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故事

章七章 少年彭德怀

字体:16+-

第七章

少年彭德怀

爸爸,你好好养病,我出去挣钱回来养活您。我去撑船,我去下煤窑……

——彭德怀离家下煤窑前对父亲说

影片档案

拍摄年份:1985年

黑白/彩色:彩色

出品: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

编剧:丁隆炎

导演:马秉煜

摄影:孙昌一

作曲:杨希武

剪辑:战强、战海虹

主演:富大龙饰演童年彭德怀

李海浪饰演少年彭德怀

周大光饰演彭父

杨彦强饰演罗满

王正明饰演刘六十

荣耀

影片风格深沉朴实,形象鲜明生动,情节丰富,细节真实,结构紧凑,艺术处理含蓄练达,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1986获第六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第二届“童牛奖”优秀故事片奖、葡萄牙第15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儿童片奖,并当选“中小学生爱国主义影视教程”。

人物:彭德怀的青少年时代

彭德怀(1898—1974)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原名得华,号石穿。1898年,彭德怀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石潭镇乌石寨彭家围子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彭德怀年幼时,母亲早早过世,父亲卧病在床。小小年纪的彭德怀只得辍学,挑起家中的生活重担。少年时期的困苦生活经历,使彭德怀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促使他走上了一条为改变黑暗社会现状的奋斗之路。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3年湖南陆军讲武学堂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这一年的7月领导了平江起义,组建红军第五军,任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

光影故事

民国初年湖南湘潭的一个私塾学堂里,一群小学生正在背着《三字经》,先生在给高年级学生讲着《论语》。

那时候,彭德怀还不叫“德怀”,而是用原名“得华”。小得华看不惯教书先生的那副凶相,一个字也不肯背。当他起身欲移动椅子时,不小心撞翻了练字的沙盘。看着半年没有背过一句书的得华,肖先生生气地抓过他的手,举起戒尺,抽打着他的手掌。

得华倔强得很,任凭戒尺不停地抽打着手掌,也不喊疼,不求饶。

彭家大院里,彭父生气地准备拿棍子打得华。确实,进学堂半年多了,得华始终不愿说话,这下真气坏了父亲。为了供得华读书。父亲拖着病身子去干撑船、背盐的重活,儿子却有这么一副倔脾气,难怪他着急呢。其实,得华很聪明,连大班同学的书也能背。

爷爷奶奶连忙阻止,妈妈也给说情。

彭父生气而又无奈地说:“我背盐运煤当脚夫,累死累活地供你上学,就换你个懒得开腔吗?你这半年了,连一句书也不会背?”

得华默然地听着。片刻,他闷闷地说:“我不是不会背,先生教的我能背,大孩子背的我也能背……”

彭父疑惑不解:“那你为什么不背给先生听呢?”

得华喃喃地说:“我是看不惯他那副恶相,瞪起眼睛像是要吃人。”

彭父无奈长叹。

学堂院内,得华夹着书包沿着小径走来。肖师母拧着衣服,注视着远处走来的得华,起身,走到窗前,朝里面说:“哎,他来了。”

随后,她又扭头看向得华。对着得华说:“得华,你姨爹不是跟你爹说了吗?这半年你一句书也背不出来,叫你不要再来了吗?”

得华无奈地走下台阶,转身说:“他要不做恶相……我就背……”

肖先生坐在书桌前,注意地聆听着院内的对话。

肖师母边拧衣服,边回头说:“那你背给我听听吧!”

