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05 讲道德 有品行——做合格党员要明大德守公德_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字体:16+-

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特标识,是党员干部道德品行的根基血脉。习近平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培育合格党员的道德品行,必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仁爱孝悌、谦和好礼

“仁爱”精神讲究爱他人、尊重人,注重人与人之间和睦、友好、相爱的关系,“仁者爱人”告诉我们“仁者”标准。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说明仁者爱憎分明,极具正义感。孔子也向我们论述过君子无论是在匆忙时,还是在颠沛流离时都不会轻易丢掉“仁”, “仁”不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无论是出身贫寒或富有,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多生子女,“仁慈而宽容、大爱无私”的道德价值理念都是我们所应有的。“孝悌”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基础,“仁者爱人”就是要爱父母、兄长、子女,也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所不喜欢的,强加于他人。总之,要有一颗善良待人、宽容爱人、乐善好施的助人之心。“孝悌”源远流长,无论是远古帝王舜的“孝感动天”,汉文帝刘恒伺候生病的母亲三年,为母亲“亲尝汤药”,还是孔子弟子曾子与母亲“啮指痛心”的心有灵犀,都说明了“孝”对国民性格的深刻影响。因此,要结合新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孝悌观念教育,增强孝道意识,并在生活中践行孝道,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要积极发扬道德榜样的作用,树立优秀典型,以榜样感染和鼓舞社会成员,引领党员干部增

强孝道观念,提高道德品质。

(二)诚信知报、精忠报国

诚信就是诚实而守信用,也是忠诚信义的概括。诚信道德要求一个人诚善于心,言行一致,心口如一。诚信品德的养成,是一种漫长复杂的道德熏陶、学习和认同过程。在诚信制度保障下,在诚信风尚引导下,通过学习感悟,逐步增长道德知识,懂得真善美和假丑恶,逐渐提高坚持诚信的自律能力,日益增加对于诚信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并持之以恒地不断实践,且用这些情感来选择行为,党员干部的诚信品德就会养成并得到巩固。

知报,即感恩图报。人是脆弱的,要想较好地生活下去,必须互相帮助,这就是既被帮助也要感谢别人的帮助,帮助别人。一名合格党员,成长为党员干部,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育教育。党员干部理应感谢党和人民。这种感恩图报,集中表现为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是热爱祖国、奉献国家的高尚品德,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各族人民都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都是精忠报国的生动体现。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精忠报国的传统美德,牢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社会主义祖国。

(三)修己慎独、见利思义

这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倡导修身养性、处理群己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也是新形势下一名合格党员应当具有的重要道德品行。

修己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

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是一种趋近完美的道德修养境界。几千年来,这种修身的方法,对我国人民修身养性、人格铸造、提高道德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们党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能够修己慎独自律的好干部,像毕生严于律己、始终克己奉公的周恩来;于艰难竭蹶之中,经手巨量公款,个人分毫不沾的方志敏;厚德待人,把宽敞房子和高级轿车让给其他领导的项南;不拿公家一草一木,坚持不给女儿转正的谷文昌;还有党的好干部牛玉儒,曾向机关各部门宣布:有事找他,不论公事私事一律办公室谈,家门免进。这样的领导干部之所以能够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能够始终坚守修己慎独的道德准则。当前,面对各种诱惑,党员干部应该把修己慎独作为一种美德、一种方法,加强道德修养,自觉保持清正廉洁的高尚美德。

见利思义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意思是见到财物能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难勇于献出生命,长久处于困顿还不忘平日的誓言,这样也可以成为完美的人。见利思义并不是一味地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该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先义后利,亦即孔子说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与见利思义截然相反的是“见利忘义”。《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语道出了见利忘义和保利弃义也是常见的社会现象。许多仁人志士,在利益诱惑,甚至生死面前,坚持以义为重,勇于舍个人之小利,求人生之大义,有的乃至舍生取义,留下许多佳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