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社会建设

第六章 领导干部,为群众幸福而工作_二、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和幸福观

字体:16+-

二、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和幸福观

为了群众的幸福,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和幸福观。

如何认识和对待压力,是为政者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人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干部有压力,办事才更有动力,落实才能更加给力。如果缺乏压力,精神懈怠,庸庸碌碌,甘于当“太平官”、“混事官”,甚至有的还当了贪官、赃官,对群众而言,不仅毫无幸福感,恐怕更添痛苦感、愤懑感。《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领导干部有危机感,群众才能有幸福感,并从发展要有紧迫感、本领要有恐慌感、对群众要有敬畏感等方面论述官员的压力观。

发展上要有紧迫感。当前,国际和地域竞争日趋激烈,改革难题新旧交织,群众的民生期待也水涨船高,不管是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还是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都面临“不进则退、不转则衰”的挑战,有人更是疾呼“一天也不能等”。形势逼人,身为领导干部,理应有“时不我待、无功即过”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迎难而上谋发展。如果满足于“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就会错失发展机遇,误己更误人。

本领上要有恐慌感。欲揽瓷器活,须有金刚钻。履行职责要有好作风,更要靠真本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领导干部的能力不断提出新考验。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对地方领导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常听一些地方领导说:“有了互联网,我们的工作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这话值得分析,确有个别媒体存在捕风捉影、恶意炒作等现象,但一些干部的媒体素养不够、回应社会关切的能力不足也是实情。更重要的是,有些干部落实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成效不大,甚至出现了失误。说到底还是本领不够。

对群众要有敬畏感。官有所畏,业有所成。“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无论是谁,不管官做得多大,脱离了人民群众,就像希腊神话中离开大地的巨人安泰,立即失去了所有力量。对今天的为政者来说,不管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一刻也离不开群众的力量,到处都少不了民意的支持。只有老实“拜人民为师”,对待群众意见虚怀若谷;践行“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对待群众诉求尽心尽力,才能赢得人心、凝聚力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流传千古,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也有一副楹联:“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乐民之乐,以和性怡情。”为政者的忧患辛劳之中,往往生长着百姓的幸福安乐,古人尚且有这种认知,今天的共产党人理应把这篇“忧乐”文章做得更好,写进千千万万群众心里。

除了正确的压力观,官员还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当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层出不穷,大量民生问题亟须解决,官员们只有提高行政能力,搞好社会建设,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而这种认可会使他们产生工作的幸福感和继续努力的动力。同样,依法行政才有安全感,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官员自然胸怀坦荡,心底无私天地宽。然而在现实中,有些官员的幸福观却与之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他们的权力观和价值观出了问题。权力成了他们以权谋私的工具,权力越大,越能为所欲为,他的“幸福感”便越强。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自然忘乎所以,最终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我们党历来都不乏为了群众幸福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优秀干部。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杨善洲到吴天祥,他们把群众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为了群众的幸福,宁可舍弃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这种幸福观,可敬可叹,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