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开放大势,把握合作大局,既是我国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赢得“十三五”、迈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新变化,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这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我国未来五年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培育我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更好条件。
(一)充分认识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性
“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开放型经济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冲击仍将发酵演化,对全球经济增长、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规则演进等诸多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发生新变化。
从国际环境看,一是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难以改观。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再平衡步履维艰,增长动能一直明显不足,未来五年增长率将保持在3.5%左右。需求约束进一步加剧,市场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二是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在创新的基础上向发达国家同流,替代部分跨境贸易和投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整合。三是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坎坷,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步履维艰,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
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发生新变化。传统比较优势明显弱化,人力资本、资金供给、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产业集聚等方面的能力持续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和强化,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基础更加坚实。二是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显著上升。三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给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带来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对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性和使命感,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和投资布局,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协作互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之初
,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给予了特殊的开放政策,再加上地理区位、发展基础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我国内陆沿边地区对外开放一直相对落后,对外开放海强陆弱、东快西慢的特征明显。“十三五”时期,要坚持开放型经济发展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提升沿海地区开放水平,逐步形成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开放口岸少、基础设施差、物流费用高,一直是内陆沿边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与相关国家共同规划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持内陆沿边地区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江海、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加强相关国家交通、物流标准体系对接,为内陆沿边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更大便利。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既要改善基础条件,更要夯实对外开放的产业基础,提升对外开放的产业支撑能力。内陆沿边地区要提高吸纳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能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制造、贸易物流等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外向型产业集群。外向型产业和各类产业集聚园区的发展要充分依托本地优势,做到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切实防止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基础好,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更具有利条件。要推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转型升级,提升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层次,加快从国际加工装配基地向先进制造基地转变,从制造中心向制造研发中心、服务贸易中心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在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
(三)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对外贸易结构不尽合理、大而不强问题仍较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不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迫切需要实现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转换。
要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的竞争力。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品,但近年来竞争力逐步削弱。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巩固来之不易的国际市场份额。完善通关监管模式,鼓励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要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从消费品出口向消费品和资本品出口并重转变,是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从国际经验看,贸易强国往往是装备制造等资本品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高铁、通信、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等产品性价比高,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十三五”时期,要抓住全球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以对外承包工程为先导,以金融、保险服务为支撑,大力推动装备制造出口。
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但与货物贸易相比仍相对滞后。要在巩固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
贸易的同时,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出口。顺应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趋势,大力发展相关的金融、保险、物流、维修等服务贸易出口,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对外投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提高服务外包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从被动接包向专业服务提供商转变。
要积极扩大进口。进口不仅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短缺、促进国内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发挥我国的市场规模优势,带动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要根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供求状况,完善进口促进政策,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扩大能源资源、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国内有需求的消费品进口。
(四)完善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相对于对外贸易而言,双向投资是对外开放的更高级形态,是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更好地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的有效途径。要在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集聚全球优势资源的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提高全球资源和市场配置能力,整合和延伸产业链,增强与世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和优势互补点。
在引进来方面,现阶段利用外资不是简单的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吸收国际投资中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要“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要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吸引外资进入高端制造业,同时抓好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循序渐进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分层次推进服务业开放。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在更大范围推广复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开展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聚集园区转型升级,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
在走出去方面,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贸易大国迈向投资大国、产品输出迈向产业输出的新阶段,出现了市场、能源资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要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推动同更多国家签署高标准双边投资协定、司法协助协定,争取同更多国家互免或简化签证手续。完善对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构建海外利益保护体系。制定走出去国别产业规划,有序推进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重点行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效应大、带动性强、效益好的产能合作项目,形成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带动我国装备、技术和服务输出。面向全球拓展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深化境外农业投资合作,建立一批境外能源资源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动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快境外布局、创新融资模式,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构建广覆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平台,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