得华很自在地在师母面前背书,《三字经》很快就背完了。接着他还把大年纪学生的《论语》熟背出来,而且意思理解得很是准确。

师母和在屋里听着的肖先生都大为震惊。肖先生奋笔疾书“人之患者,患不知人也。”

看得华如此聪明,肖先生不再生他的气,而且带他进教室,坐到前排。还主动送他“文房四宝”,得华不要,先生称赞他“不食嗟来之食”,有出息。

得华的爷爷早年参加过太平军,至今家里还留着一把当时杀敌用的大刀。小得华愿意听爷爷讲故事,并求爷爷教他练功习武。爷爷看他年幼,不肯答应。

父亲为了给得华买“文房四宝”,带病背盐,在路上连咳嗽带喘,吐了好几次血。又赶上下雨,背的盐比较多,不慎脚下一滑,掉到了山下,摔成了重伤。

彭父从此卧病不起,家里生活更穷困了。为了给彭父治病,家里典当了所有东西,生活只能靠挖野菜来维持。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小得华不得不辍学。他每天要上山砍柴,再到集市上卖。而母亲,虽然怀有身孕,却也毫不停歇地上山挖野菜。

灶上的药罐冒着热气,得华的弟弟金华在灶火旁烧火。里屋内,彭父躺在**睡觉。突然传来一阵门响,金华闻声抬头,惊愕地起身,问道:“妈,妈你怎么了?”说着冲了出去。

只见彭母手拿铁铲扶着门框,左手痛苦地捂着小腹,急切地制止冲过来的金华:“别叫……”

破旧的集市上,行人并不少。走来走去得人,就是没有前来买柴的。得华蹲在柴担边上,一旁的小贩正在吃着油条,那嘴声使得华感到饥饿难耐,他调过头来,使劲地忍耐着饥饿的袭击。

前方,一位绅士驱赶着衣衫褴褛的叫花子:“滚开!臭要饭的,滚,滚开!”

得华转过头来,低头沉思。

山坡上,吃不饱饭的彭母,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挖野菜。突然,一阵腹痛,她扔下篮子,捂着腹部坐倒在地。休息一会,她忍着疼痛继续向前爬行。

在集市上卖柴回来的得华,满心欢喜地提着刚买的油条回到家中,给弟弟和奶奶分了几根。他快速吃完饭,拿起油条奔跑在山间小路上,到山上寻找母亲。

当他见到母亲时,母亲已是面如死灰,双目紧闭。得华扔掉油条,看着毫无反应的母亲,伏在母亲身上喊叫哭泣。

爷爷看到家境日益艰难,决定把自己的武艺传授给得华。得华认真地学习,看到得华学有所成,爷爷甚是欣慰。

从此,十几岁的得华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卖他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卖。

爷爷因为上了年纪,已经不能干活了,怕死后给彭家带来经济负担,决定外出讨饭,宁愿客死异乡,也不愿拖累子孙。他临行前把刀留给了得华,希望得华能够使家境好起来。

村子里的大财主“陈大善人”过生日,只要百姓们给祝寿,就能得到大善人假惺惺地送的一点米。奶奶让得华和金华前去领米。

陈家祠堂鞭炮齐鸣,烟火弥漫。家门口站满了等待赊米的乞丐。送礼、祝寿的人们抬着各色礼品走进陈家大院。

祠堂门外,乞丐们逐个走到分米的秦大暴牙面前,领取大米。并纷纷说着吉利的话:“谢谢老爷分福!”、“老爷洪福齐天!”。

秦大暴牙得意地说:“对,谢谢老爷去!”他边说边分米。

得华抬头注视着,陈大善人坐在太师椅上,悠然自得地品着茶。一位姨太太在旁边伺候。

突然,米筒在半空停住。得华低着头拿着口袋不说话。秦大暴牙恶狠狠地:“你是哑巴吗?”

得华仍然低头不语。身边的人悄悄说:“说话呀!你倒是。”

秦大暴牙恼怒地:“你是金口难开呀!”他边说边举起竹筒,顺势打在得华的头上。

得华抬头愤然而是视。金华怯然地绕到得华前面。怯怯地说:“恭喜……王八乌龟,噢,不对,老板发财!”

