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农青

第二百九十五章 窑洞种蘑菇(6)

字体:16+-

姬菇,是独特的平菇种类,侧耳属,学名姬菇,与玉蕈不是一种。

其栽培方法和程序与平菇完全相同,成功栽培的关键在于创造子实体多发生、多分化的环境条件,具体措施如下:

①原基分化阶段要尽量制造温差,促使原基大量出现和分化,以实现群体增产。最好温差达到10℃左右。

②原基开始分化,出现钉头状或珊瑚状时,每天要喷雾状水,并适量通风,促幼菇健壮,当幼菇长至2厘米左右长停止温差刺激,空气温度不要超过18℃,以8~15℃最好。在这一温度条件下,2~3天即可采摘。

③要及时采摘,否则菌盖将迅速伸展。

姬菇是一种我国少量栽培的食用菌。在市场上售价4-6元一斤,味道鲜美,炒菜做汤都可,而且可治有抑制肿痛的作用,有试验表明对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为60-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60-70%。

姬菇是独特品种,温度湿度光照都不同于平菇栽培,而且营养成分差异很大,由于姬菇脱销,一些地区用平菇仿冒姬菇出售,而且宣称姬菇是玉蕈,导致人们产生姬菇是平菇的错觉,这是典型的概念欺骗,影响了人们认识。

双孢菇,在很多地方被称为口蘑、圆蘑菇、洋蘑菇、双孢蘑菇、白蘑菇。目前天朝栽培的双孢菇都是白色变种,主要适用于卖鲜品,或加工成罐头。

双孢菇只能是菌床种植,这是陈实很不爽的地方,不过倒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只能把这些双孢菇的种植窑洞开在离培养料制作近的地方了。

窑洞的温度过高或过低,含水量过大、渗水、菌丝自溶、盲目用药、菌丝生理不成熟等,均可导致不出菇。温度降至8℃以下时一般不再出菇,采取生火炉等方式加温也无法满足正常出菇时,应进入冬季管理阶段。

种植双孢菇用的牛粪以干牛粪为好,看来陈家庄以后也要加大养牛的力度了。

防治双孢菇低温期不出菇难出菇措施,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宜选用As2799双孢菇品种,引进其他品种前应先小范围试验。另外,引进菌种本身种性退化,制种技术欠缺、操作不规范,菌种多次传代保存,以四级甚至五级菌种作为三级种播种等,均会影响出菇。退化菌种表现为接种后萌发慢、菌丝弱、发菌慢、抗逆性差。迟迟不出菇或出菇少,严重者病害肆虐,导致生产失败。防治菌种退化最好掌握制种技术,直接制种用于生产,无制种条件的需购买正规三级种栽培。

双孢菇是一种粪草腐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配料时,在作物秸秆(麦秸草、稻草)中加入适量的农家粪(如牛、羊、马、猪、鸡和人粪尿等),还须加入适量的氮、磷、钾、钙、硫等无机养分。合理的配方是获得高产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

双孢菇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4℃-32℃,最适温度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5℃-25℃,最适温度14℃-18℃。

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左右为宜,覆土的含水量16%-20%。菌丝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温度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85%-95%,过干或过湿对菌丝体生长都不利。

双孢菇宜偏碱性,偏酸对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都不利,而且容易产生杂菌。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是5—8,最适7—8,进棚前培养料的PH值应调至7.5-8,土粒的PH值应在8—8.5。每采收完一期菇喷水时加少许石灰,以保持PH值,抑制杂菌孳生。

双孢菇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因此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双孢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均不需要光,但在一般散射光的条件下还是可以生长的,但不能强光照射。子实体在阴暗的环境下长得洁白、肥大,若光线太强,长出的子实体表面硬化,畸形菇多,商品价值差。

当蘑菇长到直径2-4厘米时应及时采收,若采收过晚会使品质变劣,并且抑制下批小菇的生长。采收方法有两种:旋转法和拔菇法。菇密时,采用旋菇法,即把菇轻轻旋转采下;菇稀时,采用拔菇法,即将菇直接拔起;当许多菇丛生成球菇时,用小刀小心切下达标子实体,采大留小。采菇时,小心轻放,以免损伤菇体。

采收后在空穴处及时补上土填平,并喷施一次1%的葡萄糖、200倍的太阳花丰产王或绿风95,以促进小菇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双孢菇鲜食最佳,不宜久放,规模种植时,可做成罐头,出口换汇。大面积发展双孢菇,必须考虑深加工问题,否则,产品积压变质,就会造成损失。

鲜销上市时,在菌幕不破裂、不开伞的情况下,大小均可采收;制罐及盐水菇,则在菌盖直径1.5~4.0cm,菇形圆正,色泽洁白,无空根白心,无虫蛀、破损时采收。采收前,床面不喷水。子实体生长快时,要求1天采收2~3次。

介绍到这个地方,老师也大概把肚子里关于蘑菇种植的那点知识都掏出来了。陈实最后还是没有忍住,提出了在制作这些培养料的时候,能不能不使用农药。

这个问题问完,陈实是没有觉的什么,但是他分明从老师投射过来的目光中看到了怀疑、不屑、惊讶和无奈。陈实也没有想到瞬间老师的眼光中内包含怎么多的含义,他想了一下也就明白了。

怀疑是怀疑陈实怎么毕业的,常识性的东西都不知道,还能问出口来,这也太不应该了;不屑是老师以为陈实估计是靠着关系才拿到毕业证的,现在这样的人太多了;惊讶肯定是有的了,老师已经先入为主了,觉的陈实和介绍中的高材生的身份很不符合;至于无奈,那就不用说了。

陈实通过老师的眼神,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些老师是有真材实料的,陈实也非常尊敬这些老师,所以他这个白眼估计只能是白挨了,好在陈实的心态一直都摆的很端正,没有因为这点小事情而影响心情。估计这事情也只能去求助小米了,从老师的眼光中,陈实就知道这事情真的是不好办。

菌种运过来还需要时间,这几天也不能闲着,陈实马上把大熊、胡铁成还有这个考察团的成员召集了起来,小范围的开了一个会议,让这些人依托蚯蚓养殖场,先组成一个攻关小组,研究的重点就是那些培养料的配置及混合。陈实也希望这些成果至少是一个初步的结果,能在那些菌种到来之前给提出来。

当然这个过程中,攻关小组的任何要求,也是被优先满足的,这是作为陈家庄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陈实也盘算了一下,接下来陈家庄还需要干一些什么事情,还有就是现在发现,陈家庄的管理人员太少了,顺着这些新项目的一个个上马,加上老项目的扩展,陈家庄渐渐的变得快要掌控不住这些产业了。

这也是爆发性发展带来的后果,没有深厚的底蕴在背后支撑,只有过了一段时间,就会有瓶颈产生,好在是冬天,很多产业做不了,这也给了陈实一段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冬天是冬天,也是一个缺憾,如果是夏天的话,那陈实只要到各大高校去招人就可以了,现在还没有到毕业的时候,一时半伙也解决不了这个实际的问题。

真是人力有时尽啊,难道要陈家庄放慢发展的速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陈实第一个就不同意,那要解决现在的问题,还真的是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