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少年

正文_5-3、小城书风

字体:16+-

白雪回家乡,志远和晓波向家长请示获批后也一同前去短途旅游。于是,三位初一学生开始了一段寒假旅程。白雪老家不远,约莫600多公里,超高速铁路开通以后,只需要半个小时。车厢内舒适宁静一如平常。

知道要出门远游,赵子昂开心起来。古时为交通所限,最远到达大都和济南,沿途舟楫劳累,疲惫不堪,游兴大减。更多时候在家乡吴兴附近山水里徘徊。

“志远,这是什么,飘在空中,鬼怪吗?”赵子昂指着刚进站的超高速列车。超高速轨道修建在空中,最大限度减少阻力干扰,并且为列车提供源源不断的循环能量。修长身不但有助于发挥速度优势,更成为空中一道靓丽风景。

“这是超高速火车,每小时1500公里,很快就到达目的地。”

窗外景色飞驰,赵子昂不禁眩晕,人生如白驹过隙,千载光阴不过弹指一挥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惟心中对文化的坚守一如既往。现代科技倡明,无所不能。可为什么就是写不好老祖宗的文字呢?

白雪回到老家,爷爷奶奶半年没见孙女,高兴得合不拢嘴。老家江边自建小楼,白雪住二楼,志远和晓波住三楼,推窗可看见滚滚江水向东流,心旷神怡。把行李安放停当后和爷爷奶奶一起吃午饭。得知孙女回来,爷爷奶奶一早准备了家乡美食,在餐桌上不停地夹菜。白雪边吃边向老一辈讲述学校生活点点滴滴。志远和晓波胃口大开,毫不客气地品尝家宴。好一幕温馨的家庭团聚画面,松雪斋主人再次感觉出人间的琐碎和美好。

午饭收拾完毕,白雪、志远和晓波出发游玩。沿江而行,凉风习习,远离都市喧嚣,一切都安静下来。江边小城比不上大都市繁华,但是宁静悠远。

“志远,那是什么?”赵子昂忽然指着一处牌坊问道。志远随之把问题抛给白雪。

“韩文公祠。”

“文起八代之衰首位的韩昌黎吗?我们看看去!”一听韩文公之名,赵子昂顿时来劲,拉起志远就要往里面走。

“我们进去看看吧。”志远向白雪和晓波建议。

“没问题!”

“你什么时候变得像文化人了?我以前怎么就没觉得?”晓波打趣道。

小时候白雪天天从祠前走过,也曾数次进去,从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是今天领朋友游玩家乡,再熟悉的景物都变得有故事起来。

文公祠依山而建,直望韩江。穿过四柱白石坊,往祠内眺望,祠宇藏于青山绿树之中,给人悠远清雅的感觉。一条长长的石板甬道直抵祠宇。一旁是长廊屋宇,另一旁是登山小道,一起拱卫主体大殿。赵子昂抬眼望去,祠宇正好位于山峰主轴之上,和身后巍峨的韩山一同营造出令人仰止肃然的感觉。韩退之文章与日月同光,一生坚毅正直,即使被贬千里,仍然造福百姓。

漫步文公祠,树木盆栽修剪齐整,迎风飒飒作响。尽管历经数百年,但是后人精心护理,足以见韩文公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长廊里是参观者留言,苏大学士所作并手书的《韩文公庙碑》煌煌然位列其中:“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赵孟頫默默诵念碑文,看到的是一段穿越湮尘的历史。韩侍郎虽然任期短暂,但勤政为民,泽被后世,获得千秋万代纪念。

到达主体祠宇要先上一段长长的石阶楼梯。晓波一看就头大,估计百步吧。白雪率先跑上去,嚷叫,“男生们不要落后!”正殿里韩文公身穿朝服,庄严肃穆。“百代文宗”牌匾高悬。赵子昂整理衣容,对韩公再三叩拜。末了对志远说道:“志远,你可以帮我上三柱香吗?韩退之乃一代宗师,为官楷模,我赵某人要表敬意。”

“当然可以!”听到书仙请求,志远二话不说答应下来。走到正殿外取香三支,拿到油灯前点着。

“你干嘛?”晓波对志远的举止大为疑惑。

“见到一代宗师,还不快拜,保佑考试好成绩!”志远灵机一动,蹦出一个好托辞。

“对了,以前我们每当重要考试的时候都会有人来上香,祈求高中。”家乡往事又在白雪脑海里浮起,亲切而温暖。

“我要多拜几下。”晓波一听保佑成绩,马上脱帽行礼。

白雪在中间,志远和晓波一左一右,每人各举高香三柱,向一代文宗叩首而拜。赵子昂欣慰地看着三位青春少年。不管境遇怎么艰难,不管时光怎么流逝,文化总会以其独特的方式流存下来。