秦大暴牙吼着:“去你的!”用竹筒将金华推走。又扬起竹筒,狠狠地对着得华:“你要是哑巴你就点点头,不是你就响个

屁呀”用竹筒连连打着得华。

得华背身呆立不语,秦大暴牙:“一脸丧气样,你是木头人!我开导开导你……”抡起竹筒,又朝着得华打去。

这时,“陈大善人”拦住秦大暴牙,问得华:“小兄弟,你是谁家的孩子啊?”得华低头不予理会。

“陈大善人”接着对秦大暴牙说:“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图个吉利,把米给他。”

狗腿子秦大暴牙侧身而立:“还不谢谢陈大爷!”

得华瞪了他一眼,转身拉起金华离去。

乞丐们纷纷回头注视着大步走出门的得华兄弟俩。同时,人们议论着:“这孩子真有骨气!”

“还有骨气,我说是个木头人!”

“唉,只要有办法,谁到这儿来……”

得华的八舅周八是个吹鼓手,为村里办红白喜事,日子过得去,可是膝下无女儿,知道得华吃不饱饭,想收得华为徒。

这天,得华又在门旁,双手抱膝而坐,凝望着暮色。

周八计上心来,他转身拿过瓦盆、碗以及刷子,使劲地刷起碗来。周八的手使劲地刷洗着碗,故意发出声音。

得华回头看了一眼屋内,起身走向大门外。

周八妻喊着:“得华!”冲到大门口,一把拉住得华说:“得华,你这个傻孩子,走,跟舅妈进屋吃饭去,来吧!”

得华退缩着:“不,舅妈,我不吃。”

周八妻竭力安慰着:“别不好意思,这是你舅舅家……又不是外人。”

周八冲到得华的面前,气呼呼地说:“你装什么硬汉?你不想吃,为什么我端起碗你就来。我放下碗你才走啊?”

得华闷闷地说:“我,我想等你一句话。”

周八惊奇地看着得华,着急地问:“你等我什么话?”

得华说:“我看你家柴差不多了,想等你喊买柴,我便宜卖给你。”

周八气不得恼不得地说:“哎呀,你怎么不早说呢!你呀,你这个傻孩子,叫我怎么说你好呢。”

周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爱抚地对着得华说:“孩子,以后跟我学吹鼓手吧,别干这个了,饥一顿,饱一顿的。”

得华断然拒绝说:“不,我陪不来笑脸,也装不出苦相来。我不学!”

得华还是以砍柴为生,有时把当天卖不掉的柴存放在舅舅家,但从来不吃舅舅家一口饭。

刘六十看到得华家境贫寒,生活困难,决定让他来给自己放牛。并承诺一天管两顿饱饭,一个月给一斗米。

得华给刘大爹家放牛,总算有口饭吃了,又能常常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他每天早起,吃完饭就与小伙伴们一起到河边放牛,打草。

有一次,他们在山上割草,秦大暴牙走了过来,让孩子们每人交一把草给他,献少了就要挨打。阿福因为交的少,而被秦大暴牙威胁并挨了打。

轮到得华,气愤的得华对秦大暴牙不予理睬。秦大暴牙看出是陈大善人生日时不肯说祝福话的得华,狠狠地打了得华一个嘴巴。

得华看不惯秦大暴牙的神气样,忍无可忍时,凭自己一身武功狠狠地惩罚了这个狗腿子。

秦大暴牙捂着肚子,喃喃地:“小兔崽子,你下手还真狠,你缺了八辈子德。”说着,转身逃窜而去,得华在后边紧追不舍。

秦大暴牙拿起镰刀,妄图以此威胁小得华。不料,小得华跟爷爷学的武艺很是精湛。几下就把他扔进了水里。牧童们雀跃着,欢呼着:“真痛快!”

“太好了,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欺侮我们。”

秦大暴牙在水中挣扎着,怒骂着:“你们这帮人都给我当心点。小兔崽子,我一个也饶不了你们,扒了你们的皮……”

牧童们欢叫着离开,罗满陷入了沉思。

秦大暴牙在水中仓皇而逃,并仍在不住地怒骂:“敢打我……”

得华走到罗满身边。罗满担心地说:“得华,秦大暴牙饶不了咱们,你在刘大爹家也待不住了,咱们就下煤窑吧?”

