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51节:第五节 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三次讨论(5)

字体:16+-

3."开放型的系统农业"。

这是朱道华针对"十字形大农业"的概念提出来的。

他认为,于光远在"大农业"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字形农业"的战略观点,这对于人们理解现代农业的模式是有好处的。

但现代农业结构的模式,不是一个大十字形,而是由许多十字形纵横交错地构成了网状,而且这个"网"与工业和其他部门的"网"相联结。

所以实际是开放型的系统农业(或简称农业系统)。

他认为,由于现代农业越来越多地依靠工业,由于各种农产品越来越多地要经过加工之后才能进入市场,也由于农业必然日益商品化,所以农工商一体化是农业生产日益社会化的必然产物,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

我国农业也必须结合本国特点走这条道路,不仅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还必须农工商综合经营,实现农工商一体化。

朱道华:《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探讨》,《经济研究》1983年第4期。

4."立体型农业"。

持这种构想的人认为,我国既要大力发展地面上的农林牧副渔各业,又要发展地面下的微生物和蚯蚓等养虫业;既要在有限的水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又要在无限的空间发展养鸟、饲养动物等业,使整个农业形成一个以种植业为生存的基础、以林业为生存的条件、以牧业为发展的动力,其他各业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网络结构,即"立体型农业"。

梅兴保:《论生态平衡与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3年第4期。

有人说,只有这种立体生产结构,才能缓解生产条件的恶化,才能充分利用人力和自然资源,也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多种农副产品的持续供给。

认为除了生产结构的立体化,还必须实现农村经济关系立体化和农村管理体制立体化,这样才能使整个农村得到立体化开发。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以农村为突破口,实行分区立体开发的改革战略》,《农村问题论坛》1983年第9期。

5."科学型农业"。

有人提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仅在生产关系上要区别于西方,而且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也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型农业的老路,而必须建立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型农业。

持这种构想的人认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就是这种科学型农业的本质特征。

并认为,这是一种比西方工业型农业更高级、更合理的新型现代化农业。

建设这样一种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所应选择的新战略、新路子。

赖译源:《论科学型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争鸣》1983年增刊。

从中国国情出发和走在时代前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成为以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为主线的科技密集型的农业,以科技为支撑、高度集约化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的多元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工农、城乡协调互动的现代化。

要发挥后发优势,依靠高科技进行农业产业革命。

如果说当年的工业产业革命发生在西方,那么21世纪的农业产业革命有可能发生在东方社会主义中国。

(1)发展以生物科学为主导的综合技术密集型农业。

(2)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下力气消除农村农业污染。

(3)推广多途径探研低成本节约型农业。

(4)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中低产田和劣质土地。

(5)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拉长农产品加工链,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基地化、标准化。

杨承训:《农业改革发展30年凝练三大理念》,载《纵论改革开放3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