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介绍的都是常见的也是市场需求最大的三种菌类,属于低端市场吧,技术也是相当的成熟,只要拿过来直接照搬着用就行了,下面介绍的确实一些珍稀的菌类,农学院也正是在摸索的阶段中,世面上也很少见。
这样就造成了这些菇类的有价无市,陈家庄只要抓住了这个机会,率先进入到最后占领这个市场,有着不一般的意义,物以稀为贵吗。天朝人吃饭大多还是吃个面子,什么营养啊,保健了,这些都不是重点,只要价钱贵,这就是有面子的事情。
说道这几种菌类,老师也开始认真了起来。虽然这些菌类再过几年以后,就会泛滥,但是先机和先头几年的成功,还是让陈家庄在这个领域站住了脚跟,而且什么最赚钱,那不用说,垄断最赚钱啊。
鸡腿菇是鸡腿蘑的俗称,因其形如鸡腿,肉质肉味似鸡丝而得名,是近年来人工开发的具有商业潜力的珍稀菌品,被誉为“菌中新秀”。
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已开始人工栽培,天朝于80年代人工栽培成功。
栽培菌棒的制作与栽培种相同。将培养好的菌袋脱袋后横排或竖排放入畦中,菌棒间间隔2~3厘米,填以肥土,每平方米排放30个菌棒,排放完后,再覆土3厘米左右。如果土壤太干,可稍喷水,然后盖上事先用5%来苏尔液浸泡过的聚乙烯塑料薄膜。
科研人员曾对菌棒横排或竖排做过对比试验,表明竖排出菇较快,生物学效率较高。覆土宜分两步进行,先在菌棒间填满土,浇透水后再在菌棒表面覆土约3厘米厚的细土,用喷雾浇水,以避免土层板结,而利于出菇。覆土以厚度0.5~1厘米的为主,不要大于2厘米。保持栽培房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温度调节至16~22℃。室外或大棚应有遮阳措施,避免强光照射。一周后,菌丝恢复生长并连结成块,每天掀开塑料薄膜喷水,同时增加通风,以刺激菌丝体纽结,形成菇蕾。菇蕾破土后,在管理上以通风、增湿为主。经10余天精心管理,子实体迅速长大,约七成熟,即应及时采收。
洞内种植鸡腿菇,最关键的是要选择适合洞内种植的品种,一般品种不行。再就是温度、湿度、通风时间、覆土的厚度、土壤的含水量,光照的强度等几个环节要协调配合。夏天要采取小覆土,冬天要采取大覆土,要想出优质菇可小覆土,要想出菇时间集中可大覆土,小覆土个头大,产品价格卖的高,大覆土出菇集中但个头较小产量较高。
鸡腿菇子实体成熟的速度较快,应在菇蕾期即菇体伸长至20厘米—30厘米、菌盖紧包菌柄呈尚未撑开的雨伞状时迅速采收。如果不及时采收,菌盖就会脱离菌柄开伞自溶或变黑,失去商品价值。采收时用手轻握菇体旋转后拔起,用利刀削除菇脚泥土,上市鲜销或加工成盐渍品贮藏保鲜。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白灵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和侧耳,颇受消费者的青睐。
白灵菇菌袋在发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可直接出菇,必须要经过一个菌丝后熟期才可能出菇,该后熟期往往成为不少菇农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根据菌丝特性不同,该阶段一般约需30~60天不等,个别菌株甚至长达80天左右,生产安排上极不方便,而且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
采用短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通过人工调控措施,可大大缩短其后熟期,其基本做法是:先将温度调至30℃左右,使其菌丝充分发育,然后降低温度,如将菌袋移入低温冷库就是很现实的做法,在0℃~10℃环境中维持15天左右,令菌丝体在相对不适条件下形成自我保护,从而加速其“生育”过程。
当菌袋色泽放入冷库前更加洁白,敲击时发出空心木的声响,手感硬度较高且弹性较强时,即可将其移出冷库,置入塑料大棚中,尽量提高棚温,加大湿度,给予适量的强光刺激和较大的通风。约一周左右,接种块处即出现微黄色菌液,此后应尽量降低温度,待其现蕾。一般该时段约在11月中旬前后,棚温保持15℃以下并不费多大力气,只要覆盖好草苫,加强早晚及夜间的通风,同时加强地面浇水和空间喷水即可。仅需1~2天短时10℃以下,菇蕾很快形成。一般每个出菇面仅有1~3个菇蕾,在其完成分化前给予疏蕾处理,只保留1个,常规条件下,即可长出个大、均匀、端正、色白的优质菇品。.
白灵菇菌盖直径达4厘米即进入成菇阶段,成菇阶段可根据客户对白灵菇产品形状要求采取不同管理措施。
律状白灵菇管理措施温度控制在8℃~12℃之间;光照强度在50~200勒克斯;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清新;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空气相对湿度越低,产量越低,但提高白灵菇的耐贮运性,延长货架寿命和贮存期(保鲜期);空气相对湿度越高,产量越高,但缩短贮存期和货架寿命,耐运性也差。这样生产出的白灵菇,菌盖肥厚、菌盖直径小、菌柄粗壮。
伞形白灵菇管理措施温度控制在12℃~20℃之间;加强光照,把光照强度控制在200~1500勒克斯;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这样生长出的白灵菇盖薄、片大、质量好。
当白灵菇菌盖充分展开,孢子未大量释放时采收。采收方法是成丛采收,一般一手握住菌盖,另一手按住菌袋,轻轻采下。要轻采、轻拿、轻装,减少机械碰撞与损伤,然后用刀片削平菇柄,用毛刷刷净菇体杂物,并剔除畸形、破损和带病虫的白灵菇。要求菌盖完整,菌盖直径(手掌形)7一13厘米,菇色洁白,菌肉坚实,柄长不超过3厘米。
与其它菇类相比,白灵菇属耐储藏品种。新鲜的白灵菇具有极强的呼吸作用,一旦离开培养基,采后2-3天内菇体水分大量散失,首先菌褶变褐,继而整个菇面发黄变褐,风味也随之劣变,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延长鲜菇运输与上市时间,解决其采后的保鲜问题,是白灵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影响白灵菇采后储藏保鲜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氧气及二氧化碳的含量。利用低温、高湿、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环境可抑制酶与微生物的活性,延缓呼吸作用与生化反应,从而可以有效地延长菇体的保鲜期。白灵菇储藏较适宜温度为-5℃至0.5℃。高于此温度范围会加速菇体内各种生理作用的进行,加快变色与衰老,也有利于各种病原菌活动,导致腐烂加重、加快。过低的温度又会使白灵菇产生冷害或冻害。相对湿度以95-100%为宜,相对湿度低于90%即会出现失水褐变。低氧与高二氧化碳对白灵菇储藏保鲜也十分有利。
白灵菇也可以适当进行加工,适时采收、分级修整、表面风干、装入内衬保鲜袋的箱或筐中、置入-1℃至0℃冷库充分预冷、扎口、上架或码垛。
深入一点加工就是进行晒制了,自然干制法可分为晒干和阴干。利用太阳能晒干,可节约能源,保护维生素D不被破坏。晴天3~5天便可晒干。晒干时间越短,子实体干制质量越好。烘箱子晒干制法虽然方便,但受自然环境限制,因此可用自制烘箱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