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京津卷

北京市_中国航空博物馆

字体:16+-

中国航空博物馆

概况

中国航空博物馆坐落在北京昌平大汤山脚下,1986年建馆,1989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70余万平方米,馆藏270余架飞机、99架国家文物飞机、近万件航空文物,是中国第一座对外开放的大型航空博物馆,也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跻身世界前5位的航空博物馆。2001年6月,它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走进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由空军四个兵种的兵器实物组成的馆标令人大开眼界。一架歼-12飞机以紧急跃升的战斗姿态腾空而起,其航迹就是基座的对称轴。飞机基座由一个巨大的空心圆和艺术构图的空军军徽组成。空心圆象征地球,在此之上,飞机一飞冲天,显示出中国航空事业突飞猛进的气势。飞机两侧分别是四枚“红旗三号”地空导弹和四门一百毫米高射炮,以及一部大型远程警戒雷达。用一架真正的飞机高高支起作为馆标,在世界还是首例。

广场中央,有一座“天魂”碑。它是用从泰山采集的一块完整的黑色花岗岩制成,碑文为:纪念为中华民族航空航天事业献身的先人、同仁和朋友。

馆内共有100多种型号的200多架飞机,还有地对空、雷达等航空展品共600余件,其中不乏精品。中国航空博物馆是中国航空史的缩影,也是飞行器的博览会。展厅由洞库展厅、露天展区和珍宝馆展厅组成。

洞库展厅是利用70年代开凿的储机库改造的,宏伟开阔,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主要陈列着中国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珍贵飞机:初教-5结束了中国不能造飞机的历史;歼-12是中国完全自行设计的新式歼击机;运-5曾将周总理的骨灰撒向祖国大地。

露天展厅主要陈列着世界各国制造的各种飞机。如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涡轮螺旋桨动力装置的英制“子爵”号运输机,还有其它各类飞机精品。除此之外,馆内还设有“发动机系列展”、“珍品展”、“航空照相设备展”、“救生防护装备展”、“毛主席座机展”等陈列。

珍宝馆由三个展室组成。第一展室展出了航空博物馆制作的各种遥控飞机模型和仿真飞机模型;第二展室展出的是外国政府首脑赠送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珍贵礼物;第三展室展出的是外国军事代表团、航空界朋友以及其他友好人士赠送给人民空军的精美军徽、部队徽等礼品。

承载历史的光荣“战士”

航空博物馆有200多架风姿各异的飞机,每一架飞机都代表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露天陈列场上的一架银白色伊

尔-14飞机,是毛泽东的座机之一。1957年至1958年期间,毛泽东乘坐这架飞机飞往全国各地达23次。如今,客舱内恢复了毛泽东乘坐时的原状,舱壁上挂的那张《毛泽东在飞机中工作》的彩色照片,异常醒目。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7年秋天。当时毛泽东乘坐该机在山东视察后继续南下。航行中,他身穿灰色大衣伏在小方桌上,左手夹烟,右手握笔,正聚精会神地批阅着一份材料。毛泽东的专职摄影记者及时捕捉了这一珍贵的镜头,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为人民日理万机的伟大形象。

多用途运输机运-5是1957年中国仿照苏联安-2生产出来的。它是中国生产的第一种运输机,也是生产批量最大、投产时间最长的运输机。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足迹更是遍布祖国的天南地北,三山五岳。在航空博物馆陈列的这架运-5,曾经完成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行——把敬爱的周总理的骨灰撒向了祖国的江河大地。播撒骨灰的过程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与照片,只有这担当神圣使命的国产运-5飞机,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直-5是第一种国产直升机。由于直升机起落方便,在国家建设、保卫中屡立奇功。在东北珍宝岛、西南边境和西沙群岛的自卫反击战中,直-5在军事运输中大显身手。在内蒙古草原、大兴安岭森林失火和邢台、唐山地震后,它都参加了抢险救灾工作。1983年1月10日,它在黄河冰上单界限悬停,营救了五十八名遇险人员。此外,在海洋生物考察、原子弹爆炸及军事演习中,直-5也都大有作为。

机头用红色油漆喷着“香玉剧社号”字样的米格-15飞机,是当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捐赠给志愿军空军的战机。当时,常香玉和她的“香玉剧社”全体同仁,于1951年8月从西安出发,辗转5省,历时半年,义演180多场,收入15亿多元(旧币,约合现人民币15万元),捐献给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买回这架战斗机装备前线。这架战鹰屡建功勋,可常香玉一直没有机会见到它。

1992年3月22日,在北京参加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常香玉,由馆长薛培森的陪同来到航空博物馆。她缓缓走到“香玉剧社号”机旁,轻轻抚摸着机头上的字迹,泪流满面:“义演那年我29岁,现在69岁,40年岁月如流。我真为我们祖国的繁荣而高兴,为我们军队的强盛而骄傲。谢谢你们,谢谢解放军。”

东方莱特——冯如

冯如,原名冯九如,字鼎三,号树垣,广东恩平人。他是中国最早从事飞机研制、设计、制造的人,美国报纸

称赞他为“东方莱特”。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巨额的赔款使清政府加大了对人民的剥削。当时年仅12岁的冯如,虽然不懂国事,但也尝到了家庭窘困的滋味。就在这年,他为了谋生挥泪告别父母,随亲戚去了美国。

到达美国三藩市后,冯如经乡亲介绍,在耶稣教会做童工。日工夜读,生活十分艰苦。通过学习英语和科技知识以及目睹日新月异的先进机器,他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发达的工业,要想使中国贫穷落后面貌得到改变必须要学习机械、发展工业。于是他更加发愤学习,专攻机器制造。

为了救国,冯如决心去纽约学习机器制造技艺。他先后在船厂、电厂和机器制造厂当学徒和工人,历时近7年。在饱受种族歧视和失业的折磨后,冯如终于学会了多种机器制造技能,也增进了对机器制造知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

当得知美国莱特兄弟研制飞机成功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制造飞机。冯如先后研制修改飞机6次,都失败了。而此时厂房失火使这一切雪上加霜。但冯如并没有放弃,继续奋进。

1909年9月,冯如终于完成了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1910年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着自制的第二架飞机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1911年2月,冯如带着公司人员、机械设备和造好的飞机回到国内。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沸腾。11月9日,广东革命政府成立,冯如率助手参加革命。冯如被任命为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长,成为中国第一个飞机长。随后,他在广州燕塘建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并亲自担任总机器师。

经过3个月的努力,一架与“冯如2号”相似的飞机于1912年3月制成。这是中国国内制成的第一架飞机,从此揭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史的第一页。因此,冯如是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机场进行公开飞行表演。冯如首先向到场的各界人士介绍飞机如何利用、如何制造、如何驾驶等内容,然后冯如驾驶自制飞机腾空而起,高约36米,东南行约8千米。

当时飞机运转正常,操纵自如,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但冯如急于升高,操纵过猛,导致飞机失速坠地,机毁人伤。冯如经医院抢救无效,以身殉国,时年仅29岁。在弥留之际,冯如仍勉励助手:“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