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社会建设

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_一、舆论引导,增强群众幸福感

字体:16+-

第十二章

创建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

社会转型时期复杂多变的现象,使许多人感到彷徨、困惑和是非难辨。在这种社会心态下,舆论导向的作 用可能就是决定性的。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强化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扭转和消除不良的社会心态;错误的舆论导向则会推动不良社会心态的迅速扩散,甚至会酿成严重恶果。因此,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对于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塑造积极健康幸福的公众社会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利益格局复杂,调整起来非常困难。但改革就必然会触动部分人群的利益。社会成员之间的比较,必然会带来人们认知和心态上的变化,进而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心理特点,这些特点会通过大众媒介和新媒体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盲目攀比、拜金主义、偏激思想、发泄言论等等都可能表现出来。这些不健康的心理都需要进行引导和疏导,以打造有利于提升群众幸福感的社会氛围。

因此,如何通过创建良好的舆论,加强心理疏导,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进而提升大众幸福感,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舆论引导,增强群众幸福感

(一)舆论引导的内涵

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当前

社会舆论的评价;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

(二)幸福社会建设需要积极正面地引导舆论

新闻媒体、报纸、网络平台等新闻传播从业者必须扛起引导积极健康社会舆论的旗帜。通过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社会成员间的共识,引导和带动社会舆论朝着有利于幸福社会心态的方向前进。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是抽象的,它是由无数具体个人的幸福生活所构成,没有具体人的幸福,就谈不上人民的幸福、人类的幸福。为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务,就要把工作切实做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从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吸取新鲜营养,展示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要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正确认识现实生活,正确理解幸福的内涵,注重提升幸福的品质,善于体验幸福的境界,提高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发展和对他人、对社会所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以正确合理的方式方法获得自身的幸福,实现个人的健康发展;引导人们把追求自身幸福与为他人谋幸福、为社会谋福利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社会,人们普遍具有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求,喜欢看到丑恶的现象被批判、鞭挞,看到正义和正气得到弘扬。人们之所以对正面典型报道存在巨大需求,这种道德心理是重要的基础。中央电视台《感动

中国》栏目,以及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村官、最美消防员、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孝心少年,莫不是为当前的社会舆论导入正能量,引导社会心理积极向上,追求幸福。下面我们以“感动中国”为例。

首先,“感动中国”的着力点就集中定位于社会的共同道德心理,通过“感动”这个关键词,把公众心目中的人物推选出来。他们确定“感动公众、感动中国”的主题,并确定了6条具体标准: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这6条,集中起来实际上就是通过公众共推的方式,把公众共同的道德心理集聚起来。

其次,“感动中国”把自己定位于让整个民族动容,借助央视的传播主渠道地位,评选出的人物大力弘扬了公众普遍认可的精神和美德,与社会普遍的价值判断标准相一致,与大众的精神追求相吻合,从而形成了强烈共鸣。受“感动中国”活动的影响,一些地方机构和媒体纷纷模仿举办“感动社区十大人物”、“感动春运人物”等,基本上都着眼于“精神受到打动”这种模式,突出了事迹向精神的升华。

积极的舆论引导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宣传真善美,最终使得居民在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中感知到幸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