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到月球(凡尔纳漫游者系列·第2辑)

第十四章 丁字镐和抹子

字体:16+-

第十四章

丁字镐和抹子

当天晚上,巴比凯恩一行回到了坦帕城,莫奇生工程师乘“坦比科”号返回新奥尔良去了。他要去那里招募一大批工人和运来大部分设备。三位俱乐部成员留在坦帕城,在当地人帮助下,组织初期工程。

八天以后,“坦比科”号领着一小队汽船返回埃斯皮里图海湾。莫奇生招来了一千五百名工人。在悲惨的奴隶制年代,他也许会枉费力气。可是自从美国成为自由的土地之后,国内就只有自由人了,哪里报酬高,他们就蜂拥而来。何况,大炮俱乐部并不缺钱,它答应发给高工资,还加上按比例发给的相当可观的津贴。被招募到佛罗里达来的工人,在工程完工以后,肯定能在巴尔的摩银行个人账户上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存款。因此,莫奇生只有人多难以选择的麻烦,他完全可以对应募工人的才智和技巧坚持高标准要求。可以相信,他招募的这支大军,都是出类拔萃的机械工、司机、铸工、石灰锻工、矿工、制砖工和各行各业的工人。肤色不限,有黑人,也有白人。其中许多人是举家迁来,真是不折不扣的大移民。

10月31日上午十点,这支大军在坦帕城码头上了岸,小城在一天之内就增加了一倍人口,那种热闹和拥挤的盛况自然可想而知了。确实,俱乐部的创举使坦帕城赚了一大笔钱,不过,不是从这些工人身上赚的,因为他们直接就去了乱石岗,而是从世界各地陆续会聚到佛罗里达半岛来的大批看热闹的人身上赚来的。

开始几天,人们忙于装卸船队运来的机器设备、食品,以及数目相当多的可以拆卸、编上号码的“活动房屋”。与此同时,巴比凯恩插上了第一批测量标志,着手修筑乱石岗到坦帕城的一条长十五英里的铁路。

人们知道美国的铁路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修筑的,弯路变化莫测,坡度陡峭异常,轻视栏杆和技术保护措施,爬高坡,下深谷,闭着眼睛往前闯,还不喜欢走直路;修路成本不高,管理起来方便;就是火车经常出轨,自由自在,活蹦乱跳。坦帕通乱石岗的铁路只不过是小菜一碟,花不了多少时间和金钱就修通了。

巴比凯恩不愧是响应他的号召赶来的这支大军的灵魂,他把他的呼吸,他的热情,他的信心都传给了大家,使坦帕城变得生机勃勃;他好像有分身术,工地到处都有他的足迹,身后总是跟着“嗡嗡叫的苍蝇”马斯顿。他的实践精神使他能搞出上千个发明来。在他面前没有障碍,没有困难,从来没有为难的事儿;他是矿工、泥瓦工、机械师,正像他是大炮发明家一样。他回答所有的要求,解决所有的问题。他主动和大炮俱乐部和艾德斯普林工厂保持联系,“坦比科”号日夜生火,维持气压,在希利斯波洛停泊场时刻待命。

11月1日,巴比凯恩带一批工人离开坦帕城,第二天,在乱石岗周围就出现了一座“活动房屋”城,用栅栏把房屋围起来。凭它的热闹和活力,看来,人们很快就会把它看成合众国的大城市中间的一个了。城市生活井井有条,工程开展十分顺利。

经过认真的勘测,掌握了土质状况,挖掘工作得

以从11月4日开始。这天,巴比凯恩召集车间主任开会说:

“朋友们,你们都很清楚,为什么我要把你们召集到佛罗里达这个偏僻的地方来。我们的目标是造一门内径九英尺,炮壁六英尺的大炮,外包一层十九点五英尺的石头护壁。为此就要掘一口宽六十英尺、深九百英尺的井。这项巨大的工程必须在八个月内完成;即你们要在二百五十五天中挖土二百五十四万三千四百立方尺,取个整数,就是平均每天一万立方尺。一千个工人,如能完全自由操作,自然没有丝毫困难,但在一个比较有限的地方,就艰巨多了。但既然工作需要,我们就一定要做好,我相信你们的勇气,正如相信你们的熟练技术一样。”

上午八点,丁字镐在佛罗里达的土地上掘了第一下,从这时起,矿工们手中这件勇敢的工具就时刻不停地挥舞起来了。工人们分成四班轮流休息。

再者,无论工程多么浩大,总不会超出人力的限度。历史上有多少比它更艰巨,而且需要直接和自然界搏斗的工程不是都圆满完成了吗!我们只举一些类似的工程为例,如苏丹萨拉丹在开罗附近挖掘的“约瑟夫神甫”井,虽然当时能使人力作用增加百倍的机器尚未问世,它却达到了尼罗河水面以下三百英尺。另外,还有让·特·巴德总督在科布伦茨开凿的一口井,足有六百英尺深!那么,一句话,现在问题到底是什么呢?不过是把“约瑟夫神甫”井加深到三倍,宽度扩大到十倍而已,井宽了,挖掘起来就更加容易了!因此,没有一个工头,没有一个工人对工程的成功抱有怀疑。

