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我的法兰西岁月
总有一天,法兰西人民和政府将会热情欢迎我们——重访法兰西!
——邓希贤(邓小平)在离开法国时所说的话
影片档案
拍摄年份:2004年
黑白/彩色:彩色
出品:广东电信实业(集团)网星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编剧:赵葆华
导演:翟俊杰
摄影:穆德远
主演:钟 秋 饰演 邓小平(少年)
周 朗 饰演 邓小平(青年)
卢 奇 饰演 邓小平(老年)
王 朔 饰演 周恩来
黄海波 饰演 邓绍圣
沙 溢 饰演 纪德铭
王 放 饰演 聂荣臻
荣耀
200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这部影片为纪念邓小平同志献上了一份厚礼。影片荣获2003年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4年第七届长春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和新锐人物奖(钟秋),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最佳新人奖”。
历史背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压迫下,中国最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处在国家危亡的大环境之中,教育遭到摧残,深受失学、失业的痛苦。为了寻找救国图强,改造社会的知识和真理,同时受工读思潮的影响,大批青年靴子开始投入到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当中。
这场运动开始于1912年,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留法俭学会,1916年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在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1919五四运动之后,数以千计的贫寒青年学生通过华法教育会的介绍奔赴法国,一面做工,一面求学。他们基本上都是16~30岁的青年,来自全国 18个省,其中以四川、湖南、河北最多;共分20批,先后有2000多学生抵达法国学习,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如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王若飞、陈延年、邓小平等,他们在留法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组织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在回国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骨干。
光影故事
一
1920年10月19日,纪德铭、邓绍圣和邓希贤(邓小平,原名先圣,学名希贤)一起乘坐法国特莱蓬号邮船,前往法兰西。邮船缓缓驶进港口——马赛港,邓希贤站在人群前排,他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和自信。华法教育协会工作人员刘厚身着西装革履地站在留学生们面前,代表华法教育协会专程从巴黎来迎候来到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们。
刘厚带领学生们游览巴黎的名胜古迹。这时,一个中国青年向他们走来。青年面容憨厚,举止沉稳。刘厚迎过去同他热情握手,又转对大家:说“这是你们的学长聂荣臻,比你们早到一年,他也是来迎候你们的。”
几辆马车拉着中国留学生在塞纳河畔停下来,学生们纷纷跳下车来。聂荣臻跑过来对坐在车上的邓希贤说:“希贤学弟,我打听好了,你和邓绍圣还有纪德铭是到巴耶中学学习。”
邓希贤等人虽然是来法国求学的,但是当学习刚满五个月时,一个噩耗传来了。巴耶中学的法语老师沉痛地告诉十几名中国,中国政府已经停止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的补助,中国留学生如果不能自己交出学费,那么只能离开校园。这个突来的噩耗,让大家面面相觑。邓希贤从外套里拿出五十法郎,又脱下粗呢外套,一并放到桌上,恳切地说:“这些都给你,让我们再学一个月吧,每天吃一餐饭就行。”其他人也纷纷翻找身上的钱,脱下自己的外套。
法语老师被这个场景所感动,忙让大家穿上衣服,说他会替大家向学校反应的。
一时的帮助,并不能让邓希贤等留法学生获得正常的学习生活。最终,他们还是离开了巴耶中学。邓希贤、邓绍圣和纪德铭神情黯然地坐在长途汽车站的长椅上等车。纪德铭颓丧地:“被赶出校门了!还能去哪儿?邓希贤:“天无绝人之路!”他们把钱凑起来只有二十七法郎。三人中邓绍圣年纪最大,钱都交给他保管了。
这是一个极端窄小简陋的房间。纪德铭在屋内来回踱步神色焦灼不安,他不停地喃喃自语着:“天老爷,天老爷,帮帮忙吧!”邓绍圣坐在床边突然跳下地,他拉住来回走动的纪德铭:“娃子回来了,我听见了他的脚步声。”他的话音刚落,邓希贤推门进来。纪德铭和邓绍圣满怀希望地迎上去:“贤娃子,找着活儿了?”邓希贤黯然地摇摇头。
纪德铭一下子瘫坐在**。邓绍圣说:“怎么办?就剩十五生丁了,今晚住宿钱都没了!” 邓希贤静静地在床边坐下来,思忖着。邓希贤、邓绍圣和纪德铭背着行囊,茫然而去。他们走到赛纳桥畔。邓希贤指着桥墩下靠着岸边的避风处说:“我们的旅馆就在这里。”他们走进桥墩避风洞,挤在一起坐了下来。纪德铭靠着邓绍圣沉入梦乡。只有邓希贤没有入睡,捧着他母亲为他做的新布鞋出神。
一个法国流浪汉走进桥墩避风洞,看见他们三人一愣。邓希贤也愣住了,忙推醒邓绍圣和纪德铭。流浪汉打着手势,恼怒地说:“这是我的地方,你们不能强占!”流浪汉打着手势让他们走。邓希贤收好鞋子,背起行囊说:“走吧,不和他争!”
