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培育发展新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在速度变化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在原有发展减弱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实现新老动力的平稳转换,成为“十三五”时期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当前,要按照这一要求,加快培育和形成发展新动力。
(一)优化要素配置,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是“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需要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的合理流动,进一步提高其配置质量。据有关研究,我国不同行业、企业、所有制之间的生产率差距相当明显,通过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效率的潜力很大。强调培育发展新动力、提高要素生产率,首先要关注已有的增长领域,在老领域中挖掘新动力。
培育新的发展动力,还要着眼于新领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下,新增长点将主要以新技术、新机制、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形态出现,如“互联网+”
、绿色发展、机器替代人工等。它们通常影响到大多数乃至所有行业,是“覆盖式”的,其特征主要不是外延式扩张,而是内涵式地提高效率。
(二)调整需求结构,更好发挥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作用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需求结构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已经转变为更多依靠消费和内需带动的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更好发挥消费、投资、出口的协调拉动作用,对稳需求、稳增长,在需求方面培育发展新动力,意义重大。
一方面,消费在增长中的基础作用更为凸显。保持消费相对较高的增速,对稳需求尤为重要。在稳定传统基本需求的同时,要重点关注新的消费增长点。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要着力提高消费质量,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在产品消费逐步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增长的重点将转向服务消费,包括旅游、养老、休闲、体育、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消费。
另一方面,投资在增长中的作用仍为关键。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投资减速最为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不再重要。要使经济在较长一个时期内保持中高速而非中低速以至低速增长,投资依然起着关键作用。
另外,出口对增长的支撑作用不可低估。近几年我国出口增速减缓,有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增长乏力的影响,但主要还是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竞争力相对下降所致。当前,保持出口适度增长仍很重要,且面临不少新的挑战
。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要与资本的引进和输出相结合,有效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位置。
(三)切实促改革、转方式,使我国经济转入效率提升、创新驱动的轨道
培育新的发展动力,不论是供给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率,还是需求方面协调发挥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都要求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进而实现发展动力的平稳转换。
首先,按照负面清单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准入。既要“放小”,改革商事制度,便利小微企业的进入和发展;也要“放大”,重点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金融等领域破除行政性垄断,引入行业外大的投资者,激发竞争活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次,加大严重过剩产能调整力度,积极推进产业重组。再次,促进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有利环境。创新活动有其内在规律。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尤其要重视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集中,形成若干个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第四,稳定和发展资本市场,为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提供有效金融支持。要加快资本市场改革,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避免或减少资本市场大的起伏,重点发展与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相适应的金融工具,提高企业的股本比例。第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转型。要争取占领全球贸易投资规则制定的制高点,由被动应对逐步转到主动引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