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中美建交——小球推动大球的国际外交(1/3)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这是在美国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情况下取得的成果。 是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由此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外交背景
40年来,在两国几代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与日俱增,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更加突出。事实证明,中美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了时代潮流,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美建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西方关系突破的标志性大事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突破的标志性大事。随后几年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而就在几年前还少有人会相信社会主义的中国会与“腐朽的帝国主义者们”共谋发展。
1969年7月,尼克松关岛讲话后逐渐形成的尼克松主义,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个变更。它开始了美国对全球战略的某些调整,其中也包括对中国的调整。杜鲁门主义是为了独霸世界而不断进行的对外侵略扩张;尼克松主义是为了应付苏联争霸,而竭力维持其原有的霸权地位。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1969年12月3日,美驻波兰大使亲自在华沙的南斯拉夫时装展览会上找中方翻译,约中国代办会晤,表示愿恢复中美会谈。
1970年12月间,中美双方进行了两次会谈,美大使表示:美国政府准备派代表到北京直接商谈,也愿在华盛顿接待中国代表。后因美国在金边支持朗诺.施里玛达集团,出兵侵入柬埔寨,会谈中断。尼克松政府通过各条内线急于同我国进行接触。1970年11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来访,转达了尼克松的口信,称其准备派出高级人员甚至基辛格在第三国与中国高级人员对话,希望中国领导人了解美国是要走向同中国友好的。中国政府通过叶海亚.汗给予的回答是:如果尼克松总统真有解决台湾问题的愿望和办法,欢迎美国总统派特使来北京商谈。
1970年10月1日,***和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并排观看国庆二十一周年应典的照片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中方向美方发出了一个含蓄而富有深意的信息,想不到竟被精于分析的尼克松和基辛格忽略了。
1970年12月18日,***同斯诺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谈话,明确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说,“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总而言之,都行。”
事隔几年,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的观礼照片发表在官方报纸的头版头条,这对美国人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哪一个美国人也没有享受过那么大的荣誉,***传达的他掌握对美关系的信息太含蓄了,以至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
(二)过程
1、乒乓外交
就在中美双方进行着试探性的外交舞步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被***和***及时把握,由此导演了世界外交史上精彩的一幕。
1971年4月初,正在日本参加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运动员错搭了中国代表团的汽车,并由此有了一次愉快的接触。随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表示,希望在赛后访问国。
1971年4月的一个凌晨,***对外交部和国家体委拟就的关于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请示报告,经过几番思考,毅然决定,“同意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一石惊起千层浪,中方消息一经公布,全美震惊,世界震惊。
尼克松在惊讶之余,喜出望外,马上批准乒乓球队接受中方邀请。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14日,***总理亲自接见全体成员,他说:“中美两国人民过去的来往是很频繁的,以后割断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来往的大门。”
在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之后,尼克松对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年会发表演讲时说,本届政府和下届政府长期目标必须做两件事:第一是使美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间的关系正常化;第二是使中国“与世隔绝”的状况结束。他说,他已向女儿特里西娅及其未婚夫说,中国是度蜜月的好地方,希望他们“早一点而不是迟一点,能够去中国看看伟大的城市和人民以及那里的一切”。“我希望他们能去,其实是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去。我在职的时候能否做到,我没有把握。我不想预测外交上的这两个问题。谈承认问题,时机还没有成熟。谈改变我们对联合国的政策,时机也还没有成熟。”
此时(4月21日),***总理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向尼克松发出了一个信息:目前,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正在重新开始。但是,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两国关系,美国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它的一切武装力量。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两国高级负责人的直接商谈才有可能找到解决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的特使(如基辛格先生)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进行直接晤谈。当然,如果美国总统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可以待之他日。
中国政府很快收到了尼克松的回话。他称***的口信具有“建设性、积极性和容易接近的精神”。并说,他将在两三个星期内本着同样的精神很快给予答复。美国方面连续三次发回口信,表示尼克松准备访问北京,并提议由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同***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性会议。
2、尼克松访华
5月26日,根据***的提议,***主持政治局会议,讨论中美关系问题,起草了《关于中美会谈的报告》。
