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案调查科

第48章 代表作

字体:16+-

才开口道:“老板,您这个碗,是康熙时期的民窑瓷器,叫做青花龙纹碗。”我闻言,微微皱眉,却没有多说什么。

“多少钱?”范凯旋:“按照我们这儿的规矩,康乾雍时期的民窑瓷器,底价是五元贝,您这个做工一般,画工还凑合,我顶多给您六元贝!”

“六元贝,好好好,给钱!”客人满意的离开。

等客人走远了,我才开口:“凯旋,你这件瓷器鉴定的不对。”范凯旋当时冷汗就下来了。

以前,他鉴定出错的时候,我会及时提醒。

这一次,却是在付了钱之后,才提醒的。

那肯定是价格卖高了。

如果是晚清的瓷器,底价才两元贝钱。

“掌柜的,是您说的,青花龙纹碗,是康熙时期的代表作。”

我笑了:“你再看看花色,和瓷胎,还有这只碗的体型。”看了看花色和瓷胎,范凯旋不禁冒汗。

“康熙时期的瓷器,讲究庄重,所以,碗的体型底上比例小,底口比较大。”

“另外,就是花色,康熙时期用的青花染料,接近永乐年间的花色,颜色浓重。另外,康熙时期的瓷器瓷胎紧密,釉面光滑。”

“哦!明白了!”范凯旋恍然大悟:原来是道光仿康熙的瓷器,这样的话,就能说得通了。

随后,范凯旋满脸通红的说道:“叶书哥,我错了,那些钱,就从我的工资里扣。”

我摆摆手:“不用了,记住这次错误就行,同样的错误不允许出现第二次,不然,真扣你工资。”

范凯旋连连点头:“叶书哥,刚才你明明知道我错了,为什么不提醒我?”

“要是我提醒你,你能记住这个教训?”

“可是,这差了还几元贝钱呢。”我:“我要是在乎这点钱,就提醒你了。”

“这,为什么要这样?”

“这里的生意,迟早要交给你一个人,不让你长长记性能行?”

“我一个人!”范凯旋顿时觉得压力山大。

不过,心中也更加坚定了好好学习鉴定的决心。

我就是要给他压力,没有压力怎么成长。

今天天气比较阴冷。

摆摊的人不多,生意清冷。

一直到凌晨三点半,我的摊位,都没有迎来第二个客人。

四点。

快要收摊的时候,一个身材佝偻的老太太,提着一个布兜子,走了过来。

老太太满面愁苦:“年轻人,听说你们这儿收古董,这个要吗?”

“要的!”他们的服务宗旨,只要是老物件,一概拿下。

“那就好,我这个可是明朝的物件!”当!

老太太把布兜子放在地上,传来一声清脆的罄响。

我心中不禁一激灵。

听身声音就知道是一件铜器,声音非常的美妙。

“这不是我孙子要结婚了,把这个祖传的东西卖了,给他置办结婚用品,不然老太太我也不舍得卖。”

说着话,老太太从布兜子里拿出一个珠光宝气的铜炉。

我借着灯光一看,铜炉亮丽如新,质地非常的细腻。

整个铜炉的体积非常小,只有一个碗这么大,看起来很精致。

圆形,撇口,三足两耳,铜炉的耳朵,是典型的冲天耳。

通体呈现一种暗红色,红中带黄,而且有金色的斑点闪烁。

“呦~~~”范凯旋眼睛一亮:“老太太,您这东西盘的够亮的。”

老太太摆摆手:“我老太太哪有时间盘它,这东西就是一直就是这么亮。”范凯旋不知所措,这是铜炉,哪个铜炉不生锈。

铜炉不盘,怎么可能这么亮?

“叶书哥,您看看!”范凯旋看向叶书铜炉,他本本不懂。

我仔仔细细的打量了一下,然后用手指敲了一下。

当~~~

声音发罄,没有了布兜子,它的声音更加美妙。

这种声音无法用言语形容。

最后翻开底部,落款只有一个字“宣”。

我笑了:“这叫宣德炉,是大明宣德皇帝制造的,老太太说的不错。”

老太太笑道:“什么皇帝我们不管,年轻人,你就告诉叶书这炉子值多少钱?”我:“您打算要多少钱?”

“年轻人,你还别蒙叶书这东西的价值,我门清,这不,我孙子要结婚了,我打算把这卖了,怎么着,也得把四大件给我凑齐了。”范凯旋无语。

一个破炉子,就想换四大件?

这老太太真是狮子大开口。

四大件。

自行车。

收音机。

手表。

缝纫机。

这在时下是最顶级的彩礼。

这要凑齐了,怎么着也得六七百元贝。

我笑了:“老太太,你还真是行家,这样吧,四大件我给你凑齐,顺便,再给您一笔养老的钱,算是孝敬您的。”老太太眼睛亮了:“多少?”

“给您一千二!”

“嚯~~~好好好!”老太太快乐出花了。

我付了钱,她高高兴兴的走了。

“叶书哥,这是不是给的太多了。”范凯旋低声道。

“就是,一个铜炉一千多,您真是有钱。”

“这是宣德炉,值这个价钱。”黄胖子:“什么是宣德炉?为什么这么值钱?”

“宣德炉,就是大明宣德皇帝,亲自督造的一批炉子,是铜器的一个里程碑,在宣德炉之前,我国的铜器全部都是青铜,这是它值钱的一个原因。”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的时候,暹罗国王进贡给明宣宗一批风磨铜。”

“暹罗国,就是现在的泰=国,风磨铜,就是黄铜。”

“明宣宗喜欢香炉,就动了用这些风磨铜锻造香炉的想法。”

“于是,明宣宗亲自到作坊里询问,精炼铜的方法。”

“作坊的官员告诉他,想要得到最好的精铜,必须精炼六次。每提炼一次,就能去掉一部分杂质。六遍之后,铜的重量会减少一半。”

“明宣宗为了追求最好的精铜,命作坊的人,精炼十二遍。”

“精炼十二遍之后,得到的精铜,是有原来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一斤铜只剩二两半。”

“明宣宗是皇帝,当然不在乎成本,只为追求最好的精铜。”

“所以,宣德炉的材料,用的是精炼了十二遍的黄铜,而且在熔炼的过程中,加入了金银锡等各种珍贵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