由于,他们求工无望,更是举目无亲,生存陷入绝境。纪德铭低落的要自杀,邓希贤以自己的毅力和决心,维护住他和伙伴们的生存希望。邓希贤想起聂荣臻学长提醒他,要是遇到困难可以去求助华法教育会。
二
华侨协社是一幢旧式的三层别墅小楼,楼前是一座小院。邓希贤三人走进一楼大厅。大厅里有几个学生背靠着墙壁坐在自己行李卷上。华侨协社一个工作人员从楼上走下来,很不耐烦地对大厅里的学生说“诸位同学,这里是华侨协社大厅,是国人的脸面哪!不要把这里搞得像灾民收容站!要么去三楼要么去后院。”
邓希贤带着邓绍圣和纪德铭向二楼走去。邓希贤三人看见一个房间门口挂着牌子,上写接待处。邓希贤等人敲门走了进去。一个埋头看报的职员头也不抬地挥着手说:“走吧!走吧!”邓希贤说服了这个职员头,生计得到一点补助。他们三人转身礼貌地走出办公室。邓希贤三人从二楼走向三楼。邓希贤向几个留学生打听聂荣臻的消息。一个留学生告诉他,聂荣臻已经走了。
邓希贤、邓绍圣和纪德铭沿着小街匆匆走来,左右寻觅。纪德铭抱怨每天才救济五法郎。饿得他实在是挺不住了!邓希贤停下脚步,谛听远方传来扫街的声音。邓希贤三人循声跑过去,跑向小街拐弯处。他们看见米歇尔正在清扫街面。邓希贤三人笑吟吟出现在他的面前。米歇尔认出了邓希贤,热情地拥抱着他。邓希贤向米歇尔介绍了绍圣和德铭,是他的同学和朋友。米歇尔拍拍他们的肩膀,转对希贤说:“见到你,我非常高兴!”邓希贤点点头:“我也是。”
邓希贤迟疑地向米歇尔说:“能帮我们找份工作吗?像你一样做清洁工。”米歇尔无奈地摊开双手摇摇头。邓希贤宽慰地望着米歇尔,同他拥抱道别说:“再会,米歇尔。”希贤三人转身走了。突然,米歇尔提着扫把追上来,他拉着邓希贤,你一个人来工作吧。邓希贤为难地望望纪德铭和邓绍圣。米歇尔指指绍圣和德铭,我没有能力再帮他们两个。
有五个中国青年沿着钟楼楼梯向巴黎圣母院钟楼塔顶攀登。周恩来最先攀到塔顶,接着攀上来的是赵世炎,随后是互相搀扶着的张申府和刘清扬,最后一位是陈公培。五位青年站在巴黎圣母院的塔顶放眼望去,巴黎风光尽收眼底。
张申府说:“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呀!”赵世炎说:“我们攀登上了真理的高峰,就能洞悉一切。” 张申府看着周恩来说:“恩来,你在想什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周恩来谦逊地说:“不。我在想,我们贵在找到真主义,真同志。“张申府说:“讲得好!”他环顾众人,轻声地,“同志们,我们开会吧!”
大家都转过身来围着他,郑重看着他。张申府挥动着手臂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时候,只有他们两个人,而今天,全世界都有他们播撒的革命火种!今天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只有五位,几年后,我们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火种,就会播撒在全中国,播撒在全世界有华夏儿女的地方!”