白雪的家乡是江边

小城,坐拥城墙牌坊老街。文化积淀之深厚远非新生移民城市可比。从韩文公祠出来,已是下午。白雪领小伙伴们逛老街。窄窄的老街上铺满青石板,有的可以辨认出“康熙xx年”“光绪xx年”间字样。石板路高低错落,每一步都宛如踏足于历史之中,通向悠久的往昔岁月。两旁商贩售卖传统家居用品,竹筷子、原木梳妆盒、篾编吊篮、藤制摇椅,实木箍桶等。漫步其中,时光倒流数百年,赵子昂似乎又变成了黄发垂髫少年。老街弯弯曲曲,旁边老屋斑驳的墙壁述说着百年光阴,房子前的木柱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冬日的午后阳光沉缅于旧时光,迟迟不肯离去。

来往人潮轻声曼步,和大都市的快节奏截然相反,如同一曲舒缓的古乐。街坊邻里偶尔进入小店,打个招呼,话话家长。店主像老朋友一样张罗着喝茶,一坐就是半天,在小小的茶杯里细斟慢品,生活的滋味由此氤氲开来。三位小伙伴流连于老街。白雪熟悉这里的一切,连小辫子也轻快起来,和所有人用家乡话打着招呼,给远道而来的朋友介绍家乡点滴,每一个不经意的小玩意里都藏着一个故事。松雪斋主人似乎嗅到了临安的味道。

“这有卖毛笔的!”晓波忽然指着前面一个小店面,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卖笔墨纸张的多了去,城里到处都是。”白雪说。

“是吗?”志远将信将疑。在大城市,笔墨纸张都要去购书中心,似乎大家都将书法传统抛诸脑后了。

“我家乡小地方,谁都写毛笔。你不相信的话待会逛逛看,数一下就知道,十步一家还嫌少!”

“真的?一定要见识一下。”

古城老街蜿蜒起伏,小伙伴们从此多了一个任务:数文房四宝店。果然如白雪所言,几乎每一家商贩都售卖笔墨纸砚,每一家都在门口醒目处摆放三两个鸡翅木龙头笔搁,每个笔搁上面都悬挂着各型号毛笔。在笔搁旁边另有大号陶瓷笔筒,倒插着开锋毛笔。不时有中小学生在旁边灰蓝色水写纸上试写。

“真够多的!数不过来,服了你们。”

“你们全城都写毛笔?”

“老家传统就是这样,我五岁才入门,算是晚的。”白雪不无自豪地说道。

小小江城竟然蕴藏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千年书法之光在此绽放,书仙欣然。

穿行于古旧的石板街里,三位年轻人化身作前朝学子。白雪提议:“你们带几支笔回家吧,保准书法突飞猛进,让兴趣小组里的人刮目相见。”

“说得对,难得来一趟,你有什么好介绍?”志远提起了兴趣。

“跟我来,说不定有免费笔呢!”白雪地头蛇本色尽显。

“太好了,免费笔。”晓波一听到免费就来劲。

随着白雪七拐八弯,来到一家深藏于巷子里的老店。牌匾“书友”两个大字雄厚有力。门面不大,但内里别有洞天。从进门到最里面,靠墙边堆起来的都是书,书山高低错落。另一面墙壁上紧挨着一溜满满的博古书架,书架上整整齐齐地叠放着各种字帖书籍。厅堂正中央摆放着两张红木几案。一张上面都是毛笔和笔搁,另一张上面铺着毛毡和宣纸,墨迹重重。在一派古物之中,为数不多的几份新报刊都是关于无名的报道。厅堂内的手书楹联述说着主人家的追求,上联以书会友,下联神来之笔,横批尚晋。赵子昂打量室内外作品,均为高水准力作。

“这位老爷爷是顶厉害的书法家,开这个店面不图赚钱,只为和朋友一起追求书法的更高境界。”白雪向两位外来客人介绍。

书法的更高境界?松雪斋主人内心一动。

“免费笔呢?”晓波关切地问,把玩着运动帽。

“你看到那幅装裱起来的《兰亭集序》了吗?老爷爷说只要有人能够写得和它一样好,或者无限接近,就可以在这些笔里随便挑选一支。”

“这也太难了吧?谁能跟天下第一帖相比!”晓波啧啧舌头。

“迄今为止,有人获得这个殊荣吗?”志远问。

“还没有。”

“这不是白雪丫头吗?”三位小伙伴聊天之际,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

“杜爷爷,我放寒假回来,今天刚到家。”白雪高高兴兴地和杜爷爷打招呼。

“刚到家就来看我,真有心。”杜爷爷满头银丝笑起来。

“我和两位同学一起来的,他们来这旅游。”白雪把远方来客介绍给杜爷爷。

“好啊,一起来写字。白丫头,你的字写得怎么样

了?”杜爷爷关切地问道。

“我代表学校参加中学生联赛,下学期就要去省里参加联赛了……”白雪简要地把书法兴趣小组和比赛的事情说了。杜爷爷边听边点头。

“以前你跟我学写字的时候,我就说过,你一定可以成材的。加油,去拿个金奖回来!”

