国内反革命与列强的封锁打压,经济发展困难。为了政权的稳定,尽快改善人民生活,我国采取了赶超型发展战略。采取计划经济,统一对社会资源进行调配,为宏观经济和政府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使我国经济在建国初期迅速发展,并为后期工业化打下基础。而由于其典型的重工抑农和平均主义的特点,在后期产生大量问题,如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服务于政治目标等等,使经济发展愈加畸形,最终面临崩溃。在区域经济发展及对外经济发展方面,这一阶段主要采取均衡发展,要求各区拥有自己完整的工业和经济体系,区域间经济联系十分微弱。

第二个阶段即1978年到1999年,在经历了十年文革后,第二代国家领导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放弃了赶超战略服务于政治的思维,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更进一步的确立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水平在这一阶段明显得到提升,创造了如“深圳速度”等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外经济成就显著,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依托地理区位与侨乡等优势,快速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有效地发挥了对外开放的门户与窗口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采取了非均衡战略。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明确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由此生产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观点得以确立,这为向沿海地区倾斜战略的出台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个阶段即2000年至今,市场机制的深化发展,生产要素趋于向区位条件好、投资回报高的企业流动,加剧区域间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先富带动后富”在短时间内难以真正实现。200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而同年的世界银行报告《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等现象进一步恶化”;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如何解决区域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同时鼓励东部率先发展,保持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优势,带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东部发展的成功经验向中西部引进,建立了西部的重庆、四川,中部的武汉及长株潭城市圈,带动区域发展,实现从“东部率先”到“四轮驱动”的转变。但由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仍是“粗线条”和“大尺度”的,缺乏区域针对性及更深层次的区分,从而减少了各区在开发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创新的可能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新世纪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从“赶英超美”到改革开放,从“东部率先”到“共同发展”,中国不断寻找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中国人自己的复兴之路。

(二)我国经济发展当前面对的问题

在中国不断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诸多问题浮现而来。首先,经济发展速度上,2012年我国GDP总值51.9万亿元,同比增长7.8%,超出年初7.5%的目标。2011年我国GDP总值达到47.2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二。高速的经济增长表明了我国市场的活跃与潜力,国人为之骄傲与兴奋。但是从世界经济史来看,现在远远不是骄傲的时候。德国从1947年到1969年的22年,经济年平均增长7.9%,1969年当德国的人均GDP达到11000美元以后,经济增长下降到3.1%,降幅达到了60%。日本、德国、韩国这些追赶型的国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均GDP达到11000美元以后,经济增长就会出现40%到60%的下降。事实上,我国早就跨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时期了,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将逐步下降,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速度将显著下降,届时将如何维持国民经济发展?

其次,中国产业结构不够理想,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不断提高,世界工厂的地位不断深化,但是“中国制造”能否为中国带来真正的发展道路呢?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尤其是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城市化不断发展,工业化不断深入,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城市无法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很多问题由此产生,而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方法,这样却又限制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基数大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也在逐渐减少中,“未富先老”成为影响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较大,而第三产业发展虽然迅速,却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本土品牌在全球知名度小,相关部门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力度欠缺,使中国第三产业发展艰难。我国的产业结构远远不如人口密度较大的日本,其在各方面有自己的本土品牌,且在全球知名度较高,拥有一席之地,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也比较成功。珠三角沿海地区已经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至长三角,或渤海经济圈,那中国的产业升级之路如何实现,将关系到是否能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再次,在全球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近年来出现的经济危机,影响的往往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区域,甚至是全世界。而且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依赖性强,这样,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面前,我国受到的影响将会更大。不仅在经济危机时期,外需的下降有可能是中长期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

影响在短期内被消除的可能性不高,而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必将依靠拉动内需来实现。我国国民消费水平低,最根本的原因是国民对收入预期较低,反映了我国在一定程度上福利等各方面制度的不完善。由于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物质的消耗,我国资源日趋匮乏,无法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使得相关产业和居民生活受到较大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同时我们也应正视由此而产生的诸多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维护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最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是城乡居民收入,还有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十分突出,甚至行业收入差距在近几年也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注重结构调整,构建GDP长远、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

面对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易入泡沫经济陷阱的问题,首先应贯彻又好又快发展战略,提升GDP发展质量,贯彻十八大提出的一个“立足点”,痛下决心,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大功夫,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危机,警惕泡沫经济的出现。其次,应改深化改革,加大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持,继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发展,使科技的作用得到不断加强。

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增长。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可见,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建设都要求可持续化,从经济和生态两方面更加注重了幸福社会的建设。在调节产业结构同时更应注重压缩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升级产业结构,注重绿色、环保、循环、低碳,这不仅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可持续性,也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最为典型的便是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可以从菲律宾的“玛雅农场”中学习经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建设,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玛雅农场的农林牧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经营者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随着农场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名为玛雅农场;到了1981年,农场已拥有36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了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他们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沼气十几万立方米,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循环。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在农场内形成了农林牧渔产品的联合生产,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从中,我们会发现,生态文明的建设走循环经济路线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公民作为个体也应注重“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勤俭节约,绿色出行,从自身做起,共同营造幸福社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