张申府谈到国内:“独秀和大钊同志正在积极筹建中国共产党,我们小组今后的中心工作,就是在法国、欧洲筹建共产主义党团组织。围绕这个议题请诸位同志发表看法吧!“大家说:“留法勤工俭学生!我们应该团结他们,他们正陷入困境,也正在奋起斗争!我们要在他们中间传播共产学说,培养革命队伍。他们一旦警醒,回国后,每个人都成为革命火种,这可是一支了不起的洪流呀!”
邓希贤在赛纳河畔小街上挥动扫帚清扫马路,清扫得十分认真。米歇尔从街角走过来,向他招着手。希贤跑过去。米歇尔从衣兜里拿出钱递给他:“发工资了,这是一周的。”希贤高兴地接过钱,数了数:“一百六十法郎?不少呀!”米歇尔点着头。希贤说:“米歇尔,我想和我的朋友去你家拜访你。”
邓希贤、邓绍圣和纪德铭去米歇尔家,经过巴黎商业街。为米歇尔买了束花献给他。希贤从兜里拿出钱塞到绍圣手里,对绍圣说:“你年长,替我们打理生活是你的本分。”绍圣感激地将希贤的工资,细心装进包里说:“惭愧呀!本该我关照你,却劳烦你这娃儿来照顾我和德铭。
邓希贤、邓绍圣和纪德铭沿着一条小街走来。他们走到一栋年久失修又旧又破的楼房前,仔细辨认楼栋号码。邓希贤三人站在米歇尔家门外,他们敲了屋门。门开了,米歇尔站在门口高兴地同他们拥抱,一一让进屋内。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礼貌地迎过来。米歇尔说:“这是我女儿玛格丽特。”
米歇尔请他们三人在餐桌旁坐下来。一个残疾青年坐在轮椅上,自己转动着轮子靠近餐座。“这是我儿子,在大战的时候失去了双腿。”米歇尔向几人介绍完,热情地让大家进餐,“不要客气,请用餐。”弗朗索瓦不友好地扫了纪德铭一眼,放下刀叉,正色地:“你们知道吗?我爸爸是因为我在大战中受伤,才得到那份工作,而你们又抢了他的饭碗。”
米歇尔不悦地冲他喊着说:“住嘴!”邓希贤三人听懂了他的话。米歇尔热情地为他们布菜,邓希贤感叹着说:“巴黎不都是天堂。”他将手伸向绍圣,“把我那份工资给我。”希贤将钱悄然压到餐桌上的餐布下面。
邓希贤独自来走在街上,忽然路边书店传来中文。邓希贤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进了这家书店。卖书的是两个中国青年,这两个青年就是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和次子陈乔年。邓希贤见是华人青年,热情趋前说:“两位学兄,也是中国留学生吧?”陈延年点着头说:“你是四川的吧?”邓绍圣:“我们想打听一位同乡叫聂荣臻?”陈延年迎向他们说:“他常到这儿来买书。”邓希贤兴奋地问说:“他在哪儿?”陈延年和陈乔年告诉他在克鲁梭施奈德钢铁厂。
钢铁厂在法国的南方,路途遥远,光路费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陈延年明白邓希贤的难处,便拿出五十法郎递给邓希贤他们做路费。邓希贤推辞着说:“不好,不好,我不能白拿你的钱!”陈延年说:“那就算我们借给你们的,以后再还!”陈乔年走过来说:“不要客气,大家都是中国留学生。到了克鲁梭,你们一定要去会会赵世炎,他也是四川人。”
陈延年把钱塞到邓希贤兜里,邓希贤感动地说:“我叫邓希贤,谢谢两位兄长。钱,我们一定会还。请问两位学兄姓名。”陈延年说:“那是胞弟叫陈乔年,我叫延年。”他把地图也给了邓希贤,“带着它,尽早上路吧!待在华法教育会不是办法。”陈乔年拿过两本杂志送给邓希贤说:“这是《新青年》杂志,有空读读。”
