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新理念:践行五大理念,决胜全面小康

第二章 坚持创新发展_二、拓展发展新空间

字体:16+-

二、拓展发展新空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一)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十三五”时期优化区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必然要求。拓展区域发展空间,要以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发挥区域发展潜能、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空间结构、推进转型发展、增强承载能力为重点,实现区域空间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绿色化开发利用。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内涵丰富,任务繁重,必须突出重点,有序推进。要做到先布棋盘后落子,形成纵贯东西、连通南北、覆盖全国、辐射世界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使城市群成为集聚人口和产业的主要平台。要点、线、面相结合,在点上形成一批中心城市和重点经济区,在线上优化支撑城镇布局的设施网络,在面上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形成均衡化、网络化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区域发展空间的总体布局。当前,要立足国际视野,积极实施三大战略,即“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实施上述战略,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推动区域空间利用均衡化网络化,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区域发展空间新格局。

培育发展重点城市群,打造人口和产业承载新空间。城市群是我国人口、产业聚集的主要地区,是城镇化区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阶段和主体形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即“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

打造一批中心城市和重点经济区,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节点。随着我国

经济增长进入转型期,城市发展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迫切需要培育和激发新的发展动力,使城市发展更加生机勃勃,更好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

推进城市绿色发展,营造宜居宜业新空间。城市是区域人口、产业高度聚集的空间。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环境容量。推动城市立体化、智慧化发展。加强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拓展农村发展空间。农村地区发展空间的拓展,是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的重要内容。农村地区地域广阔,是经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重要的支撑条件和生态保障空间。当前,要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提高区域空间治理能力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要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系统完善的空间规划管理制度,增强管制措施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区域空间治理能力。

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空间规划编制体制。空间规划是区域发展的指南,是区域空间开发利用各项活动的基本依据。要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空间规划编制体制,构建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整合各部门力量,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逐步形成一个市县一个规划、一张蓝图。强化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拓展区域发展空间,要注重留足做优公共空间,以公共空间为重点,加强规划管治。建立实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研究制定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总体方案,加强对区域重要生态系统和特殊公共空间的保护,实现永续利用。加强考核问责。建立健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研究建立可操作、可量化的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指标体系,制定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绩效评价考核办法,加强监督检查。

(三)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谁拥有互联网思维,用好互联网、大数据资源,谁就能赢得主动、赢得先机。党的十

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一伟大蓝图,为未来我国各领域发展提供无限可能,为顺利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要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十三五”期间,正值“互联网+”的工业4.0时代到来之时,推进“互联网+”需要七方面保障措施:要夯实发展基础,强化创新驱动,营造宽松环境,拓展海外合作,加强智力建设,加强引导支持,做好组织实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后,最根本的还是人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增强本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发展需要。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自我改造,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业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谋划能力和工作水平,成为驾驭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的行家里手、内行领导。

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相继制定实施大数据战略性文件,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的主要任务是:一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宏观调控科学化,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推进商事服务便捷化,促进安全保障高效化,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二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发展大数据在工业、新兴产业、农业农村等行业领域应用,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三要强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支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