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80节: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3)

字体:16+-

这说明私营企业对第三和第二产业发展贡献较大。部分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如浙江省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纳税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的47%、40.6%和79%。

第二,扩大了社会就业,近期更发展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到2008年,全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37亿人。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7年的75.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个体、私营企业每年净增工作岗位420万个,占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58.7%,参见《北京日报》2008年11月4日。成为新

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般估计,未来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上亿个劳动力,主要将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来吸收他们就业。

第三,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发展,其中突出地表现在第三产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上面。民营科技企业大多数由科技人员创办,实行"资金自筹,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受行政管理体制束缚,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原则运行,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以来,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和上缴税金平均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创新的70%、国内发明专利的65%和新产品的80%来自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我国有超过15万家民营科技企业。在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70%以上。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显著的亮点。

[ 书客网 ShuKe.Com ]第四,推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公有制一统天下、整个国民经济缺少活力的局面,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市场主体互相竞争、充满活力的体制环境,并且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竞争力的直接动力,也促进了国有和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企业机制转换。私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见表4-3)。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个体、私营经济活跃的地方,商品、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市场发育较快,促进了市场竞争的开展、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市场体系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推动了国有企业适应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物权法》公布后,平等保护物权已无法律障碍,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落实。比较困难的是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条件,消除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设置门槛限制市场准入等,需要进一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