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50节:第五节 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三次讨论(4)

字体:16+-

在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讨论的基础上,人们纷纷提出自己对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的构想:

1."飞鸟型"的农业经济。

最早是1982年李昌作为对农业现代化的概括而提出来的,后来被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的一些人加以充实和发挥,最后形成的。

他们认为,这种模式把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看做是一个具有时空观念的动态发展过程,看做是由四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形象化地喻为一只飞鸟,故通俗生动地称做"飞鸟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飞鸟"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是:(1)"主体",即以种植业为主体,是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2)"两翼",一个翅膀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另一个翅膀是农工商综合经营,即实现农村工业化,发展商品生产;(3)"立足点",一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包括种树种草、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壤肥力,等等;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交通等;三是发展小城镇;(4)"鸟头",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枢神经,主管方向。

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思想建设,二是文化建设。

其中"眼睛"要明确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洞察农业发展战略;"耳鼻"要嗅觉敏感,信息灵通,反馈迅速,应变敏捷;"嘴巴"进行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输入。

这四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个有机的整体,主体健壮,两翼展开,又有鸟头导航,我国农村经济才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真正起飞。

李昌:《关于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农业现代化研究》1983年第2期;石山、杨挺秀:《论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探索》1984年第2期。

[ 书客网 ShuKe.Com ]2."十字形大农业"。

这是于光远1982年4月正式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最狭义的农业是一年生植物栽培业。

较为广义的农业,是通过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取得产品,这种农业就不仅包括一年生植物栽培业,还包括多年生植物栽培业(即人工林业),而且也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农业称之为"一字形大农业"。

"十字形大农业"则是在"一字形大农业"这种横向联系的基础上,再加上纵向的一笔,这就是在"一字形大农业"之上,加上农业服务业,在"一字形大农业"之下,加上农产品加工业。

这样就把为农业服务的土壤分析和适合土壤成分的复合肥料的制造、优良品种的培植和推广、人工饲料、牧场围栏的制造等,以及农产品的收获、林木的采伐、水产品的捕捞、肉乳蛋等畜产品的加工、各种植物的籽实、茎秆、花叶等各部分的加工等,都列入农业的概念之中。

他还指出,"十字形大农业"是最广泛的最完整的农业的概念,也是最适合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农业的概念,它可以通过最大限度地发展农业来发展我国整个农村经济。

于光远:《"十字形大农业"小议》,《经济学周报》1982年第17期;《对于我国农业的一些新认识》,《农业经济问题》198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