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姜延昭查办完项诸的事情后等着隆德帝的圣旨即可,后续的扫尾自然交给了钟朔。
萧玖拿了印鉴,立马拟了查抄提督府的旨意,项诸的一干亲眷暂时软禁了起来,钟朔亲自去翻了提督府,整整一天,搬出了大大小小二十个箱子连同几千万两的银票还有几箱真金白银,当即便全部充了临邺的府库,给军中士兵补发了军饷,又换了厨房伙夫,马厩里的那些瘦马也可喂饱了。
下边的人没有不感激钟朔的。
钟朔忙活了几天,萧玖则趁着隆德帝旨意还未到时迅速将几处重要的地方全换上了自己的人,每日都闷在府衙中看文书,最后理清了账册,也将账目都对了起来。
这样过了五日,隆德帝的旨意便到了。
负责传旨的人一路飞奔,最终只用了五日便风尘仆仆地到了。
因为时间紧急,并没用太监传旨,而是由驿站送来的加急圣旨。
萧玖拆了紧紧封着的木筒,掏出了一块明黄色的布帛看了看,对钟朔道:“皇帝让马上斩首示众,罪臣亲眷一律罚没为奴,提督一职由你暂任,来年开春再选新的官员。”
钟朔皱眉道:“陛下似乎想尽快结束此事。”,让他暂任提督,与将临邺交给萧玖无异,他却如此放心,事有反常。
萧玖笑道:“想必是怕了我了,我刚来临邺便闹出这么大的事,若是不给我权柄怕是还要牵扯更多,且现在他大约还在为刘祊之事头疼,实在没精力来管我。”
确实,此番沈昱为自保,一定会舍弃刘祊,那么被斩首的项诸与刘祊互相勾结一事没人会怀疑,刘祊在户部多年,现下这个扎根在户部的主事者与边疆官员私相授受,枉顾律法,户部水深,自然有的隆德帝查,届时萧玖留在京中的人再做些引导,将他引到沈昱的私兵上应该不难,发现了这一层,哪怕他再想为沈家遮掩也无用了。
只是为了不惊动沈昱,还得花些功夫。
萧珙进了户部后,暂时引了沈昱与沈贵妃的视线,到时他们若在西边打仗也不怕他们使绊子。
事情处理的很好,姜延昭需尽快回京,不可多做逗留。
又过了三日,钟朔与萧玖一同在城外五里短亭送别姜延昭。
雪化了不少,萧玖身上的事也少了,将提督的事务交给钟朔后,已在家中歇了两天。
出门前钟朔强行给萧玖披了最厚的大氅,此时的萧玖远看就像一个白色的水缸,胖胖圆圆。
钟朔与萧玖并肩站在姜延昭面前,看着倒是般配。
姜延昭默默叹了口气,这几天他看着两人,已经想通了不少,只是深觉对不起已逝的妹妹,也悔恨没好好管教萧玖,他嘱咐了萧玖两句,又叫了钟朔单独说话。
“殿下任性些,往后多迁就他些。”,姜延昭自觉担起了父亲的责任。
钟朔道:“殿下不曾跟我任性过,倒是我,一直让殿下迁就。”
姜延昭道:“那便好,你与殿下也算是缘分,我拦不住,只有一点,他从小吃了不少苦,莫负他,他为了你……罢了,此事不该我说。”
钟朔肃容道:“大人是想说那晚您与殿下所说之事么?”
姜延昭有些意外。
钟朔解释道:“因府中有项诸的人,行事总得小心些,后来我不放心,便过去看了会儿,殿下声音大了些,我无意间听到的。”,他顿了顿,接着道:“从前我对殿下多番闪躲,不想耽误殿下前途,不想最后还要殿下来叫我放心,北宁惭愧。”
姜延昭道:“我儿姜淅早前便同我说过你,姜淮也与你交好,你是可信得过的,既然听到了,想必你自己心里也清楚,也不需我这个做长辈的来多说了。”
钟朔道:“是,晚辈多谢大人为殿下费心。”,他没有多说别的,却让姜延昭放了心。
姜延昭拍了拍钟朔的肩膀,与萧玖道别后便上了马车,一行人在官道上渐行渐远,最终连尘土也归于平静。
萧玖笑道:“舅舅方才同你说了什么?”
钟朔道:“大人没说别的,只是嘱咐臣好好照顾殿下,说殿下娇气任性。”
萧玖道:“没有的事,我怎样你还不清楚么?舅舅谦虚几句罢了,不必当真。”
“是么?”,钟朔侧目。
萧玖肯定道:“是啊。”
“好,那殿下今日晚饭想吃些什么?”
“吃鱼吧,不是还有一条养在水缸里么?做鱼汤喝。”
“好,听殿下的。”
松竹扬起马鞭,他们的马车也向着城内驶去,冬日里天黑的早,各家的灯笼渐次亮起,不如宫中的辉煌亮堂,却别有独居一处的满足。
远处玉门关外的绵延沙丘在黄昏的微光中平静无比,只是不知哪一刻,流沙飞扬。
第34章 下班回家有饭吃
宫中的隆德帝确实焦头烂额,沈贵妃生子不久,他是想经常陪伴,可临邺的事一出,临邺的一干官员撤职的撤职,流放的流放,还有姜延昭奏折中提及的户部尚书刘祊,随奏折快马急奏来的还有沈昱的人的证词,将刘祊与项诸描画成了一个完整的圆,项诸已经伏法,剩下的只有刘祊。
户部是最重要的地方,便是他想懒政也不成,年关将至,他须得在六部封笔前处理了刘祊。
更要命的是,九皇子似乎是由于早产的缘故,身体不大康健,隆德帝年纪不小,这些年来满打满算有过九个儿子,却只活了两个,且九皇子是他与沈贵妃的爱子,自然与别的皇子又有所不同。
隆德帝心中烦闷,随手打回了萧珙为侍妾余氏请封侧妃的折子,刚传人送了回去,身边的老臣却道:“说起来,三皇子也不小了,倒可以为陛下分忧了。”
隆德帝捂了捂手炉,看了那老臣一眼,道:“刚十八,还不大稳重,再等两年吧。”
老臣不慌不忙道:“先历练着也是可以的,有些事陛下不便出面的,三皇子才好说话。”
他意味深长,却叫隆德帝想起了户部之事,这事也许牵扯不少,若是交给三皇子,名头好听,且能全自己一个贤德的名头。
三皇子急于历练,一定拿捏不好分寸,届时犯了错自己再罚也就是了,他初入朝堂,不知深浅,是能帮大忙的。
隆德帝道:“爱卿说的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