报告对即将同基辛格举行的预备会议和尼克松访问,做出了各种可能的估计,预拟了相应的八条方针。6月2日,尼克松收到了***总理的答复信。信中说:“***主席表示欢迎尼克松总统访问,并且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不言而喻,首先要解决中美之间的关键问题。也就是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的具体办法问题。***总理欢迎基辛格博士作为与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性会议的美方代表,提前来华为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做准备工作并进行必要的安排。”
基辛格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总统所收到的最重要的信件
”。基辛格此行,代号定为“波罗行动”,以与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探险”行动比较。为了安全起见,基辛格博士以访问亚洲次大陆为借口,前往越南、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然后秘密飞往北京。
7月9日下午,在钓鱼台宾馆5号楼,***与基辛格进行了第一次会谈。基辛格一行在京两天半时间,与***进行了长达17个小时的会谈,在谈及世界形势时,基辛格向***保证,美国将随时向中国通报美苏会谈及中国利益的内容;***则强调中美共同对抗苏联扩张的重要性。
在谈判中,基辛格向***做出几点重要让步:第一,基辛格没有像历届前任那样,认为“台湾的地位没有确定”,他明白无误地表明美国不支持****,而且承认台湾属于中国。第二,他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惟一合法政府”,也就等于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这将在尼克松第二任期后两年内解决。
同时,基辛格也提出了美方的关键条件,美国希望台湾问题得到“和平解决”。这一要求是美国政府从尼克松至克林顿一直坚持的对华政策中台湾问题的核心立场。
***也提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美的建交三条件: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从台湾撤军、废除美台安全防务条约。双方还就“公告”发表的时间和尼克松总统访华时间的安排交换了意见。
7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公告,宣布中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在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华。尼克松在宣读《公告》以后说:“我们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为代价。”“这不是针对任何其他国家的。我们谋求同一切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⑥显然尼克松是小心翼翼地打开中美之窗。
1972年2月2日至28日,尼克松来华访问。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现职美国总统访问中国。***亲自去机场迎接。
当天下午,***会见了尼克松,表示对他的欢迎。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会见中,***将台湾问题摆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他多次表示“台湾事小,世界事大”。尼克松清楚地看出***关心的“大事”,是苏联的威胁。尼克松总统说,他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到中国来的。据说,***对尼克松这句话十分欣赏。他建议,虽然中美关系得到改善,双方媒体仍不得不继续相互指责,放放空炮,因为两国敌意已深,不可马上转变,而且台湾问题又尚未解决。当天晚上,***举行了欢迎尼克松的宴会。
中美双方的具体会谈,是在中国总理***和美国总统尼克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等人之间举行的。会谈在北京举行了4天,移至上海继续进行。关于4天的会谈,***说:“我们双方之间有巨大的原则分歧,经过认真、坦率的讨论,使彼此的立场和主张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这对双方都是有益的。”
在举世瞩目下,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公报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阐明了双方对国际形势的各自立场和态度;
双方考虑到国际关系的准则而就某些问题作出共同声明;
就两国关系之间的一些问题双方共同作出声明或者各自分别作出声明。
两国关系中最突出的是台湾问题。在公报中,“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渐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在两国关系方面,双方在公报中共同表示,要为发展两国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逐步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提供便利”。这意味着双方最后的目标是建立真正的外交关系。
公报中关于国际关系的准则及由此而作出的共同声明,包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反霸条款,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双方保证“——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共同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双方共同反对“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
尼克松访华和上海中美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就公报文字看,中美关系将可能在新的基础上发展。它构成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组成部分,使美国得到了好处,增加了与苏联一河内打交道的筹码,在中、美、苏战略大三角中真正处于有利地位。
中国对中美关系历来坚持的两项原则:一是中美两国之间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是美国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军。美国承认了这两项原则,它虽然是纸面上的东西,但不管怎样,美国的政策确实比以前有了一些改变。从中国方面来说,接待尼克松访华,促进了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进程,改变了中国在国际的两个战略方向上存在重大敌手的处境,是有利的,也是重要的。
3、正式建交
接下来的几年,由于冷战的原因导致国际关系进一步恶化,直到1977年在大背景下才有所缓和。
1977年8月初美国报刊透露的总统《第10号备忘录》,主张在苏联入侵中欧的时候,秘密地放弃联邦德国三分之一土地。这个战略在欧洲国家引起极大的不满。这对美国政界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的看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为,借助中国力量,在战略上谋求“均衡”,对抗苏联,这原是美国企图从同中国关系正常化中得到的好处。
此外,中国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正在恢复和发展,为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良好条件。中国同已建交国家发展贸易关系,先后同日本、西欧共同体签订贸易协定。这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纷纷要求迅速采取改善中美关系的步骤。
