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由市场机制调节的,而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这样。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都是把上述四个方面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中外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处理好增长与稳定的关系,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保持经济稳定。从长远看,在经济稳定中实现经济增长,是最可取的也是最快速的。相反,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不重视经济稳定,不是在稳定中求增长,就很容易出现大起大落,而大起大落必然带来生产力的浪费和损失,从长远看因为走弯路而慢了。在前面四大目标中,前一个是促进经济增长,后面三个是保持经济稳定的内容,因此,可以把国家宏观调控概括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中外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在经济稳定条件下,市场信号比较稳定、准确,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可以较好地发挥,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实现较快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搞好宏观调控,就要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验的重要总结。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的实质是协调,五个统筹的实质是做到五个协调发展。做到五个统筹,就既能有效地保持经济稳定,又能不失时机地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四、科学评价市场经济活动效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评价市场经济活动效果,难点不在企业,因为评价企业经济活动效果的主要指标或中心指标是利润和利润率,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一点早已成为共识。真正困难的是在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角色时,如何评价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政绩。过去,人们一般用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作为评价政府部门绩效的主要标准,年年评比排座次,GDP增长率高的,政绩就优;GDP增长率低的,政绩就差。结果各地互相攀比,各地全力以赴争取GDP的快速增长,而且都想争第一,你快了我要比你更快。因此人们形容这些地方政府是GDP政府。但是,多年的实践,特别是近几年的实践表明,这样做存在不少问题。把GDP增速作为评价政府政绩的唯一或最主要指标,必然忽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造成经济发展腿长社会发展腿短的不协调局面;其次,还会鼓励政府的短期行为,用粗放外延扩张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还会促使有的政府官员造假。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就全国或一个地区来说,首先是逐步改GDP增长单一指标为多方面指标,比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指标:(1)社会;(2)环境;(3)经济;(4)制度,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其次是将GDP指标逐步发展为绿色GDP指标或加上绿色GDP指标。还有就是加强对统计数字的核实,严肃查处作假者,增强统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可见,寻找正确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效果的指标体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5年,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区分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把GDP列为预期性指标,把节能减排、耕地保有量等列为约束性指标,是一次很有价值的探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