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假死,我选择登基

第97章 未雨绸缪

字体:16+-

“陛下的意思是……”

“让他们知道我们有新发现,但具体是什么,先卖个关子。”

朱瞻基眼中闪过精光,“朕倒要看看,这些国家会有什么反应!”

果然,这个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轰动。

各国使者纷纷来访,打探详情。

朱瞻基却不急着透露,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条件。

“想知道这个秘密可以,”

他对倭国使者说,“不过得先签订贸易协定。”

又对安南使者说:“了解详情没问题,不过得先承认我们的宗主国地位。”

就这样,他利用各国的好奇心,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高!”

王守仁赞叹,“陛下这招以利诱之,实在是高明!”

朱瞻基笑而不语。

如何把这项新技术转化为国力?如何培养更多的人才?

但他有信心,因为他手下有一批肯干事、能干事的人才。

“来人!”

他忽然对左右说,“去把孙志远叫来。朕有一个新想法……”

“什么想法?”

王守仁好奇地问。

“等他来了你就知道了。要干一件大事……”

不多时,孙志远快步走进殿来。

“陛下。”

他行礼道。

“孙爱卿,”

朱瞻基正色道,“朕刚才在想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这新材料的应用,不能只局限在军事上。”

朱瞻基踱着步子说,“要想办法用在民生上。”

孙志远眼睛一亮:“陛下英明!臣也正有此意。”

“说说看,你有什么想法?”

“回陛下,”

孙志远道,“这材料最大的特点是坚韧耐用。如果用来制造农具……”

“对!就是这个理!”

朱瞻基一拍大腿,“农具要是更耐用了,百姓们就能省下不少钱!”

转头对王守仁说:“你去把农业堂的那几个学生叫来。”

不多时,几个专门研究农具的学生就来到殿中。

“陛下。”

他们恭敬行礼。

“免礼。”

朱瞻基和颜悦色地说,“朕听说你们在研究新式农具?”

“是的。”

为首的学生答道,“我们正在改良犁头的设计。”

“好!现在有个新材料,你们可以用来试试。”

朱瞻基简单介绍了新材料的特性,这些学生顿时兴奋起来。

“太好了!”

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用这个做犁头,肯定比铁的好使……”

朱瞻基见他们这么积极,心中暗喜。

不过他还是提醒道:“记住,要先小规模试验。等效果确定了再推广。”

没过多久,第一批新式农具就试制出来了。

“陛下请看,”

孙志远展示着新犁头,“用新材料制作的犁头,不但更锋利,而且不容易磨损。”

朱瞻基仔细查看,果然发现这犁头比普通的要精致得多。

“好!”

他满意地点头,“现在关键是要试试实际效果。”

立即下令在京郊选择几个村子进行试用。

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

“陛下!”

负责跟进的官员兴奋地报告,“百姓们都说新农具好用!一个种了几十年地的老农说,这是他用过最好的犁!”

“真的?”

“千真万确!而且……”

那官员压低声音,“连附近村子的人都来打听,想买新农具。”

朱瞻基听得直点头:“这就对了!农具要是好用,不愁没人买!”

转头对孙志远说:“扩大生产规模!朕要让天下百姓都用上新农具!”

“这……”

孙志远有些为难,“现在产能还跟不上。”

“那就扩建作坊!”

朱瞻基说,“需要多少银子,报个数!”

很快,新的农具作坊就建起来了。

朱瞻基特意把它设在原来研究基地旁边,既便于技术指导,又便于管理。

“陛下,”

孙志远愁眉苦脸地说,“现在各地都在打听新农具的事。有的甚至派人来查探……”

朱瞻基早有预料:“让他们打听去!这事根本瞒不住。”

“那……”

“不过,”

朱瞻基话锋一转,“核心技术必须保密!让他们只知道有这东西,但不知道怎么做。”

孙志远恍然大悟:“陛下英明!”

正说着,突然有人来报:“陛下,江南那边出事了!”

“有些不法商人,冒充官府在卖假农具!价格比我们的便宜,害得不少百姓上当……”

“岂有此理!”

朱瞻基大怒,“这些王八蛋,竟敢坑害百姓!”

立即下令:“派人彻查!造假的,一个都不许放过!”

“王爱卿,”

他对王守仁说,“你去拟个章程,规定新农具的销售制度。”

“比如?”

“首先,必须通过官府指定的铺子销售。其次,每件农具都要有官印,方便追查。还有……”

朱瞻基仔细想了想,“价格也要统一,不能让有钱人哄抬物价。”

王守仁记下这些要求,很快就拟出了一套完整的章程。

这一套制度实施后,市场秩序果然好多了。

但朱瞻基知道,光靠制度还不够。

“孙爱卿,”

他对孙志远说,“咱们得想个法子,让百姓一眼就能认出真假。”

孙志远想了想:“要不,在农具上刻个特殊的花纹?”

“光刻花纹不够,”

朱瞻基说,“得让这花纹难以仿造。”

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新材料特有的磁性做标记。

每件正品农具上都带有一小块磁铁,用特制的罗盘就能验出真伪。

这个办法果然很有效。

假货很快就被挤出了市场。

“王爱卿,”

他对王守仁说,“是时候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了。”

“农具只是第一步,这种新材料,还有更大的用处。”

“比如织机、水车、船舶……”

朱瞻基一样样数着,“只要是需要机械零件的地方,都能用上。”

王守仁听得连连点头:“如此一来,我大明的工业就能大大发展!”

“没错!”

朱瞻基说,“不过,要做这些事,需要更多的人才。”

立即下令:在书院增设机械制造课程,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同时,他还派人走访民间能工巧匠,把他们请来参与研发。

“陛下,”

有大臣提醒,“这样会不会太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