三
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厂炉火熊熊,钢花四溅,一片紧张繁忙景象。邓希贤手握长把铁钳夹住火红的钢条,向轧钢机跑去。工头在他身边喊着,骂着说:“蠢货,快跑!”希贤已筋疲力尽,他反身再去夹钢条时,钢条没有被他夹住,在希贤周围乱串。刚从轧钢机那儿往回返的邓绍圣和纪德铭急忙奔过去用长把铁钳夹住钢条。工头挥起皮鞭抽打希贤。正在一旁干活的聂荣臻急奔过去,他一把夺过工头手里的皮鞭,扔到钢条上。
工头暴跳如雷,指着聂荣臻大声斥骂说:“黄脸狗!你们想怎样?”聂荣臻用长把铁钳夹住还在地上舞动的钢条,直奔工头。工头大惊失色吓得连忙后退。邓希贤挺身向前,指着工头说:“你要道歉!”纪德铭和邓绍圣也奔过去,向工头挥着拳头说:“你要道歉!”工头看见这般阵势,不情愿地点着头说:“对不起,对不起!”说完就悄悄溜走了。聂荣臻揉着邓希贤被抽打的肩膀说:“痛吗?”邓希贤说:“就挨了一下,不疼。”
施奈德钢铁厂简陋的工棚里住着二十几个打工的中国学生。邓希贤躺在木板铺上,正神情专注地阅读《新青年》杂志。纪德铭捧着个工装包,喜滋滋地走到希贤床边,掏出两个烤熟的洋芋放到希贤枕头边说:“快,趁热吃!香着呢!”纪德铭又从包里又拿出两个洋芋递给绍圣。希贤说:“给聂兄留点吧。德铭说:“给他留着呢。
聂荣臻领着赵世炎走进来。邓希贤忙从**下来,擦着嘴角的洋芋渣。聂荣臻笑着说:“希贤,你一直想见的人来了。”他指指身旁的赵世炎。赵世炎笑眯眯地望着希贤。希贤端详着赵世炎,兴奋地说:“你是赵世炎兄!” 赵世炎点着头说:“希贤,我没想到你这么小!”希贤说:“不小了,十七岁了。”他和绍圣拿出烤洋芋招待聂荣臻和赵世炎说:“还热呢,快吃!”
赵世炎一边吃一边从兜里拿出几本杂志分给他们三人说:“这是我们办的油印刊物《华工周报》。”赵世炎从希贤的床铺拿过《新青年》,望着希贤说:“你在读《新青年》?”希贤点着头。赵世炎说:“好!《新青年》是我辈的精神向导!”赵世炎拍着希贤的肩说:“古希腊神话中有盗火者的故事,独秀先生是盗火者,我们也是盗火者!我们不远万里到法国来,就是要把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的革命真理传到国内去。赵世炎突然想起还要参加法国工人的读书会。邓希贤等人纷纷起身送他。
1921年8月13日邓希贤急匆匆赶来巴黎哲人厅他想进厅,可被守在门口的几位华人学生拦住。萧子璋操着湖南口音劝慰希贤说:“这位学弟,会议厅已满,不能再进人了。”邓希贤挤进人群抬头向主席台张望。大会闭幕后,陈毅、赵世炎、蔡和森、王若飞都奔向周恩来。他们计议了几句,马上分头带领群众走出哲人厅。邓希贤站在原地怔怔地望着周恩来。他见围拢周恩来的人少了,便走过去。
周恩来和几个同学说完话,走下主席台。邓希贤迎向他。周恩来发现了邓希贤,亲切地向他伸出手。邓希贤高兴地握着他的手,紧紧地摇晃着说:“我一直想见到你。”正向门口走的赵世炎回过头,冲着他们说:“恩来,他就是贤娃子,邓希贤!”恩来笑着说:“你就是希贤,世炎和荣臻总说起你。”邓希贤说:“我是他们的小老弟。”周恩来笑着说:“也是我的小老弟。”邓希贤说:“我愿意和你们在一起。”周恩来高兴而又亲切地:“好,为了中华之崛起,我们一定会在一起的!”
