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雅典海上同盟到伯罗奔尼撒联盟——历史上最早的同盟之战(1/3)
在20世纪以前,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传播效率很低,因为较为复杂的外交谈判和文化交流都比较少。世界各国的对话往往靠民间贸易或战争达成。
(一)外交背景
雅典海上同盟
公元前6世纪雅典成为希腊联军中最有威力的强国。它的海军是和波斯继续作战的最重要力量,遂使雅典逐渐凌驾各邦、尤其是爱琴海和小亚沿岸各邦之上。这种形势导致了雅典霸权的建立。公元前478年底至477年初,雅典组织中希腊、爱琴诸岛和小亚的一些城邦形成新的同盟,以同盟金库设于提洛岛而名为提洛同盟。它的目的原是为继续对付波斯联合作战,最初入盟之邦有35个,后来愈聚愈多,最后达到近250个邦,几乎包括全部爱琴海和小亚的城邦。同盟的章程和伯罗奔尼撒同盟近似,以盟主雅典为一方,所有其他盟邦为一方,双方立盟认共同之敌和共同之友,实际上军事外交皆得听从雅典指挥,所以这个同盟实即雅典霸权的工具,亦称雅典海上同盟。
按协议,入盟各邦皆承担义务共同组建海军。最初同盟可能有300艘三列桨战舰,其中雅典负责装备150艘,余由各邦提供。实际上直接提供舰只的盟邦不多,一般都出钱委托雅典代办,遂形成交纳盟金,雅典用之组成舰队的制度。盟金本来是为对波斯作战而收集,但后来却演变为雅典对入盟各邦的一种经济勒索,带有贡金的性质。随着入盟城邦加多,盟金猛涨,最后达到年入600塔兰特之数,在希腊当时可算空前庞大的巨款。同盟金库后来也由提洛岛迁到雅典,部分盟金被雅典挪用作国内城市建设之用,可见盟金已全归雅典支配。
随着希波战争接近尾声,作战任务退居次位,雅典对盟邦的控制却与日俱增,同盟就逐渐变质,终于成为雅典控制盟邦的工具。希波战争结束后,提洛同盟便转化为雅典帝国。自行退盟的城邦要遭到残酷镇压,盟金份额和使用完全由雅典决定,各邦在军事、外交以及政治经济制度方面都得按雅典意旨行事。入盟各邦按地域分为5个纳税区,实即雅典的监督控制区;除了军事暴力统治而外,雅典还通过在各邦议会和政府中派人常驻甚或担任要职、支持各邦倾向雅典的政派、干涉各邦司法等等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加强控制。
雅典海上霸权的建立为雅典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优厚条件,是使雅典在公元前5世纪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表面上看,雅典这个古典文明的中心和民主政治的灯塔,却要奴役统治它的盟邦,在海上同盟内称王称霸,似乎难以令人理解。但若揆之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规律,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却有其必然性,因为古代奴隶制国家强大以后都要奴役邻邦,尽可能地寻求扩张,即使在国内实行民主共和制,在国外却同样横蛮地推行帝国统治——甚至连雅典人自己也承认当时的对外统治是搞“雅典帝国”。与古代东方帝国和后来的罗马帝国不同的是,所谓的“雅典帝国”是在希腊城邦体制之下建立的霸权,雅典并未吞并结盟各邦,变它们为自己治下的一个城市或行省。并且雅典的霸权不断受到来自其他城邦、首先是斯巴达的严重挑战,终于引起希腊世界内部相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失败,提洛同盟终被解散。而雅典霸权的建立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战乱却也使希腊城邦体制陷于不能自拔的危机。
伯罗奔尼撒联盟
伯罗奔尼撒联盟为前6世纪和前5世纪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上诸城邦所组成的一个联盟。
前6世纪末,斯巴达成为伯罗奔尼撒半岛上最强大的城邦,并在政治和军事上支配着第二强大的城邦阿尔戈斯。此外,斯巴达通由帮助科林斯摆脱暴政,及帮助厄利斯安全管制着奥林匹克运动会,而使得此两城邦使之结盟。斯巴达经由采用这种策略来壮大其联盟。然而,其后在边境战争中其击败了忒格亚并向他们提供永久的防御盟约,使其外交政策出现重大改变。