得华默然不语。

田埂上,得华扛着行李独自行走,刘六十提着米袋在后相随。他关照着:“陈家来人了,我也没有办法。以后出门在外少惹事啊!来,把这个带上。”说着把米袋递过去。

得华接过米袋,深深地向他鞠了躬,转身离去。刘六十爱莫能助地看着得华沿着田埂走向远处。

为了不连累家人,得华不能在村里待了,便和伙伴罗满商议到附近的煤窑当苦工。

月光溶溶,蛙声一片,四野笼罩在轻烟雾霭里。一行摇曳的夜明灯,如点点鬼火向前延伸。远处飘来凄凉的唢呐声。得华在黑暗中走着。

肩背行李的得华警觉地在这黑暗中前行,前方一个白衣人的身影从拐角地闪出。得华惊惧地向后闪退。

白衣人走近一盏夜明灯前,点燃着将要熄灭的灯盏。得华忍不住回头细看。

只见父亲穿着白衣,头戴孝貌。手提油罐,在咳喘着……

“爸爸!”得华惊叫着跑了过去,“爸爸,你干嘛给人家点长明灯,当孝子……这是无儿无女孤寡老人干的……”

彭父愧然地蹲下,不住地咳着。得华上前边为他捶背,边责怪着:“你让我们今后怎么见人!”

彭父愧疚:“我……我不能拖累你们……”

得华沉默了片刻,他直起身来,坚定地说:“爸爸,你好好养病,我出去挣钱回来养活您。我去撑船,我去下煤窑……”

煤窑内,满脸汗水与煤灰的得华,咬着牙慢慢向前爬行,后边拖动着的是盛满煤块的煤筐。

得华竭尽全力地向前爬着,可是早已浑身没劲的他还是疲惫地倒在了地上。身旁的罗满急忙喊道:“得华,得华,别在这睡啊!快起来!”他帮着得华把煤拖出洞。

得华、罗满拖煤筐走出洞口,远处传来人们嘈杂的喊声:“账目公布了,账目公布了!”

得华和罗满跑到告示牌前查寻着。罗满指着账目:“得华,你看……”

四周的煤工们议论着:“我家里人还等着我的钱呢!”

“怎么就这几个钱?”

“老板这个黑心肝啊……”

晚上,得华和罗满躺在工棚的一角,罗满问道:“唉,得华,你拿了钱有什么打算?”

得华躺在**,思索着:“我想请一天假回家……”

罗满说:“我拿到钱,全买纸钱,给我爸爸、妈妈上坟。”

得华思索着:“我给奶奶扯几尺布,给爸爸买点点心。给金华买双鞋,他脚上全是口子……”

罗满仰面躺下:“我……我没有亲人了,就我一个。”

得华转身安慰着:“你去上坟,我跟你一块儿去。”

突然,远处传来喊声:“大管事带钱跑了……”

煤工们听着激愤万分,他们喊着:“砸了,砸了他!烧吧!”

账簿被一张张地撕碎,凳子、椅子被一个个地砸烂。煤工们彻底愤怒了,大火在燃烧,桌椅板凳不时地被抛入火中。

得华在人群中奔跑,四处寻找罗满。

罗满木然地坐在工棚内看着自己的小折子。得华冲进快要被点燃的工棚,拉起罗满连连喊着:“罗满!罗满!快走哇!”

罗满挣扎着,喊叫着:“放开我,放开我!让我去死啊!”

得华拉着罗满竭尽全力地将他拉出已经在燃烧的工棚。山坡上,看着已是一片火海的工棚,罗满哭喊着:“让我去死,让我去死!”

得华拉住他的手,急切地说:“你不能死,我爷爷说,天上的路无尽头,第一个跟头就喊疼的不是好汉!”

