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列宁《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85页。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对生产商品的劳动预先经过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社会计算,并不完全是在生产者的背后进行的。但是,既然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产品还是商品,这种社会计算或检查就是必要的。它除了首先要确定产品的平均劳动消耗量以外,一方面是指某一个产品是否具有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同的品质、相同的社会使用价值,进行有用效果的比较;另一方面是指某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和供应量,是否同社会的需要量相适应,进行有用效果和社会需要的比较。这样,产品是否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如何,对于个别劳动消耗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消耗,即对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实现有重要作用。
过去,由于没有真正承认社会主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不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搞统购包销,结果一再出现企业不顾社会需要,为仓库而生产,造成积压浪费,损失惊人。这种情况,越是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时,就越厉害。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原来那种产品统购包销、财政上统收统支的吃"大锅饭"的经济体制并不可取,弊端丛生。这也是造成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货不对路、大量积压从而浪费社会劳动的原因。这种情况,更加启发人们重视社会主义社会要按需生产,实现产需衔接。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加强社会中心或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并运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经济活动符合社会需要外,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同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使企业有一种努力按需生产的动力和压力,关心自己的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压力,就是指企业如果生产的产品不适销对路,卖不出去,它的劳动支出就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其经济损失要由企业的出资人和职工承担。这样,实现问题也就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中客观上存在的问题了。同时,这也使流通部门更加成为国家经济最敏感的部门,许多经济问题(首先是生产问题)都会在流通过程中暴露出来。因为盲目生产和建设,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都会在流通过程中表现为东西卖不出去或者商品脱销,或者资金周转困难、堵塞,等等,即整个产供销系统出现混乱现象。这里所说的流通过程出现问题,实际上就是产品的实现有问题,就是市场销售有问题。显然,上述理论上的进展和突破,对于大家承认和重视社会主义实现问题,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和流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推进作用。
社会主义流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过程,在社会主义再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绝不是无足轻重的。也就是说,市场信号是最重要的信号,是社会供求现状的真实反映。市场是联结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枢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关键环节;市场观念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观念的核心。探索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规律性,按社会主义市场规律办事,不仅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各个部门、地区和企业讲求经济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都会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市场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