据美报统计,1978年上半年,“共同市场向中国的出口比对美国的出口多3倍,日本向中国的出口比美国多5倍”。由于害怕被挤出中国这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美国一些财团发起一个签名运动,在香港的一些美国资本家也联名上书,要求卡特下决心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这一背景下,卡特于1978年4月11日,在美国报纸主编协会的一次会议上说,在实现上海公报表明的那些目标时
,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符合美国国家的最大利益。卡特随即派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于1978年5月20日至23日访华。
布热津斯基同中国领导人讨论了共同关心的战略问题。他强调美国在对待中美之间关系上,抱有三个根本信念:“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友谊对世界和平极为重要和有益;一个安全和强大的中国对美国有利;一个强大、自信和参与全球事务的美国对中国有利。”还强调双方在“有共同利害关系的许多地区我们分别采取的行动将能够起互相支持的作用”。
自布热津斯基1978年5月访华后,中美关系明显改善。
一方面,美国的对苏政策日趋强硬;一方面中国逐步降低了批评美国对外政策的调子。双方在反对霸权主义问题上的共同点促进了中美之间接近的势头。1978年5月28日,布热津斯基在一次电视节目中向记者发表讲话,他说道:“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实有着并行不悖的利益,我们确实采取了某些行动。”美国总统卡特也于6月7日在安纳波利斯发表讲话,警告苏联说:“要么选择对抗,要么选择合作,美国已准备好应付任何一种挑战的准备。”这个讲话被认为是卡特担任总统以来对苏政策最为强硬的一次,他从对苏大搞缓和的政策转为奉行警惕的平衡政策。
中国方面对此大为赞扬,并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刊登这篇演说。这种做法是前所未有的。在上述背景下,卡特总统6月20日召集布热津斯基、万斯、布朗、乔丹就美中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达成共识: 必须十分机密;中国急于改善关系;暂定12月15日(为正常化日期);在国会里,中国问题应摆在批准限制战略核武器会谈条约之前;残留关系最好不要通过私人组织,应有其他办法解决;由伍德科克(美驻华联络处主任)进行谈判;谈判的议程及陈述立场的指示草案残留的关系;伍德科克探索在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到期前一年通知“中华民国”的可能性,作为摆脱困境的办法;)从1978年7月起,中美双方在北京秘密谈判。
美国之所以决定谈判秘密进行,主要是担心活动能量大的台湾支持者的群体反对,同时也为了不至于产生过高的期望给谈判带来沉重的压力。美国的谈判策略是,由伍德科克逐渐表明美国的立场,先解决一些不会成为重大障碍的问题,然后再解决比较困难的问题。
中国方面表明的基本立场是:一、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二、要实现中美建交,美国必须履行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三、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台可以继续保持民间交往,美国还可以在台湾设立民间机构,但美国不应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四、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
黄华外长和伍德科克第一回合的谈判从7月5日起到9月上旬共进行5次。双方的立场都已清楚了。除此之外,布热津斯基和柴泽民在华盛顿也经常举行会谈,沟通情况,加深相互理解。在此期间,双方对三件相关的事情都很敏感,那就是双方同越南的关系、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和双方国内局势的发展。为了表明美国对中国的友谊,卡特下令采取措施放松对中国的出口管制。
1978年10月中旬,卡特总统作出两点重要决策:一、考虑到中国对美越关系的敏感,决定推迟美国同越南关系正常化;二、正式向中国提交一份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公报草稿,以表示美国方面确实具有诚意,准备迅速解决这一问题。
在中美建交谈判的关键时刻,***于1978年12月15日会见了美方代表伍德科克,并与他就建交公报草案进行了讨论。鉴于美国要求于1979年底按条约规定能够期满“自动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要求美方在该条约仍然有效的最后一年里不要再向台湾出售武器。***还代表中国方面爽快地接受了卡特总统请他访问美国的正式邀请。这意味着历时半年之久的中美建交谈判终于取得了“突破”。
这是中美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和卡特总统的决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1978年7月到12月,中美双方进行了近半年的艰苦谈判,最后达成以下协议:一、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二、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美国政府宣布立即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在1979年4月1日以前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完全撤出美国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并通知台湾当局终止《共同防御条约》;三、从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3月1日互派大使,建立大使馆。
中美两国于1978年12月16日(美国时间12月15日),共同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同一天,中美两国还分别就台湾问题发表政府声明。
美国政府发表的声明中,除重复联合公报中已宣布的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同台湾将仅“保持商务、文化和其他非政府的关系”之外,还声明它将在1979年1月1日通知台湾结束外交关系。美国政府还声明:“在四个月内从台湾撤出美方余留的军事人员。”这样,中国将联合公报与美国政府声明合在一起看,美国已完全接受了中国一贯坚持的符合中国主权要求的“断交、废约、撤军”的三项建交条件。
在宣读中美建交公报和中国政府声明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了关于中美建交后,美国向台湾当局出售武器的问题。他说:“美方在谈判中曾提到在正常化后美方将继续有限度地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对此,我们是坚决不能同意的。在谈判中,中国多次地表明了我们的态度。我们认为,在两国关系正常化后美方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这不符合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则,不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对亚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个问题在谈判中没有达成协议,但中国表明了严正态度。
1979年3月1日中美双方互派了大使。两国关系开始了新的篇章。
(三)深远影响
1、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2、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3、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4、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5、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