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60年

第156节:第六节 21世纪初期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思考与探索(2)

字体:16+-

根据上述"三农"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有学者认为,"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因为,就"农民苦"而言,现在农业劳动大部分已经机械化,劳动强度大大减低,农民感觉苦,不是苦在生产的强度、难度上,而是苦在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付不起各种摊派上。

同样,就"农业危险"而言,农产品需求的弹性低,收入增加而需求不会增加多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年均增长6.2%,这个速度并不慢。

所以要说"农业危险",只能是农民收入增长慢,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将来农民不安于农,农业才会危险。

基于这样一种分析,这些学者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予"就是要增加全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少取"就是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让农民休养生息;"放活"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放活农村经营,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有学者认为,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是新阶段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保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必然决策。

林毅夫:《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5日;叶兴庆:《对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几点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期;乐章:《他们在担心什么:风险与保障视角中的农业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2期;李娜:《农民收入:增长与政策(1978-2004)》,《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5期。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三农"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结。

我国现阶段产生"三农"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特殊的制度安排所造成的。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高增长率使生产要素迅速向工业聚集,加剧了农业的弱质化程度,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从而必然加剧了"三农"问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就在于日趋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且在制度背景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差距必将呈现"马太效应",进一步降低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从这一点来说,不能就"三农"问题谈"三农"问题,也就是说,要跳出"三农"的圈子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即只有实现从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这些学者认为,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三农"问题,才能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有足够的高度,即这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产业的问题,而是全局性的问题,从而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也不能局限性于农业部门本身,如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这当然是重要的,但远远不是全部),而应动员全社会力量,从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即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城市化出发,做出全局性战略安排,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形成现代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化。

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使工业和农业互补,城镇和农村互惠,市民和农民互助,两者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据此,有学者认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其中必然有体制改革和利益格局调整的"阵痛",也会有新制度的构建过程中的摸索和失误,因此,只能以"全局统筹"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以求解决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有学者更进一步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只有这样,我国的"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张卓元:《解决"三农"问题要走出二元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经济参考报》2002年1月30日;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宫希魁:《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十大反思》,《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6月17日;黄顺江:《破译"三农"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9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