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年三月三十日,莫德尔上任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长官,莫德尔时年五十三岁三十五年军龄被希特勒晋升为陆军元帅。他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一职由林德曼陆军大将接任。对于莫德尔元帅取代曼施坦因元帅,原南方集团军群的部分将领爱戴着曼施坦因元帅,对这项任命颇有微词,坦克战的作者梅林津在其作品中说其上司赫尔曼巴尔克将军对莫德尔很喜欢过问具体的事务、出身低微,与纳粹党有密切关系等表示不满。
不过莫德尔务实严谨的工作很快就修正了这些人的看法,莫德尔绝不顾虑自己的安危而时常尽可能地和战斗部队在一起,因此他也要求部队毫无保留的合作。莫德尔也喜欢亲自留心和处理后方勤务,这是因为他懂得越是现代化的战争,后勤越重要的道理。
四月二日,到任后莫德尔元帅立即着手指挥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解救了被俄军围困的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由汉斯瓦伦丁胡贝陆军大将指挥的行动。当时朱可夫已经给包围圈中的胡贝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在四月二日傍晚前不放下武器,所有的德国军官都将被格杀勿论,后来投降的德军也会有三分之一被立即枪决。胡贝将军不予理睬,率部拼死往利沃夫方向突围。
莫德尔元帅立即命令党卫队第2装甲军由豪塞尔任军长以及第100猎兵师和第367步兵师由外朝里杀。党卫队第2装甲军是奉希特勒的命令,刚从法国新调来的,其下辖的第9霍芬斯陶芬师、第10布隆登斯堡师一下火车立即投入了战斗。
冰雪,泥浆,寥寥无几且车辆拥堵的道路,四月五日,大地开始解冻,使得交通问题雪上加霜,整个地区很快就变成了大的泥潭,除了履带车辆之外的任何交通工具都不可能在这样环境中移动。除此之外,只要天气许可,苏联空军就会对德军防线背后地面上的任何目标进行扫射。尽管困难重重,在莫德尔元帅的督促下,德军仍然展开了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四月六日党卫队第10布隆德斯堡师的第10装甲团一部攻占了布查兹,与第1装甲集团军第6装甲师先头部队会师了,被切断了十四天久的胡贝军团终于恢复了联系。
四月九日,第1装甲集团军终于与劳斯将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部队取得了汇合。莫德尔元帅跟“独臂将军”胡贝是军校的同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胡贝失去了一条胳膊,装着一条黑色的义肢。但胡贝在军中威望很高,深得希特勒的赏识,人称“胡贝老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胡贝指挥着第16装甲集团军,战役的最后阶段才撤了出来。此次莫德尔是在布查兹跟老同学见的面,并共进了午餐胡贝有个习惯,每隔三个时辰要吃一餐饭,雷打不动,据说这是他精力充沛的秘诀。不过很不幸,几个月之后,在一次飞机事故胡贝将军丧命了。
遵照希特勒的命令,莫德尔元帅命令胡贝在谢列特河一线构筑一条坚固的防线,这条防线的南端延伸到谢列特河和德列斯特河的交汇处;而豪赛尔将军的党卫队第2装甲军将负责救援捷尔诺波尔的德军,从而向北延伸着一防线。为了完成救援捷尔诺波尔的这一任务,党卫队第2装甲军将转隶给了第1装甲集团军,由空军第4航空队提供空援。如果莫德尔的这一设想能够实现的话,德军将前出科洛梅亚、捷尔诺波尔一线,而亚布洛泥茨基山口的俄军击会被击退到科洛梅亚、布恰奇一线以东。
当晚有报告称强大的俄国装甲部队正在从捷尔诺波尔以南三十五公里处的捷列博夫利亚方向逼近谢列特河。莫德尔命令党卫队第2装甲军与第100猎兵师一道出发,立即摧毁这支新出现俄国坦克力量,为解围行动扫清障碍。但党卫队第2装甲军的攻击遭到了苏联军队的顽强抵抗而毫无进展,而且情报显示俄军的第10近卫坦克军,第6、第9机械化军正在向德军防线的缺口推进,在塔尔诺波里地区,俄近卫第11重坦克团的斯大林二号重型坦克首次出现在战场上。如果再不撤退,好不容易才突围出来的第1装甲集团军有可能再次被合围。胡贝请示莫德尔元帅批准他将防线后撤至斯特雷帕河一线,甚至获得了希特勒的亲自首肯。莫德尔元帅不得不把救援捷尔诺波尔的任务转交给巴尔克将军第48装甲军和劳斯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并把比特里希指挥的第9霍芬斯陶芬师加强给了第48装甲军。
但此时俄军力量非常地强大,解围行动又开始得太晚了,巴尔克对于莫德尔简单粗暴的指挥方式、作战理念都十分地抵触,认为他根本无法替代曼施坦因。还有哈尔佩、内林等将军曾经与莫德尔平级,现在却成为了他的属下也不太买莫德尔的帐。所以莫德尔面临的困难远不止当面的强大苏联红军。
