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到月球(凡尔纳漫游者系列·第2辑)

第三章 巴比凯恩报告的影响

字体:16+-

第三章

巴比凯恩报告的影响

尊敬的主席的最后几句话在听众中引起了难以形容的反响。呼喊声、喧闹声、叫好声,美国语言中各种丰富的拟声词都接连不断地涌现出来了!全场一片喧哗,这是难以描述的欢声雷动!他们喊着,拍手跺脚,大厅地板都快震塌了。即使这个炮兵俱乐部的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恐怕也无法超过会场内的声浪。其实这毫不奇怪,有些炮手的大嗓门几乎和炮声不相上下。

在这片热情兴奋的嘈杂声中,巴比凯恩保持着平静;可能他对他的会员们还想说几句话,因为他挥手要求大家安静,他那清脆响亮的铃声也被全场的轰鸣声压倒。他们再也不听他说了。不一会儿,他就从位子上被听众抬了起来,像庆祝凯旋似的,从他那些忠实的会员手中传到同样兴奋的群众手上。

什么也难不倒美国人。人们常说,“不可能”三个字与法文无缘,这显然是查错了字典。在美国,一切都很容易,一切都很简单,至于机械难题,它们还未出现就胎死腹中了。在巴比凯恩方案和它的实现之间,没有一个真正的美国人允许自己出问题,说到就要做到。

主席的胜利游行一直持续到深夜。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火炬游行。爱尔兰人、德国人、法国人,所有马里兰州的居民,都用各自的母语大叫大喊,欢呼与喝彩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难以言表的热情奔放的**。说来也巧,月亮好像知道游行队伍跟它有关似的,就在此时露出了皎洁的脸庞,它的光辉使周围的星光黯然失色。所有的美国人都注视着灿烂的月亮。有人向它招手致意,有人用最温柔的名字呼唤它,一些人用目光打量着它,一些人举起拳头向它示威,从八点到半夜,琼斯富尔街的一位眼镜商靠卖望远镜就发了大财。大家用望远镜看黑夜的天体,它好比是一位尊贵的女士。美国人做事不拘小节,处处以主人自居,似乎月亮女神菲贝已经属于这些勇敢的征服者,月球已成了合众国领土的

一部分了。这只不过是计划向它发射一枚炮弹,这种和一颗卫星建立联系的方式多少有点唐突,可这在文明国家中却是常见的做法。

子夜钟声响了,**并没有降温,居民的各个阶层全都卷入了这股浪潮。官员、学者、批发商、小老板和脚夫,从有识之士到普通居民,都在心灵深处激起了共鸣,这已成了举国上下共同的事业了,无论在上城,还是在下城,巴塔斯科河边的堤岸以及停泊在港湾里的船只上,到处挤满了畅饮杜松子酒和威士忌的如痴如醉的欢乐人群;从漫不经心靠在酒吧长沙发上喝混合酒的绅士,到偏僻的阴暗小酒馆里喝烧酒喝得半醉的船夫,每个人都在高谈阔论,争吵不休,真是个个称赞、万众欢腾。

到凌晨两点,激动的浪潮方才逐渐平静下来。

巴比凯恩主席终于精疲力竭地回到家中,这时他真是疲惫不堪,好像全身散了架似的。即使是赫拉克勒斯,恐怕也招架不住这样狂热的**啊。广场和街上的人群逐渐散去。在巴尔的摩汇集的四条通往俄亥俄、萨斯奎汉纳、费城和华盛顿的铁路,把各族群众送回了美国各地。这时全城才相对平静下来。

胜利游行

要是你以为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夜晚,只有巴尔的摩一个城市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中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合众国的各大城市,如纽约、波士顿、奥尔巴尼、华盛顿、里士满、新奥尔良、查尔斯顿、莫比尔,从得克萨斯到马萨诸塞,从密歇根到佛罗里达,全都卷入了这场狂欢。事实上,大炮俱乐部的三万通信会员此前都收到了主席的通知,他们同样以焦急的心情期待着主席10月5日那个重要的讲话。因此,就在当晚,主席所讲的每一句话,立即通过电话线,以每秒钟二十四万八千四百四十七英里的速度传送到全国各州。因此,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面积相当于法国十倍的美国,在同一个时刻同声高呼:“万岁!”二千五百万颗豪情满怀的心,也随着相同的脉搏跳动

着。

第二天,它成了一千五百种日报、周刊、半月刊或者月刊竞相报道的话题。它们从物理学、气象学、经济学或者伦理学的各个方面,从政治优势或文化的观点上对此进行了探讨。他们还提出疑问,月亮是不是一个完备的世界?是否已是一个不可再改变的世界?月亮与还没有大气层时的地球是否相像?从地球上看不到的月球另一面是一个什么景象?尽管现在的问题只是向黑夜的天体发射一颗炮弹,可大家都把它看成是一系列实验的开头;都希望有那么一天,美国将揭穿神秘月球的最后秘密,有些人甚至开始担忧征服月球会打乱欧洲的平衡了。

经过讨论,没有一篇文章对它的实现表示怀疑;各种科学、文学或宗教团体出版的文集、小册子、简报和杂志都强调指出了它的优点,波士顿的自然历史学会,奥尔巴尼的美国科学艺术学会,纽约的地理与统计学会,费城的美国哲学会和华盛顿的国立博物馆,给俱乐部发来上千封贺信,并表示愿意提供直接的人力和现金援助。

这项建议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参与者,可以说是盛况空前。一切犹豫、怀疑和担心荡然无存。至于来自欧洲,特别是来自法国的嘲笑、讽刺和陈词滥调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促进作用,在群情激愤面前,一切恶言中伤都显得无能为力。在新世界,有些事情是开不得玩笑的。从这一天起,巴比凯恩成为美国一位最伟大的公民之一,俨然“科学上的华盛顿”似的人物。一个国家的人民对一个人的崇敬达到了何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这次有名的俱乐部大会后不几天,一个英国剧团团长宣布,将在巴尔的摩剧场上演《无事生非》。市民们却认为剧名有影射中伤巴比凯恩主席的方案之嫌,于是拥进剧院,砸烂座位,硬是逼着倒霉的团长更换了海报。团长是一个精明人,在公众意志面前低了头,把不合时宜的《无事生非》换成了《皆大欢喜》。上演以后,连续好几周场场爆满,获得了惊人的票房收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