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幸福路线图”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党和政府从开始就为民众设计了一条幸福的路线图,从开始的小康社会蓝图到“三步走”战略的制定,再到“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蓝图的构建,再到和谐社会的总体构想,进而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道路,到如今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最终归于幸福社会的理想,这是一条徐徐而渐进的幸福路线图。幸福路线既是一个大政方针的总体设计,更是利国利民的一条发展路线,党和政府关注国富民强,关注个体的幸福生活,关注社会的普遍幸福,从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生态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构想了一幅全面的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蓝图,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也包括精神文化素养的提升,让国民更有尊严、更自信地过着高质量的有着高幸福感的生活。
一、幸福路线图
(一)幸福路线图的阐述
提到幸福路线图,个人将其解读为幸福的路线图,所谓幸福,重点在于党和政府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对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集中在物质,精神和文化上的满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大众对于自身需求在得到实现后获得的心理满足程度的体现。路线图,则更侧重于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党和政府一直在提、在做、在努力的事就是建设小康社会。小康这一概念,最早要追溯到《诗经》。而真正有政策、有目标地将传统的历史的小康社会蓝图付诸实践的则是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人邓小平,那时的中国正迈向现代化的征程,在此之后,历经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小康社会逐步完善,从小康社会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了一幅小康社会的路线图。从历史的轨迹上来看,在这段时间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小康社会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文化上的提升也在社会各个层面有着充分的体现,基于此,将小康社会的路线图和期间民众的幸福指数提高总称为幸福路线图。
(二)幸福路线图
早在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大平正芳问道:“中国根据自己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总产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在这之后,他又多次提出了
这一构想。这是邓小平首次用“小康”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的发展前景,也是第一次用“小康”代替此前“四个现代化”的提法。
1980年1月16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高层干部会议上,邓小平重提“小康”概念,这一次他有了更深入的解读。“前不久一位外宾同我会谈,他问,你们那个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跟他讲,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这个回答当然不准确,但也不是随意说的。现在我们只有二百几十美元,如果达到一千美元,就要增加三倍。新加坡、香港都是三千多。我们达到那样的水平不容易,因为地广人多,条件很不一样。但是应该说,如果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真正达到每人平均一千美元,那我们的日子就比他们要好过得多。”四个现代化—中国式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小康。这个可以称之为小康社会的开端。在此之后,整个国家进行土地改革,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劳动力,解放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后解放思想,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开放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并逐步深入内陆,中国的经济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发展剂,开始迅猛发展,小康社会的路线也逐渐清晰。
党的十二大则正式引用了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报告中称:“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生活在“小康社会”达到“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在1987年十三大上,邓小平同志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即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三步走战略的部署可以说是小康社会的具体化、细致化。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构思、构建、定义的时期,邓小平同志不断地谈起“小康”,不断地修正、补充对“小康”的定义,小康社会有了清晰的蓝图和路线,也有了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并逐步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规划了到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1996年10月10日,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之
后他又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的概念事实上已经初具雏形,江泽民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清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发展的目标。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大会也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小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具体的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十六大报告还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奋斗目标。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十七大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这些要求是对党的十六大目标的补充和充实,总的来说比党的十六大目标稍高,要求更严,经科学测算,也都是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尤其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宣告:“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同时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沿着历史的轨迹,围绕着小康路线,党和政府做出的各项决策,逐步深入,徐徐渐进,着眼于整体规划,小康社会的蓝图也逐步清晰,路线也渐渐夯实,经济发展强劲,其最终的目标是为全国人民谋福祉,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努力,这条小康社会的路线,也确实是一条“幸福路线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