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激浊扬清,构筑山清水秀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必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对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危害最大,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就必须激浊和扬清两手抓。虽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实施八项规定,大力整治“四风”,从严反腐执纪,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不只在净化制度环境,更在净化党内生活环境和党员干部思想、强化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党内政治生活展现出新气象,党内政治生态也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一些党内政治生活中的顽疾依旧没有清除,要彻底构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清除腐败“污染源”和端正用人导向是治本之策。也就是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构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就要坚持激浊和扬清两手抓,让党内正能量充沛,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铲除腐败这个最致命的“污染源”,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真正让那些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那些阳奉阴违、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
一、以零容忍态度铲除腐败“污染源”
腐败是社会毒瘤,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致命风险。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获得人民群众支持信任的高度,来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的论断,强调反腐倡廉是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强调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如今,“不敢腐”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促使干部清正、政风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跃然而出。然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数十年形成的腐败顽疾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全清除的,“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腐败问题对党内政治生活影响极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继续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严厉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清除腐败“污染源”。
从党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党95年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
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各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共通的是反腐大旗一直高高飘扬。可以这么说,不断清洁自身、坚决反对腐败,是我们党赢得民心、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关键。
在革命战争时期,早在1926年8月,中共中央便颁布了党内第一个惩治贪污腐化分子的文件——《关于坚决清除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从以瑞金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建设到以延安为中心的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一直对腐败保持高度警惕。在这一时期,毛泽东亲自处理了谢步升案、左祥云案、瑞金贪污腐败窝案、黄克功案和肖玉璧案五大腐败案,向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宣告了党坚定的反腐败决心。纵是劳苦功高,只要触犯党纪和相关制度照样会受到惩处;纵是标的额少,但执法者一样要秉公办案,不留情面。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清廉同国民党的贪污腐败形成鲜明对比,深得群众拥护,民心所向胜过百万雄兵,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政权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讲的“两个务必”,与郭沫若的“甲申对”、黄炎培的“窑洞对”、周恩来的“赶考对”,都强调了防止腐败,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可以这么说,反腐败既正本清源,坚固营垒,增强党的战斗力,同时又在群众心中树立了威望,让民众信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经受执政的考验,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执政党开展了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进京“赶考”前,在1949 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但言犹在耳,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考验,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开始出现。中国共产党果断采取措施,在全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紧接着在1952年4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新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贪污罪的惩治作出明确规定。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腐败问题逐步凸显,邓小平在1982年便对全党发出了警告,强调反对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成克杰、胡长清、丛福奎、陈良宇等一批高级领导干部案件被严肃查处,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党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事实证明,我们党始终把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作为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只要是腐败分子,无论是谁、不问亲疏,都铁面无私、严惩不贷,在惩处腐败分子的同时纯洁了党的组织,有力地震慑了各类腐败分子,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历史告诉我们,党与腐败水火不容,人民对腐败深恶痛绝。腐败侵蚀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更会动摇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必须决战决胜。任凭腐败蔓延确实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只有反腐败才能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才能构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才能兴党兴国。
人民群众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期待天蓝、地绿、水净,更期待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期待我们社会发展的朝气蓬勃、风清气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四风”问题和腐败蔓延势头得到一定遏制。我们坚决查处了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腐败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渗透,区域性腐败、系统性腐败、家族式腐败、塌方式腐败不断被挖出,如果党内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态必然会受到污染。为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压态势,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严惩腐败分子,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清除各类“污染源”,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环境。
俗话说,“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清除政治生态“污染源”,必须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彻底改变对领导干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使领导干部受到警醒、警示、警戒,这是我们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重要途径。拔“烂树”,就是要严惩腐败分子,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持续打“老虎”、拍“苍蝇”,绝不手软,从而铲除烂病根源;治“病树”,就是要狠抓作风建设,横下一条心将纠正“四风”进行到底,及时发现“病树”,对症下药,使其茁壮成长;正“歪树”,就是要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使所有的“树”都能枝繁叶茂、健康成长,减少“病树”“烂树”的成长概率,使我们的政治生态、社会风尚都蔚然一新。
腐败是风清气正党内政治生态的致命毒药,对腐败问题“零容忍”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题中之义,同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又能起到铲除腐败“温床”的作用,激浊扬清。虽说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铁腕反腐,我们党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需要继续铲除腐败这个最致命的“污染源”,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