1922年初秋王若飞和邓希贤沿着小路缓缓走来。王若飞指着那面著名的巴黎公社社员墙说:“这就是巴黎公社社员墙。”邓希贤注视着那面记载着历史伟绩的社员墙,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王若飞抚摸着巴黎公社社员墙缅怀地说:“最后一批巴黎公社战士退守在这面墙前,面对凡尔赛军队血腥屠杀,他们誓死反抗,绝不投降,全部遇难。”他神情激荡,被信仰激动着。
王若飞对邓希贤说:“我们应该像巴黎公社战士那样,为了信仰,百折不挠,斗争到底!” 邓希贤点着头。邓希贤——有人在轻声呼唤。邓希贤转过身,见周恩来领着一个女青年走过来。邓希贤兴奋地迎上去。周恩来热情地握着邓希贤的手说:“祝贺你加入少共!”他转对身旁那位清秀的女青年介绍道,“这位是蔡畅同学,他和你一起加入少共,你们一起宣誓。”
1923年早春,希贤、邓绍圣和纪德铭背着行囊又来到塞纳桥上。他们默默地走着,三个人都心事重重。然而,惜别之情都弥漫在他们的脸上。他们走到桥中间。邓希贤望着他俩:“把行李都放下来,先歇一歇。” 三人放下行囊,不约而同地扶着栏杆,瞩望塞纳河水。
邓希贤说:“我们三个从小到大都在一起,一起来法国,一起打工,一起吃苦。绍圣叔,德铭兄,谢谢你们照顾我。”绍圣说:“惭愧惭愧!一直是你在照顾我们!” 德铭说:“不说这些,好像不会再见面似的,大家都在巴黎,只不过不在一起住罢了。”希贤说:“我们就在这个桥上分手了,各自都保重,为了中华之崛起,保重!”三个好朋友动情地握着手。他们背起行囊往桥下走。三个好朋友走到岔路口不由停下脚步。纪德铭向希贤和绍圣拱手道别:“我们就此分别吧!”
四
1923年2月19日,巴黎意大利广场,戈德鲁瓦街17号小旅馆坐满了中国青年,他们都是旅欧中国少共的代表。邓希贤挤坐在人群中。大家选出周恩来同志为执委会书记主持少共工作。请恩来宣布几项重要事情。”周恩来站起来,热情地环视大家说:“我宣布一件事情,执委会不久前接到中共中央和团中央的指示信,明确指示将少共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执委会研究决定,将少共改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小会议室内响起热烈掌声。周恩来的目光落到邓希贤身上,开口说说:“执委会决定调邓希贤同志和李富春同志到《少年》编辑部工作。”邓希贤和李富春起立,向大家鞠躬致意。周恩来让他们坐下,“最后执委会决定,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利于保存革命实力,担任职务的同志今后用化名工作。
巴黎意大利广场s街5号是个小巧的二层楼。邓希贤走向二楼,他拿出钥匙轻轻打开门。周恩来正伏案疾写着一篇稿件。邓希贤走近他轻声地说:“恩来,《告法国工人阶级书》写完了吗?”周恩来站起来,关切地说:“写完了。你找到那位米歇尔大叔了吗?”说着,递过一杯水给希贤。希贤放下水杯,心情沉重地说:“我看到了他有困难,可我却没有力量帮助他。” 周恩来说:“我们没有物质财富,不能从物质上帮助人家,可我们
有精神财富,可以从精神上帮助他们。反过来,法国工人阶级也同样从道义上精神上帮助我们。这是最有力量的帮助!”
