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顽皮的小星星在湛蓝色的天幕上眨着眼睛,好奇的观看着大地上的景色。弯弯的月牙挂在树稍间,淡淡的月光,静静地泻在豫东大平原上,照在涡河的水面上,微波粼粼,银光闪闪,月光照亮了大片河水,轻抚着罗李村的一切事物。
正是半夜子时,这个小村庄的一户人家,灯光还在闪亮。南海观音带着送子娘娘腾云驾雾,飘然赶来。到了小村庄的顶上止住了脚步,向下抛去。
紧接着湛蓝的天幕上,一道亮光突然划破夜空,一颗调皮可爱的小星星拖着长长尾巴,霎间来到……
随着一声哭喊,一个小生命陨落人间。
他是带着使命而来的,他的到来惊天动地,天庭自有一番争议。
……
在他到来之前,豫东大地的一个村庄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他是有联系的。
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她像一位多情、妩媚的少女展现在豫东大平原上,她还没有名子。
可是,这位少女却被一户凶残的恶霸霸占着。
四周所有的土地都归他所有,百姓们只好卖身为奴,不分白天黑夜地为霸主们种地。
只因碰上百年不遇地大旱,地上裂出的大口子都能伸进去拳头,庄稼颗粒不收,可是霸主们还是逼着百姓交租纳赋,不知逼死了多少人?
有一天,玉皇大帝微服出访下察民情,见这个村庄附近田地荒芜,饿殍遍地,不禁怒发冲冠,当即遣下一名天将,扮成白胡子老头儿,挑着担子卖枣又卖桃。
口里不断喊叫:“枣桃啊!枣桃啊!枣桃啊……”
劝说人们早些逃离此地。次日,正准备呼风唤雨,淹死霸主等这一帮恶人,可转念一想,或许还有善良百姓在此,不能伤害。
于是,叫过来二郎神吩咐一番,自回天庭。
二郎神奉玉帝旨意,装扮成卖油翁到下界察看,见村上除了霸主及一帮恶人外,已不见其他人,正欲收拾行装返回,见一小童前来打油。
二郎神忙问小童:“小童儿,你家居住何处?”
“前面那间茅草屋就是俺家。”小童一边递油瓶一边答。
二郎神一手接过油瓶打油,一边问:“城内除了霸主他们,可还有其他人?”
“这里只剩下我和奶奶了。”小童接过打好的油瓶,掏出铜钱,递给卖油翁。
“好!”二郎神接过铜钱交代小童道:“快回去吧!”
小童掂着油瓶,低着头走了几步,再回头看时,老翁已经无踪无影。小童回到家里,见有病卧床不起的奶奶,容光焕发走下床来。小童又惊又喜,一头扑到奶奶怀里。
就在这个时候,忽听一声巨响,震得茅屋上的灰土,象雨点一样落了下来,脚下边的房基地也上下颤抖。
祖孙二人赶快走出茅屋,只见霸主的大院子里,传出一片哭声、喊叫声、吵嚷声、呼救声……。
再过一会儿,只见前边的地面渐渐下沉,大水滔滔,霸主们和他的宅院,也逐渐陷入地下。
老太婆及小童面对脚下的汪洋大海,仰面慨叹:“上天有眼,上天有眼哪……”
小童和老太婆居住的茅屋,就是柘县北关。即北旧城偏东北角的那个小村庄。
“陷”下去—-因当地人找不到恰当的字眼,就管这个地方叫“柘(zhe)”,后来“柘”下去的这个村庄,成了大湖。
因这里发生了地陷,人们害怕都逃走了,湖周围的土地还要有人耕种。
玉帝又吩咐二郎神,到天山洪洞人口稠密的地方,召集十八到四十五岁之间,有生育能力的男女青年往外迁移,由于他们在当地生活习惯了,都不愿意往外迁移。
二郎神看无人前来报名,想了个办法,凡是不愿迁出的人,都到大槐树下集合,愿意迁出的留在家中等待。
人们怎知是计,统统来到大槐树下躲避。谁知二郎神一口仙气,把他们统统吹到这里来了。
二郎神还向玉帝请旨,凡是大槐树下的人统统打上记号,以防备他们逃跑。
下令把左脚小指甲劈成两个,即是,小指甲旁边,又多出一个小指甲来,一直沿袭至今。年数多了有的已经退化,只剩下很小一点点了。
不信!您可以验证一下,自己是否大槐树下的人,看看您的左脚小指甲是不是两个?是否多了一点点?
告诉您;我已经验证过了,我的左脚小指甲就是两个。
这样,迁来的人在湖的前边又建起了村庄,恢复了她那多情、妩媚少女的容颜。村庄人口越聚越多。在明万历年间设置为县,就以“柘”下去的大湖得名,取名为‘柘县’。
为了防备战争及坏人骚扰,县的周围又筑起了城墙。后来人们喊叫时,连城一起叫,即成了‘柘城县’。
“柘”下去留下的湖为柘湖,留下的沟称柘沟……
古诗为证:
柘沟春水柳如烟
四面堤高积翠莲
每向城头频极目
半高新绿打鱼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的小童成家结婚,媳妇娘家就是柘县西南,一十八里的李原集罗李村。
小童夫妻二人恩爱有加,媳妇得知二郎神是丈夫的救命恩人,即把二郎神奉为上仙,常年香火不断,每日早晚跪拜,时时不忘救命之恩。夫妻二人已和二郎神结下了深厚情义。
二朗神得知,十分感动,总想着如何为他们家做点好事,报答一下,一直没有机会。天上一天,人间一年,一晃几十天过去了。看看他们夫妻二人,已是不惑之年。
二朗神曾几次前往看望他们,都因隔着天地三界,仙凡之别,十分不便,无奈!只好等待时机。
……
话说明朝末年,全国连年天灾,再加上人祸。就在辽东长年用兵这一项。所需的军费皇帝和王公大臣不肯掏腰包,却要百姓来负担。于是便在全国人民的田稅上,加收一部分称为“辽饷”。
这笔“辽饷”,从神宗万朱翊鈞,万历年末年开征,每年从民间额外刮取粮食,折合白银五百二十万两。
崇祯初年又增加到六百六十万两,在加上许许多多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及阉党、贵族、勋戚、大臣们的巧取豪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加上严重饥饿灾荒之年,官府的岢捐杂税,有增无减。常言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饥民看到饿死强与战死。于是,他们只有揭竿而起,别无他路。
天启七年(一六二一年),陕西各地义军蜂起,便如燎原烈火遍及全国。天下大乱,占山为王,再次惊动了玉皇大帝。
又派二郎神下界察看,二郎神经过几日观察,明朝简直是乱成了一锅粥,农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田地荒芜,饿殍遍地。
于是,二郎神赶紧回去,奏明玉帝……
欲知后事
请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