霍芬斯陶芬师和第48装甲军战斗群的进展缓慢,救援捷尔诺波尔的希望非常地渺茫。四月十五日,当党卫军的装甲部队好不容易克服了俄军的顽抗,渡过沃苏兹卡河,重燃起解救捷尔诺波尔袍泽的希望。但此时捷尔诺波尔城已经被俄国的第9近卫坦克军,第15和第19步兵军攻陷,守城司令冯奈因多尔vonneindorff步兵少将阵亡。大约有一千五百名幸存者携着将军的遗体亟数百名伤员向西突围。
莫德尔命令第48装甲军不惜代价,一定要接应到捷尔诺波尔的突围者。但这是一场代价高昂的营救行动,战斗在最前线的霍芬斯陶芬师和弗里贝战斗群宣称在三天的战斗中共击毁俄军坦克七十四辆,自行火炮四十八辆,反坦克炮二十一门,自身的兵力被削弱到仅剩下五十辆坦克或突击炮。莫德尔元帅又增投入了第7装甲师,第506虎式装甲营等兵力。在俄国近卫军团的顽强拦截之下,最终只有五十五名捷尔诺波尔的突围者得以回到了德方的战线。巴尔克将军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将解围失败的责任推卸给霍芬斯陶芬师和比特里希可能有失偏颇。
四月二十日,在党卫队第2装甲军和第4装甲军的配合掩护下,第1装甲集团军经过二百六十公里的长途行军,拖离了危险,安全地抵达了斯特雷帕河防线,只是他们丢弃了几乎所有的含虎式坦克、轮式车辆、维修器材等重型装备。在后来政治失意的日子里,朱可夫元帅一直因为没有能歼灭胡贝的第1装甲集团军而受到政敌的指责。
一九四四年六月十四日,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大将召集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参谋长参加会议。会上,北方和南部战线均表示没有发现俄军有任何进攻的迹象;而中央集团军群的参谋长们则一致报告说俄军已经在该集团军群正面完成了战役展开。六月十三日,第3装甲集团军发现了俄军在斯摩棱斯克明斯克公路奥尔沙段以北的一次兵力集结,第4集团军更早注意到俄军在奥尔沙公路上的集结行动是为了一次主力进攻在做准备。俄军备战的思路清晰而明确,部队番号在大量地增加,电讯联络频繁,进行了火力试射,俄国人应该很快就会展开进攻。中央集团军群的许多军级以下指挥官和他们的情报人员认为苏军会发动进攻。在进攻开始前的一周,第12步兵师的一个营长向正在巡视的第39装甲军军长马蒂尼克将军描述了这种威胁,将军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但却用了一句谚语来回答这位营长“上帝总是首先惩罚那些熟视无睹的人”。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和希特勒本人认为俄军在白俄罗斯的进攻只会是牵制性的辅助进攻,真正的主攻方向是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当面。这里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加里西亚的旧战场,1914年曾爆发过俄国西南方面军各集团军对奥匈的军队两百万人参加的加里西亚大会战。当时的莫德尔元帅就执着俄军一定会重复历史的偏激观点,莫德尔元帅甚至针对俄军在南方可能展开的进攻提出了著名的“盾与剑”策略,即以防御战、反击战作为阻挡苏联红军进攻的最佳手段。
乌克兰第3方面军采取了故意在南方频繁地调动坦克、汽车、火炮和人群,设置模拟的坦克大炮阵地,高官频繁的巡视等欺敌手段来迷惑德军;而且苏联空军的巡航使德军的空中侦察仅限于最前沿。情报系统完全被俄国人给欺骗了莫德尔的误判极大地影响着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的决策,当然希特勒还综合考量了政治因素、巴尔干地源效应和白俄罗斯的地形特点等。
德国的情况已经江河日下,人力资源极端匮乏,截至六月,德国全部武装力量的总人数是九百一十万人,盟军的空中打击和战略轰炸让德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甚至从东线抽调部队用于本土的空防作战。仅有三百一十三万人部署在东线,共计一百七十九个师又五个旅,兵力分布非常地不平均的。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防守着长达一千零四十六公里的战线,比一战时的西线还长四百零二公里。大片的地区上却只有八万八千名士兵在守卫,他们严重缺乏装甲机动力量以及反坦克火炮。希特勒无视中央集团军群当面俄军活动频繁地客观事实,拒绝了向这一地域增加预备队的请求,中央集团军群仅拥有三个装甲师的装甲力量,希特勒将十六个装甲师集中在南、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准备要跟俄国人玩“以突击对付突击”的好戏。