周恩来说:“国内又出大事了!”他指着报纸上的一条消息,“你快看这条,西方列强共管中国铁路,不日即将见诸实行!他们连中国铁路也要霸占,经济动脉要让人占了!”他越说越愤怒。邓希贤望着他:“是不是前几天,山东发生的劫车案引出来的事?周恩来说:“对,他们果然借题发挥。中国发生了劫车案,外国就要来管中国铁路。请问,外国发生了劫车案,会让中国去管他们的铁路吗?这是明目张胆的侵略、掠夺!”邓希贤说:“恩来,这期《少年》杂志就把这件事上头条,坚决反对共管中国铁路!”周恩来说:“好,我要以《少年》杂志社的名义,发表一个《为国际共管中国铁路事告旅欧华人书》。”
邓希贤麻利地拿出硬板和蜡纸说:“恩来,你写吧,我先刻写你刚写完的那篇。”周恩来走到他身边说:“那篇下一期发。你晚饭没吃,肯定饿了。” 希贤说:“不,我不饿。我要看着你写。等你写完我刻印完了,我们一起喝杯咖啡吃两个面包庆祝庆祝。”周恩来想了想:“也好,那你先睡一会儿养足精神,别坐这儿浪费精力。邓希贤听话地在小**躺下来。他太累了,不一会儿便沉沉睡去。周恩来扭头发现邓希贤和衣而卧,便走了过去。他轻轻地给邓希贤脱下鞋子,又从床底下拿出被子给他盖上。
1924年7月17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邓希贤被选进执委会书记局。周恩来和邓希贤隔桌而坐正饮着咖啡。希贤饮了一口咖啡,品味着说:“这意大利的埃斯派索咖啡,味道就是不一样!”周恩来高兴地看着他品尝咖啡,目光里荡漾着手足深情。周恩来说:“总算能挤出点时间,我们坐在一起喝点咖啡了。“
周恩来充满期待地望着他说:“以后,你的担子重了。《赤光》主要靠你了。”邓希贤说:“我猜,你肯定是有大事要告诉我。”他放下咖啡杯,静静地望着恩来。周恩来说:“告诉你一个喜讯,旅欧中国共青团第五次代表大会选出的执委委员,党组织今天已经批准了。根据党的规定,作为执委委员的你,从今天起,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了,我要祝贺你!”他看着希贤,目光里充满了祝贺和喜悦。希贤十分激动说:“我绝不辜负党对我的信赖!”周恩来说:“我还要告诉你,我很快就要回国去参加革命斗争。”希贤说:“我请求和你一起回国,我想参加第一线的斗争。”周恩来说:“你刚被选为执委,旅欧中国共青团需要你,这里的斗争需要你。”希贤遗憾地说:“那好吧,我服从组织的安排。这次来就是为道别的吗?”
周恩来说:“一为祝贺,二为告别。”希贤依恋地说:“说实话,结识你这位兄长,是我一辈子的荣幸。我真不愿意和你分开。”周恩来说:“等你回国的时候,我们还会在一起工作,一起并肩战斗。”希贤动情地说:“说定了,一起并肩战斗,一直到生命终结!一直到死!”周恩来同样动情地说:“说定了。”他伸出手。希贤也伸出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萧朴生和傅钟伫立在接站的人群中,向出站口张望。他们在出站的人流中发现了邓希贤。傅钟冲邓希贤喊道:“希贤,我们在这儿。” 邓希贤忙向他们走了过去。萧朴生一脸愠怒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英国巡捕公然开枪,杀害我游行示威的工人和学生。” 邓希贤紧绷着脸说:“一路上我都在想这件事。”傅钟说:“全国都在声援上海。”希贤说:“我们的《赤光》要出反对帝国主义屠杀上海市民的特刊。我们要在特刊号上发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屠杀上海市民的宣言》。我们要向旅欧华人揭示五卅惨案的真相,向他们介绍国内人民反帝斗争的情况,号召旅欧全体华人投入反帝斗争,在帝国主义后院造反,声援上海!”
二百余名华人有组织地围到公使门口。他们迅速打开大门。邓希贤指挥人把守门的法国警察礼貌地逼进收发室。同时,他们守住了电话机。还有一部分人把住了大门。傅钟转对邓希贤和萧朴生说:“咱们按计划分头行动吧。” 邓希贤和萧朴生带着五六十个人向使馆内走去。傅钟在院外指挥十几个人动作利索地张贴标语。邓绍圣指挥华工在大门口向路人散发传单。片刻之间,各色标语贴满了公使馆的围墙。标语上写着:“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华欧人民亲善万岁!” 过路的法国人马上围过来,争相传阅华人散发的传单。
北洋政府驻法国公使陈箓焦急地摇通电话,抓起听筒,用法语说:“警察局吗?我是中国驻法公使,请帮我们逮捕反对贵国政府的中国学生,对,他们暴乱、闹事……”警察局长一脸愠怒地申斥面前的几个下属说:“在我们眼皮底下,中共分子竟敢不断召开大会,调动法国的报纸,反对我们的政府,还要剥夺我们在华的利益!你们不觉得这是对我们的讽刺吗?不觉得我们太无能了吗?对这些活动的组织者,一定要拘捕,把他们驱逐出境!”几个警官尴尬懊恼地点着头。警察局长将办公桌上的几份驱逐令递给他们说:“这是几份驱逐令,赶快发给他们!尤其是那个叫邓希贤的,还有傅钟,绝不能让他们在法国张狂下去,必要的话可以采取特殊手段。”