莫奇生工程师在巴比凯恩主席的同意下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使工程进度又加快了一步。他把合同上规定哥伦比亚大炮必须用经过热处理的锻铁箍起来这一条取消了。它是一项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过于谨慎的措施,显然,大炮是用不着这些铁箍的。所以他们就把这一条去掉了。

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因为人们采用这个新的掘井工序,可以一面掘,一面砌井壁。由于采用了这个简单的工序,不再需要用横向支撑的办法来支撑井壁了,井壁本身的重量就可紧紧地撑住泥土,并能自己慢慢地下降。

这种操作法只是在丁字镐挖到硬土层时才开始进行。

11月4日,五十名工人在围栅中心,即乱石岗的山顶挖了一个直径六十英尺宽的圆洞。

丁字镐首先遇到的是一层六英寸厚的黑色松软沃土,挖起来很容易。接下来是一层两英尺厚的细沙,它们被小心地回收起来,因为以后可用来制作内部的模具。

沙层下面是结构相当紧密的白色黏土,好像英国的泥灰岩,层层叠起有四英尺厚。

接下来镐尖碰到了坚硬的地层,是由贝壳化石组成的岩石层,干燥、坚硬,这里就更离不开工具了。挖到这里,洞深已达六点五英尺,砌筑井壁的工作于是就开始了。

他们在洞底造了一个橡木的“车轮”,像一个螺栓固定的圆盘,结实非凡,中间留了一个相当于哥伦比亚大炮外径的圆洞。护壁的基石就建筑在这个“车轮”上,水泥把石头结实地粘在一起

。中心的圆形护壁砌好后,工人发现自己待在一口直径二十一英尺的井中。

井壁砌好以后,矿工又拿起鹤嘴锄和丁字镐,开始挖“车轮”下面的岩石,随时用结实无比的支架撑起来。每次掘到两英尺深,就陆续把支架抽出来,这时,“车轮”和上面的圆形建筑,也就慢慢地下降,在这个圆形建筑的上面,泥工们不断地往上筑砌井壁,同时留下“冒口”,作为浇铸时的出气孔。

这项工作要求工人技术高超,时刻小心。在“车轮”下面挖掘时,不止一个人被爆裂的石头打伤,甚至因此死亡。尽管如此,那股热火朝天的劲儿一分钟也没有下降过,夜以继日地进行。几个月以后,白天烈日高照,这片灼人的开阔地上气温高达华氏九十九度;夜晚的白炽灯灯光下,工具的开凿声、炸药的爆炸声、机器的轰鸣声,以及空中的滚滚浓烟,在乱石岗周围恍若划出了一个恐怖圈,野牛群和成群结队的塞米诺人再也不敢靠近了。

工程井然有序地进行,起重机加快了挖掘进度。没有出现意外的障碍,预料中的困难,都被一个个顺利地克服了。

一个月过去了,井已经按预定计划挖了一百一十二英尺深。到十二月,井的深度增加了一倍。一月份又增加了一倍。二月间,工人开始和地壳里渗出的地下水斗争。必须使用大功率抽水机和空气压缩机抽干地下水,然后用混凝土堵死泉眼,好像在船上堵漏水的窟窿一样。倒霉的地下水终于被战胜了。但由于泥土的松动,“车轮”损坏了一部分,护壁也塌了一个角,可想而知,高达七十五托瓦兹的圆形护壁的压力是多么可怕啊!好几位工人在这次事故中丧生。

工人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才把“车轮”支撑起来,补好了墙脚,使“车轮”结实如初。多亏工程师很机智,使用的机器功率大,圆形护壁尽管一时受损,但很快恢复了正常,掘井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从这时起,任何意外事件都没有再妨碍工程的进度了。6月10日,在巴比凯恩规定期限的二十天前,这口井已达到了九百英尺的深度,井壁也砌好了。井壁下面是三十英尺厚的基础,顶端正好和地面相齐。

巴比凯恩和大炮俱乐部的会员们向莫奇生工程师表示热烈祝贺,他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工程。

在这八个月中,巴比凯恩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乱石岗。他一方面密切注意着掘井工作,一方面对工人的福利和健康也关怀备至。热带地区人口聚居点经常流行可怕的传染病,在工地上却没有发生,这是十分幸运的。

在这项危险的施工过程中,由于一时疏忽,确实有不少工人付出了生命,但这些不幸事件也很难完全避免,美国人对这些“小事”并不十分在意。他们一般对整个人类的关心胜过对个人的关心。巴比凯恩却奉行与此相反的原则,并时时处处贯彻实施。多亏了他的关怀、他的机智,遇到紧急情况时他的有效干预和措施的精明得力,平均工伤死亡人数才没有超过那些海外以安全措施著称的国家,例如法国,大约每一项二十万法郎的工程就有一起工伤事故。

工程井然有序地进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