伯罗奔尼撒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其他国家陆续地加入了这个联盟,最后联盟包括了除阿尔戈斯和亚该亚以外的所有伯罗奔尼撒城邦。当斯巴达在前546年的战役中击败了阿尔戈斯后,斯巴达的优越地位更加得
以保证。
伯罗奔尼撒联盟是以斯巴达为霸主组织起来的,并由联盟的委员会所控制,委员会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斯巴达的公民大会,另一部分是联盟大会,每一个结盟的城邦,不论城邦的大小和强大与否,在联盟大会中都有一个投票权。除非战争时期,联盟不向成员索取贡税,但可能会要求成员城邦提供其三分之一的军事力量。只有斯巴达可以召集联盟大会。所有加盟城邦仅是与斯巴达订盟,所以诸城邦敞需要各自另签盟约,以维持与他邦的友好关系。虽然每一个城邦皆有一投票权,但是斯巴达没有被强迫遵守任何联盟达成的决议。这样,伯罗奔尼撒联盟从严格的词义上来说并不是一个联盟,伯罗奔尼撒半岛也并不是在伯罗奔尼撒联盟的范围内。
伯罗奔尼撒联盟为其成员,特别是为斯巴达提供保护和安全。这个联盟是一个稳固的联盟,支持寡头政治而反对僭主政治。
希波战争后,联盟扩张成希腊联盟,包括了雅典和其他城邦。希腊联盟陆军由帕萨尼亚斯统帅, 但当雅典的客蒙罢免帕萨尼亚斯后,斯巴达撤出了联盟并和原来的盟友重新成立了伯罗奔尼撒联盟,而希腊联盟则转变为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这也许是因为斯巴达与他的盟友猜疑雅典人,而雅典人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两个联盟之间最终爆发了一场冲突,即伯罗奔尼撒战争。
(二)外交事件全记录
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
希波战争50年后,雅典海上同盟已经退化,成为雅典保持和加强其在爱琴海的霸权的权力和强制工具。此外,雅典建立了一垛“长墙”,城墙将雅典与其海港比雷埃夫斯连在一起,使得这条对雅典来说俨如“生命之路”的地区不受陆上敌人的威胁。
斯巴达领导下的伯罗奔尼撒联盟,是提洛同盟的霸权的几乎唯一的对抗者。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冲突早在前460年就开始了。触发的事件是米加腊退出伯罗奔尼撒联盟,投靠雅典。这场冲突从前460年一直持续到前446年,被称为是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一般被看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前奏。前446年,双方打了个平手,米加腊又回到了伯罗奔尼撒联盟。在签署和平条约时,双方觉得彼此力量均衡,故决定互相尊重对方的联盟,在冲突情况下由一个裁判来决定谁对谁错。“中立”的城市国家被排除在这和平条约之外,这后来被证明是一个大错。前430年代,在希腊世界的边缘,一根导火线被点燃,其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最后引导了战争的爆发。
战争起因的关键在于与斯巴达联盟的科林斯。科林斯与斯巴达联盟,同时它也试图在两个联盟之外保持它对科林斯海湾的霸权控制。约前436年在埃比达姆诺斯(今都拉斯)爆发了一场内战。“民主”派向科林斯求救,而贵族派则向科林斯过去的殖民地克基拉求救。这样这场内战就扩展为科林斯和克基拉之间争夺对爱奥尼亚海的统治权的外战了。科林斯一开始战败后着手建立一支庞大的舰队,雅典开始觉得这对它来说威胁了它的海上霸权的地位。因此雅典于前433年夏与克基拉签署了一个防御条约。克基拉本身拥有次于雅典后希腊的第二大舰队。科林斯认为这个防御条约违反了雅典与斯巴达间于前446年签署的和约。
同年出于另一个冲突,雅典的公民大会决定对米加腊采取禁止贸易。米加腊是第一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那次战争结束后它与雅典之间就已经非常敌对了。米加腊也是伯罗奔尼撒联盟的成员,因此它与科林斯一起要求斯巴达行动。一般认为这次禁止贸易的决定是战争的直接原因,因为斯巴达不得不行动。当时的人同样这样认为。当时的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认为雅典的领导人伯里克利想通过这场战争来分散雅典内部的政治困难。
