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新理念:践行五大理念,决胜全面小康

第四章 坚持绿色发展_三、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字体:16+-

三、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战略任务,这是未来五年以至更长时期我国资源利用管理工作的根本遵循。当前,必须科学把握我国资源国情,切实增强节约高效利用资源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加快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确保“十三五”时期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和发展难题的关键

我国资源总量大、人均少、质量不高,一些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普遍偏低。我国的基本国情、资源禀赋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如果继续沿袭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资源供给将难以为继,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将受到制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会受到影响。绿色发展是建立在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约束下的科学发展模式。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各种物质都源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

(二)落实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要

求,必须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当前,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在“全面”上下功夫,在“高效”上做文章,在全社会树立起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树立节约优先理念,是实现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基本前提,节约优先就是要时时处处都把节约挺在前面,培育节约意识,养成行为自觉;树立集约利用理念,是实现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内在要求;树立循环发展理念,是实现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树立市场配置理念,是实现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根本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资源产权市场,推动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增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内生动力;树立创新引领理念,是实现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中,真正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确保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各项任务举措落实到位

要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这是资源宏观管理方式的创新,也是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硬措施。落实这一要求,既要控制总量,

也要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建设用地强度。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这一制度,不能有丝毫动摇,必须做到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要严、各类用地标准管理要严、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要严、对浪费土地行为的处罚要严。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这是一项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统筹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制度安排。开展轮作休耕试点,要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保障安全,统筹考虑全国总体耕作情况和各地实际,制定科学缜密的轮作休耕试点方案,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开展试点。要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目的是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必须克服认识误区,把节能节水机制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突破技术瓶颈,加快建设和完善监测队伍和监测机构,规范行业管理。要倡导合理消费模式。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表率作用,从党政机关做起,降低行政成本,管住公款消费,自觉抵制奢侈浪费和奢靡之风,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树立节能理念,增强节能意识,深刻认识节能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把节能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