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确立后市场理论的进展与突破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把市场问题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党的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明确了在经济运行机制的新构想中将市场处于中心地位,从此,我国市场理论研究出现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与突破。这方面的进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发展而出现的,但比商品经济理论更为深刻。概括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研究和讨论,结合市场取向改革实际来看,这些进展和突破,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市场问题不能回避
传统的经济理论视市场为社会主义的异物,否认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实现问题(即市场问题),否认劳动两重性,否认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必要性,从而为"大锅饭"体制奠定理论基础。
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仍然存在实现问题,即市场问题。社会主义之所以存在实现问题,是因为商品关系和市场关系仍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劳动虽有一定直接的社会方向性,但仍要经过交换和市场,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劳动。市场检验是证明劳动有效性的最好形式。市场压力是打破"大锅饭"体制,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的强大力量,使企业真正实现按需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企业只有见市场之世面,经竞争之风雨,才有活力和希望。
二、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是覆盖全社会的
改革以来,我国理论界逐步突破了把市场机制理解得很狭窄的观点,即突破了只限于商品市场、消费品(还不包括住宅)市场的作用,认为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首先要扩大到建立生产资料市场(第一步),其次要扩大到建立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市场(第二步),最后扩大到外汇市场(第三步)。市场机制作用范围的扩大,是同商品范围的扩大、商品化范围的扩大同时进行的,也是同消费品、生产资料以及生产要素价格的放开同一程度发展的。价格不放开,谈不上市场机制的作用。目前以下几种认识已趋于一致:(1)商品经济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市场问题;(2)商品-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3)市场的作用范围是覆盖全社会的;(4)市场关系的扩大是有序的。参见吴世经、段云程《论我国市场发育》,载《中国市场发育探索》,中国物资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