第三个导火线是卡尔息底斯半岛上的波提得亚城。这座城市是提洛同盟的一员,但它与它的母城科林斯的关系也很好。当雅典要求它驱逐科林斯的官员和拆除它的护港城墙时它拒绝了这些要求和退出了提洛同盟。但科林斯的帮助也未能防止提洛同盟很快又将它收回了。
就如修昔底德已经认识到和强调过的那样,这些都只不过是战争表面
上的导火线,而战争的实际起因是另一个。修昔底德认为战争的实际原因是斯巴达对雅典强盛起来的恐惧。他认为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前432年夏对当时的形式不满的伯罗奔尼撒的联盟者要求斯巴达行动。在斯巴达,国王阿希达穆斯二世呼吁大家应该理智行动,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首先斯巴达确认雅典违背了前446年签署的为时30年的和约,但是斯巴达与雅典的谈判未能达到任何结果:在雅典尤其菲迪亚斯决定要与斯巴达作战。
最后伯里克利决定冒险,他想强迫斯巴达承认提洛同盟的霸权;而斯巴达则怕它假如不行动的话它的同盟者会退出伯罗奔尼撒联盟,它不得不考虑它的同盟者的利益。这是战争的真正原因。
学术界对战争的罪魁的问题至今争议不休,可以确认的是,当时各国政治上不稳定,对外施行强力政策,以及过高的追求荣誉的意念造成了一种最终导致战争爆发的气氛。
战争结束,雅典战败
前407年有经验的斯巴达将军赖山德尔被派到小亚细亚,他与在小亚细亚的波斯长官通讯,波斯终于放弃了它的坐等政策,斯巴达获得了它所需要的一切。同年雅典在小亚细亚的军队被赖山德尔战败。虽然阿尔西比亚德斯当时不在场,但他还是被撤职。雅典人显然不信任他了。
赖山德尔的任期此后不久就到期了,因此他被撤回。他的继承人与波斯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好。虽然如此斯巴达人在勒斯波思岛将雅典的舰队围困住了,雅典聚集了所有力量派遣了一支增援舰队,在阿吉纽西群岛两支舰队进行决战。这是希腊人之间进行的最大的一次海战。随后雅典军队获得全胜。但由于一些雅典的水手没有被营救因此在雅典对一些战略家开庭审判,这些战略家结果被处死,这样雅典自己消灭了自己最有经验的军事家。
前405年雅典的舰队中了赖山德尔的圈套,在伊哥斯波塔米战役中战败。从此雅典没有完整的舰队了,而赖山德尔则控制了海洋。城内慌乱一片,雅典人怕他们将像过去他们对被他们战胜的人那样对待。只有萨摩斯岛还站在雅典一边,其它的同盟者早就不是退出了同盟,就是被斯巴达征服了。赖山德尔派他的舰队到萨摩斯岛(萨摩斯岛的居民此时终于获得了雅典的公民权,这已经为时过晚了,雅典在此前对待它的同盟者就象对待被征服者那样)。其它斯巴达舰队开到比雷埃夫斯。在雅典城外两支斯巴达军队汇合。城内挤满了难民,城市被彻底包围。最后雅典于前404年春投降。
(三)深远影响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在战争期间内政与外交息息相联。
战争使雅典丧失了其强国地位。但战争的结束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希望,尤其人们希望和平和自由。
雅典接受和平条约后赖山德尔进入比雷埃夫斯。那些被流放的人回到了他们的家园,在笛子音乐的伴随下大家欣乐地开始拆除城墙,因为大家相信,从这一天开始希腊的自由开始了。
“长墙”被拆除,提洛同盟被解散。雅典的舰队除12条船外全部被交出。在雅典一个亲斯巴达的寡头政权上台(不过这个政权在前403年就又被取消了)。在爱琴海上到处都设立了亲斯巴达的政府,斯巴达在各处驻兵。虽然科林斯和底比斯希望摧毁雅典,但雅典没有被摧毁,因为斯巴达不希望留下一个力量真空。斯巴达也有它自己的困难:它以自由和自主为口号介入战场,但却向波斯出卖了小亚细亚的城市。现在它又不想将这些城市让给波斯了,因此它不得不与波斯作战。波斯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得利者。波斯与斯巴达的战争一直到前386年才结束。
这场战火从西西里岛到小亚细亚、牵涉了该地区所有国家的“古代世界大战”过后希腊的经典黄金时代也结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希腊的城市国家此前就已经不稳定的均衡关系彻底被打破了。前4世纪雅典虽然能够重建提洛同盟,但这个同盟与第一个同盟相比就逊色多了。
但斯巴达的霸权也只持续了数十年,但此后战前的形势也未能被恢复。在这个发展规程的最后出现了雄心勃勃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