“杜爷爷,这两位也是我们书法兴趣小组的,这位志远和我一起参加市比赛。虽然才练了半年毛笔字,但是进步神速,偶尔写出令人震惊的作品,老师都说他有天赋。以后要在省联赛大展身手。”

“年轻有为啊,小伙子,书法振兴就看你们的了!”

志远听着听着就脸红了。

“杜爷爷,听说你这里有免费毛笔?”晓波问。

“有的,不过要凭自己本事赚。只要你写的比得上王右军,这里的毛笔随你挑。”杜爷爷笑眯眯地看着少年来客,指指悬挂于正中央的《兰亭集序》。“或者……”杜爷爷话锋一转,“如果写得跟这位神秘人士一样好,也算。”杜爷爷拿起一份报纸,正是无名的金奖作品之一。

“杜爷爷,你也知道无名?”白雪问。

“当然!书法界千年不遇的奇才。”

“你认识?”

“天机不可泄露!”老人家嘴角含笑。

老店里流光辗转,酝酿着岁月风华,青春的身影在陈年红木中尤其醒目。松雪斋主人忽然对徒弟说,“志远,帮我一个忙,答应这位老爷爷,让我来写。”

“赵大人,为什么?”志远为之一惊,书仙甚少在公众场合主动要求作书。难道今天这里有什么特别引人瞩目的地方?

“这里的陈设气息令我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和强烈的书写冲动。杜爷爷穷尽一生追求神来之笔,和当年的我何其相似,我想亲自会一会。”

“杜爷爷,要不我来试试?”志远主动请缨。

“好极了,白雪刚说你有天赋。”

“我想用水写纸,而不是宣纸。”

“哦,为什么?”

“我……我才练了半年毛笔,对宣纸不熟悉。”志远编了个撇脚的借口。

“没问题,水平高低和纸张没有关系。”

“谢谢杜爷爷,我写好了,毛笔随便挑,你可不许耍赖皮啊。”

“哈哈哈,怎么会呢!”

赵子昂提起笔,饱蘸清水,在纸旁试了一下湿度。右军《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帖,每一点每一笔都极尽用笔遣锋之妙,每一字都如同一个生命形象,凡三百余字,如群贤毕集,响彻古今,被誉为神来之笔。自己当年反复临摹学习,千年过去,不但没有淡忘,反而日渐加深印象,成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松雪斋主人运笔飞快,仿佛要把积聚千年的力量倾泻而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一片空白无聊的灰蓝水写纸逐渐生动起来,一个个灵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刚才还嬉皮笑脸的晓波笑不出来了,白雪变得目不转睛,杜爷爷认真注视着志远笔端的变化,默默说道,神来之笔啊。让一位小孩子到达神品境界?这是天意吗?

一页水写纸写完,杜爷爷如梦初醒,“你真的只练了半年书法?”

“是的,从去年暑假开始。”

“右军再世,不,不,和王右军相比,用笔还要圆润一些,像,像……赵孟頫的!”杜爷爷不愧写了一辈子书法,一语道破天机。

“不敢当,不敢当……”志远心想真是危险,差点被识破了。

“太像了!太像了!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无名。”杜爷爷举着报纸上刊登的无名作品和书仙现场作品比较,情不自已。

“你到底隐藏了多少实力?”白雪不禁追问。

“随便写写,偶然为之……”志远连连摆手,水写纸墨迹逐渐隐去,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管怎么说,这是我看到的最接近神来之笔的一次。也许书法之神借你的手向我展示神品。”杜爷爷逐渐接近真相。

“杜爷爷,你真会开玩笑。”志远尴尬地笑着。

“自古天才出少年,我这里的笔随便挑。”

志远、晓波和白雪尽情地挑着杜爷爷的上等毛笔。赵孟頫仰望着王右军的兰亭集序,思绪飞纵。文明传承实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在这片名不见经传的江边小城里,时间放缓脚步,习字蔚然成风,晋人风骨传千年,唐人韩退之主政,宋人作碑纪念,明清修祠立像,及至今天,现代人仍供奉膜拜。不正是千年精神一脉相传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