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假死,我选择登基

第90章 以防不测

字体:16+-

王守仁想了想:“请陛下允许臣全权处置此事,不受地方官员掣肘。另外,需要一支精锐护卫,以防不测。”

“准了!张侍郎,”

朱瞻基吩咐,“你亲自去兵部,挑选一千精锐,护送王爱卿南下。”

临行前,朱瞻基把王守仁单独叫到御书房。

“王卿家,”

朱瞻基语重心长地说,“这次派你去,是对你的考验,也是对你的信任。”

“臣定当竭尽全力!”

王守仁郑重点头:“请陛下放心。”

看着王守仁离去的背影,朱瞻基若有所思:“希望这次没看错人。”

王守仁一行人星夜兼程,向云南进发。

路上,他一边赶路,一边派人打探消息。

“大人,”

一个探子回报,“打听清楚了,这次闹事的主要是三个土司。”

“哪三个?”

“乌撒、析迩、干崖。其中以乌撒土司势力最大,手下有兵五万。”

王守仁点点头:“他们提出什么要求了吗?”

“说是要朝廷撤换当地官员,并减免赋税。”

“原来如此。”

王守仁思索道,“这倒是个突破口。”

很快,他们就到了云南境内。

王守仁没有直接去见土司,而是先暗中观察。

“大人,”

一天,探子急匆匆来报,“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

“什么情况?”

“那些土司虽然表面上团结,私下却各怀鬼胎。尤其是干崖土司,似乎对乌撒土司很不满。”

王守仁眼睛一亮:“这就对了!来人,给我准备一封信,送到干崖土司那里。”

“信上写什么?”

“就说朝廷已经知道他们被乌撒土司胁迫,愿意网开一面……”

就这样,王守仁开始了他的分化计划。

他先是暗中接触动摇的土司,许以优惠条件。

同时又派人散布消息,说缅甸其实是想借机侵占云南。

果然,土司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报!”

一天,探子来报,“干崖土司想要单独见大人!”

王守仁露出满意的笑容:“终于按捺不住了吗?”

会面时,干崖土司一脸惶恐:“大人,实不相瞒,我们也是被逼无奈啊!”

“哦?此话怎讲?”

“都是乌撒土司!”

干崖土司咬牙切齿,“他勾结缅甸,还威胁我们必须跟着造反,否则就要灭了我们!”

王守仁故作惊讶:“真有此事?”

“千真万确!大人,只要朝廷答应既往不咎,我愿意立即归顺!”

“这个……”

王守仁装作为难,“你们毕竟造了反,这事不好办啊。”

“大人!”

干崖土司急了,“我愿意立功赎罪!乌撒土司的所有部署,我都一清二楚!”

“这倒是个办法,”

王守仁点头,“不过,光是你一个人的力量,恐怕……”

干崖土司会意:“大人放心,析迩土司那边,我可以去说服!”

“好!”

王守仁拍板,“只要你们真心悔过,朝廷一定会网开一面。”

就这样,王守仁成功分化了土司联盟。

当消息传到京城时,朱瞻基龙颜大悦:“好!不愧是朕看中的人才!”

但事情还没完。

就在王守仁准备对付乌撒土司时,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缅甸派来了一万援军!

“启禀大人!”

探子火急火燎地报告,“缅甸人已经到了边境,随时可能越境!”

王守仁却显得很平静:“不急,就等着他们呢。”

原来,他早就在边境埋伏了伏兵。

当缅甸军队刚一越境,伏兵就突然杀出!

“杀啊!”

一场激战后,缅甸援军大败,损失惨重。

“这下乌撒土司该知道,缅甸靠不住了吧?”

王守仁冷笑。

果然,失去援军的乌撒土司军心动摇。

这时,王守仁派人送去一封信:

“天子仁慈,原谅你被奸人蛊惑。只要现在归顺,还可以保住土司之位。若执迷不悟,那就别怪朝廷无情了!”

乌撒土司看完信,终于怕了。

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全族来投降。

“臣有罪,请陛下降罪!”

王守仁立即上奏朝廷,请求从轻发落。

朱瞻基看完奏折,大笑道:“好!这小子不但能打,还懂得用恩威并施!”

当即下旨:既往不咎,但要削减土司的兵权,加强朝廷管控。

就这样,云南叛乱平定了。

王守仁带着投降的土司回京复命。

“做得好!”

朱瞻基龙心大悦,“平叛不费一兵一卒,还收服了人心,朕没看错你!”

王守仁恭敬地说:“这都是陛下圣明。”

“行了,别拍马屁了,”

朱瞻基笑骂,“说说看,你觉得边疆治理,最重要的是什么?”

“回陛下,臣以为最重要的是信任。只要我们真心对待他们,他们自然会以真心回报。”

“好!说得好!”

朱瞻基更加高兴,“朕正有一个想法,要在京师设立专门书院,培养各地人才。你觉得如何?”

王守仁眼睛一亮:“陛下圣明!这确实是长治久安之策!”

“那好,”

朱瞻基说,“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

“陛下,”

王守仁拱手道,“书院之事非同小可,还请允许臣先仔细筹划。”

朱瞻基点头:“准!你先拿出个章程来。”

回到家中,王守仁立即着手规划。

几天后,他带着一份详细方案来见朱瞻基。

“陛下请看,”

王守仁展开图纸,“臣以为,书院应该分为四个堂:经义堂、政事堂、武艺堂、技艺堂。”

朱瞻基饶有兴趣:“说说看,为什么这么安排?”

“经义堂自不必说,读书明理是根本。政事堂教授实际政务,让学生学以致用。武艺堂培养军事人才,技艺堂则专门收那些有特殊技能的人。”

“好!考虑得很周到。”

朱瞻基满意地点头,“那师资从哪里找?”

“这个……”

王守仁略一思索,“臣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朝中选拔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习,二是从民间延请有专长的能人。”

“有道理。不过……”

朱瞻基话锋一转,“西域、瓦剌那边也要安排进来。”

“陛下英明!”

王守仁恍然大悟,“如此一来,不但能培养人才,还能促进各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