1926年1月8日七八个警察持枪闯入3号旅馆。他们跑过走廊,冲向5号房间,一脚踹开房门。屋内已无人影。警察们翻遍了屋内的各个角落,把床下的一些书报杂志扔了一地。一个警长拣起一本书,上面写着邓希贤专用,书名是《共产党宣言》。他翻了翻,随手将书丢在书报堆里。
邓希贤、傅钟和邓绍圣提着行李走进车厢。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来,彼此对望着难掩各自的兴奋。邓希贤和傅钟隔着车窗向外张望。月台上,突然有几名警察匆匆跑来。有一个警官发现了邓希贤,趋步向邓希贤的车窗口走去。在车窗下,他打开手中的档案簿,对着驱逐令上的照片,一一端详车窗内的邓希贤、傅钟和邓绍圣。警官用法语询问他们说:“你们是邓希贤、傅钟和邓绍圣?邓希贤、傅钟和邓绍圣坦然地点点头。警官拿出驱逐令说:“我代表巴黎警察局将驱逐令递给你们,限你们于即日内离开巴黎,永远不许你们再踏上法兰西的土地。”邓希贤摊开双手,用法语说:“对不起,我们不需要了。我们就要自由了,就要离开法兰西!再见,法兰西!”他做了一个轻松的告别的手势。
邓希贤望着警官,目光里充满了自信与自豪。警官只好收起驱逐令,向他们敬个礼,然后挥手示意开车。邓希贤用法语大声地对月台上的警官说:“总有一天,法兰西人民和政府将会热情欢迎我们——重访法兰西!”
点击点评:人物传记·青春
《我的法兰西岁月》是一部经典的历史题材影片,同时它又是一部人物传记片,讲述了1920—1925年,青年邓小平赴法勤工俭学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曲折跌宕的精彩故事,表现了邓小平从艰辛坎坷中思考世界,逐渐成长为革命家的历程。同时,还描写了邓小平和周恩来的相识与相知,展示了他们在为共同理想并肩作战中结下的深厚友谊。邓小平的女儿邓榕看完影片后,非常激动,认为影片的宝贵之处在于这是反映20世纪20年代邓小平赴法勤工俭学时期唯一的一部影片,填补了一个空白。
导演打破了传统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表现,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精心塑造人物的艺术形象。影片追求以人带史,史中带诗,将青春的浪漫**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融为一体,在历史的叙述中,充分意识到作品对当代的关照,将追求求与信仰的主题给予了如诗如画的表现,艺术地体现了在邓小平心中所蕴藏着的更为深沉的诗情,把邓小平表现得更为真实、鲜活、具有时代感。
回望精彩
影片中邓希贤、邓绍圣和纪德铭背着行囊又来到塞纳桥上。他们默默地走着,三个人都心事重重。惜别之情弥漫在他们的脸上。邓希贤说:“我们三个从小到大都在一起,一起来法国,一起打工,一起吃苦。绍圣叔,德铭兄,谢谢你们照顾我。”邓绍圣说:“惭愧惭愧!一直是你在照顾我们!” 纪德铭说:“不说这些,好像不会再见面似的,大家都在巴黎,只不过不在一起住罢了。”
“我们就在这个桥上分手了,各自都保重,为了中华之崛起,保重!”邓希贤说完,与两个好朋友动情地握着手。随即他们背起行囊往桥下走去。
这一片段将他们三人为共同的理想并肩作战中结下的深情厚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星光:赵葆华
赵葆华,1945年6月生,辽宁省本溪市人。他的创作以女性和爱情题材的作品著称。主要电影作品有:《不要问我从哪来》、《敌后武工队》、《越来越好》、《永不驯服》等。赵葆华擅长影视评论,发表的影视评论文章有200余篇。
2004年,赵葆华历时两载终于完成剧本《我的法兰西岁月》,为此他翻阅了数百万的历史材料,精心构思,最终荣获第七届夏衍电影文学一等奖。导演翟俊杰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我的法兰西岁月》是编剧赵葆华历时近两年,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精心创作完成的。反映邓小平晚年生活的影视作品很多,但描写他青年时期走上革命道路的影片却近乎空白,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个题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