罗满哭泣着蹲下身去。得华背过身去,面对着那一片将近燃尽的工棚无声地擦着泪。漆黑肃杀的天空,远处是那点点星星未燃尽的火光。得华、罗满二人孤零零地站在山顶,看着远方……

湘江上,长长的撑竿插进河里,得华满头汗水淋漓,他用肩抵着篙端。突然,前方传来几声呼喊:“喂,过来

,把船靠过来,我们要征船了……”

只见,江岸边几个士兵押着一队民工走过。他们不时地开枪叫喊着:“赶紧把船划过来,快点!听见没有……”

正在撑船地杨九惊恐地朝岸上观望。得华跑到杨九面前,问道:“杨九叔,该怎么办?”

鲁太太坐在船舷边惊惧地说:“不要靠过去!”

鲁氏母子俩相互依偎着,鲁太太哀求着:“杨九,不要靠过去!”

杨九断然道:“你没看见子弹吗?我还要命哩!”他说着,搬动舵把,向岸边靠去。

岸上的士兵不住地吼着:“过来,过来,不过来就开枪了……”

木船在江面上漂浮着,船上好像空无一人。杨九与得华从岸边瞧石后探头望着前方。确定船是取不出来了,他们决定走山路。

杨九对得华说:“得华,那女人手上的东西很值钱呀!”

得华持刀上前,凝神而视:“我不许你发黑心财!”杨九盯视着得华,思索着。一会双手抱拳:“小兄弟,我佩服你!”转身离去。

得华抱着一捆柴禾前来,鲁太太问道:“杨九呢?”得华不语,起身拿着行李就走。鲁太太关切地问,“小兄弟,你去哪?”

“回家。”

鲁太太将五块大洋递了过去,说:“我付不起你的船钱了……这个给你!”

得华拿了一块大洋:“我只要我的工钱。”转身离去。

得华兴冲冲地回到家,抓过奶奶的手,将一块银元放入她的手中。屋内的父亲喊着:“是得华回来了吗?”

奶奶高兴地说:“呦,快给你爸送去。”

这时,金华匆匆地跑了回来,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喊着:“哥,你回来了。罗满哥他做了贼,被陈家瓦屋的人打得半死……”

得华从行李中取出大刀,转身奔向陈家大院。

陈家祠堂内,地上血迹斑斑。罗满浑身是血,被捆在柱子上,秦大暴牙气势汹汹地:“陈老爷刚刚讲过大帅,陈家的谷子全部都充做军粮,敢偷盗者,格杀勿论!”

突然,人群中一阵**,一位大妈挤出人群。喊道:“求求你们,放了他吧!放了他吧……”

家丁拼命阻拦者:“出去!出去!”

老大妈踉跄接着上前,跪在秦大暴牙面前:“求求你秦大爷,他偷来的米是给我的,你们要打就打我吧!我求求你放了他,求求你了……”

秦大暴牙哄赶着:“这干什么!去……去……赶紧把她拉走!”

大门口又是一阵骚乱,有人惊喊:“得华拿刀来了!”

只见,人群中得华持刀跑入,在门口站定,四下寻找着。

身后人们议论着:“杀了黑心的!”“得华别去!别惹事!”

秦大暴牙与两位家丁惊恐而视。得华暴怒。秦大暴牙连连后退,得华握紧大刀。这时,后边有人喊:“杀了他”

秦大暴牙与家丁惊惧逃窜。得华正欲冲上前去,但转念一想,忙奔向罗满。

砍断绳索,罗满倒卧在地上,得华上前扶起他,叫道:“罗满哥,罗满哥!

罗满低声问:“得华,是你吗?”

“是我,我在这里。”得华说。

“得华,你不要怪我,骂我。我偷……不是给自己,我……说死了好,你……叫我活着……都怪你,怪你……不叫……我……死”说完,罗满的头无力地倒下了。

得华喊着:“罗满哥!罗满哥……”

得华轻轻地放下罗满,抄起大刀,跪在罗满面前。身后喊声大作:“到衙门告他去!”

“杀人要偿命!”

“抓住他!杀了他!”