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三日,经过精心准备的俄军纠集了四个方面军一百六十六个师,五千二百辆坦克10:1的优势与火炮,七千架飞机7:1的优势,有资料指出德中央集团军群只有四十架战斗机可以飞行,三万一千门火炮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防御的当面发起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攻击行动。之所以挑在这个时间,因为那是德国入侵苏联的三周年纪念日。与苏联红军相配合行动的还有活跃在德国人后方的三十万苏联游击队。苏联红军攻击的目标就是“白俄罗斯阳台”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被迅速地击溃了。
进攻开始以前,苏联的游击队对德军的交通线、通讯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破袭,尽管这些破坏活动大都被挫败了,但是仍有超过一千个交通节点被破坏,使德军无法进行撤退、补给和调动。俄军用二万四千门大炮和重型迫击炮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炮击,猛烈的炮火像道道闪电,急速地穿过浓密而厚重的云层,德军阵地上传来了山崩地裂般的爆炸声,因为事前苏军经过了周密而卓有成效的侦察,德军整个纵深的军火库,指挥中心、屯兵掩体、火力点大都被猛烈炮火直接摧毁,德军伤亡惨重。
俄国人的攻击有三个主攻方向: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对维尔纽斯总方向实施突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对巴拉诺维奇实施突击;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左翼集团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右翼集团的协同下,对明斯克总方向实施突击。仅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的突击集团就展开了十三个师的兵力,密密麻麻的俄军和坦克铺天盖地滚滚而来,枪炮声和喊杀声震耳欲聋。德军的五十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根本就无法击穿t34的正面装甲,只能用反坦克地雷、炸药包、铁拳以及其他类似的近程武器来打击俄军。面对来自被攻击阵地千篇一律的告急求援,请求撤退,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恩斯特布施元帅完全看不懂战局的规模,他分不清哪是主攻方向,哪是佯攻,只是机械而盲目地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命令部下坚守每一寸土地。
六月二十三日,巴格拉米扬指挥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突入了德第3集团军左翼纵深十六公里,俄军的攻击取得了充分的突然性。两天后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对第4集团军发动了进攻,其右翼兵力实施的深远迂回,跟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会师。希特勒命令一个师坚守维切布斯克,另外两个师向主力kao拢,莱因哈德第3集团军的第53军就这样被俄军包围在维切布斯克附近。苏联空军集中了两千九百架飞机对维切布斯克要塞进行猛烈轰炸,要塞里的军械库被炸毁,本已处于绝对劣势的德军出现了弹药短缺。阵地上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德军尸体,但近卫第6集团军和第39集团军仍需经过激烈的战斗才能逐步地摧垮德军的顽抗。
六月二十四日,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越过罗加乔夫西北的沼泽地出其不意地对德国第9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发起了攻击,直取博布鲁伊斯克。第9集团军司令汉斯约尔丹将军调动麾下唯一的装甲力量第20装甲师进行拦截,由于无法确定俄军的主攻方向,在自相矛盾的命令下来回地徒劳行军,白白浪费了两天时间。虽然击毁了第1近卫坦克军约六十辆苏联坦克,但已经无法阻止俄军的挺进了。为了给失败找替罪养,布施以约尔丹使用第20装甲师不够迅速为由解除了他第9集团军司令的职务,起任福尔曼将军来接替。布施还更换了生病的第4集团军司令海因里齐上将,由库尔特冯蒂佩尔斯基希将军注解十二接任。