得华沉痛地说:“罗满哥,我另活个样子给你看看!”说罢,提刀起身冲出去。

这时的得华怒火中烧,双目似火喷吐着愤恨、他用大刀砸开了地主粮仓,穷乡亲们一起涌进地主大院抢粮食……

得华回到罗满身边,他扶起罗满靠在木柱上,然后他伏在罗满身上哭喊着:“罗满哥……”

饥民们仍然在争抢着地主的谷子,老道公来到了得华面前:“得华啊!你在这等死啊!还不快走!”

得华急忙背起罗满。离开这里。老道公也拿起得华的大刀,跟随离去。

几日后,砖墙上张贴者悬赏通缉得华的告示。得华肩背着行李,与金华一同挽扶奶奶走来,得华在奶奶面前站定。奶奶背身而立。得华说:“奶奶您回去吧,告诉我爸爸,让他好好养病,我走了!”

奶奶伤心地说:“放心去吧,抽空给家捎个信来。”

得华点点头,转身叮嘱弟弟道:“金华,爸爸还不能动,家里就靠你了。”

金华应着:“嗯,知道了。”

得华再向奶奶告别,转身离去。奶奶和金华依依不舍地目送得华远去,得华摸着泪水。

晨光中,得华停步,回望家乡。他双脚跪地,向着家乡、向着亲人们磕头叩拜。然后,他起身,坚定地走向远方……

从此,得华远离家乡,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点击点评:人物传记·形象鲜明·真实朴实

这部电影通过再现彭德怀童年、少年时代的几件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时代背景,深刻有力地刻画了彭德怀自小即具有的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恤丧身、勇于反抗的典型性格,歌颂了彭德怀深切关怀人民群众疾苦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还具体地反映了旧社会反动阶级统治下农村的凋敝和老百姓穷不聊生的悲惨生活图景。

影片以其本身所描绘的革命家童年、少年时代的个性、品质、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少年儿童观众。得华勇于和敢于为老百姓打抱不平的行为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观众,他们会从影片中受到一种真善美的形象化的熏陶,并从中得到一种殷殷的爱国主义的直观化教育(主要是指热爱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上的那些光辉灿烂的民族英雄形象)。

编导们并没有追求一种情节跌宕曲折的传奇色彩,而是通过朴朴实实的艺术语言,选取最能够现实儿童性的一个个可信的细节,一桩桩平凡的事件,加以大力铺染,终成一幅成功的儿童生活画卷。影片中充溢着真实的儿童心理、盎然的儿童生活情趣。使得华的形象显得亲切、真实、生动,对儿童们的感染力也就非常强烈。

回望精彩

影片中得华鲜明的性格特征,表现在他对穷苦乡亲、家人、小伙伴们的炽烈的爱和对社会恶势力的彻骨的恨。这种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性格”。

罗满为了接济穷人,偷了地主家的粮食,被秦大暴牙抓住并惨遭毒打。得华得到消息后冲进地主家救下了奄奄一息的罗满。看着自己的小伙伴死在自己的怀中,得华悲痛万分,满腔悲愤中得华一刀劈开了地主家的粮仓,把地主残酷剥削来的粮食重分回到相亲们手中。这一场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得华刚直不阿、不畏强暴、不恤丧身、勇于反抗的形象呼之欲出。从此,得华走上了光荣的救国救民的革命征程。

星光:富大龙

富大龙,1976年出生,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里,从小受到家庭的严格教育,上学后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队员。1985年8岁时,他第一次接触电影,拍电影《中彩》;继而在获"童牛奖"的《少年彭德怀》中担任男主角。此片获1986年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1987年第二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故事片奖”;本人获1987年第二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表演奖”。

“直到现在,我表演一些角色的时候还是在追随童年的感觉。因为我觉得小时候的表演完全是一种天性,非常纯真,非常高超——那种感觉是成年以后学过表演也很难做到的。”回忆扮演小彭德怀时,他总是感觉童年的自己更适合这些,更有天性。

“在影片中导演要求我表演的小彭德怀也和生活中的我有些相似,尤其是那种比较沉默、孤独的感觉。” 富大龙凭借出色的演技获1987年第二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表演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