六月二十六日,在蒂佩尔斯基希指挥着第4集团军溃退的同时,俄军同步从莫吉廖夫与奥尔沙之间渡过第聂伯河,三面合围了奥尔沙。因为希特勒要把奥尔沙作为一个要塞来防守,两个师的德军面对十三个俄国步兵师和一个拥有超过三百辆坦克的坦克军,另有一个骑兵机械化集群。所有这些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兵力上“一个俄军师对一个德军营”的悬殊比例。无益地滞留于此城而被俄军合围。德第9集团军主力莫德尔将军的那些老部下们第35步兵军、41装甲军一部和第20装甲师因绝对的劣势在博布鲁伊斯克被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合围,遭受着俄国地空联合火力的**。
俄空军第14师的侦察机准确地发现了被围德军在明斯克东南森林中有一个巨大的筑垒兵营,驻守的德军有几百辆坦克、大量的火炮和几千辆装甲车。根据这一情报,俄军航空兵出动了强大的轰炸机群四百架轰炸机,一百二十六架战斗机,对德军的筑垒兵营进行了轮番轰炸和扫射,共投下了一万两千枚炸弹。“苏联空军一次又一次的突击。战场上燃起了大火,成千上万辆汽车、坦克以及大量的燃滑油料在熊熊燃烧。德国士兵疯狂地四处逃窜成千上万地死去。”朱可夫回忆录只有最坚韧、最幸运的人才能侥幸躲避掉这一场大屠杀,从西北方向逃离出博布鲁伊斯克。俄军宣称击毙德军五千余人,击毁各种车辆五千余辆。这次空中突击,给对围德军精神上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逃出森林的德第35军残部大都缴械投降。整个白俄罗斯战役期间,苏联航空兵总共出动十五万三千架次,在整个苏德战役,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是空前。
明斯克的公路线也将很快地被切断,希特勒命令莫吉廖夫城必须战至最后一人。有一部分部队执行了这个命令,更多的人则继续撤退。第4集团军在别列津河附近被打败后正在溃退中,整个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已经完全被打垮了,德国的东线正在崩溃中。
被包围在维切布斯克要塞的德国第3集团军最终于六月二十九日全军覆灭了,奥尔沙的两个德军师其中一个是第78突击师也同时被歼灭,大批的德国俘虏后来成为了莫斯科街头的展品。
中央集团群的大溃败让希特勒对于司令布施非常地恼怒,他决定走马换将。六月二十八日,布施被解职,成为了中央集团群大崩溃的替罪羊。同时被解职的还有不肯向东南进攻支援白俄罗斯战局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林德曼大将。希特勒任命莫德尔元帅来接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负责收拾残局,同时莫德尔仍然继续兼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总司令;一个人指挥着两个集团军群,这在德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按照希特勒六月二十七日签发的第八号战役指令,莫德尔调集了一切的力量企图在明斯克南北建立起新的防线,恢复一定的战斗态势。为此莫德尔从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调来了第5装甲师迪克少将和第505虎式独立装甲营冯贝希维茨上尉来填补缺口。
这两支装甲劲旅果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们埋伏在树林或者村庄里近距离地伏击了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先头部队。第505装甲营的虎式坦克在贝雷苏维察周围地区的反击中一举摧毁了二百九十五辆一说为一百辆苏联坦克,但第505营也损耗殆尽,不得不撤回后方休整。俄军指挥部后来在电台中警告部下,“一旦遇上了德国的第5装甲师,就尽力绕过他们”但是这样的战术胜利只能迟滞俄军几个小时,根本不足以阻挡俄国强大的西进铁流。
在“巴格拉季昂”行动的第一阶段,德中央集团军群有二十八个师被击溃,伤亡三十万人以上,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宽度达四百公里的大缺口,这次惨败的程度并不亚于四二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注解十二:库尔特冯蒂佩尔斯基希
出生于1891年,长期担任情报工作,后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长。他负责的情报工作一直非常出色,对敌方兵力,兵器、军事部署分析都很准确清楚。1941年任第30步兵师师长,参加了杰米扬斯克作战;1942年他到顿河前线的意大利第8军团任“德国将军”;1943年1944年在中央集团军群供职,1945年在维斯瓦集团军群指挥第21集团军,5月初,他率部向美军投降。
1951年,蒂佩尔斯基希写成了极具史料价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该书是我创作莫德尔时的重要参考和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