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社会建设

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_一、文化建设衍生出的幸福观

字体:16+-

第十章

幸福社会与文化建设

幸福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幸福感,由此看来,一句“你幸福吗?”的提问并不能真正了解人民的幸福水平。幸福社会的特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幸福社会既需要高度的物质文明,也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幸福感,但幸福社会建设,最终也离不开文化建设。

一、文化建设衍生出的幸福观

在认识到社会文化对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巨大推动力以及社会新风气对幸福观建立的强烈催生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深入理解幸福观的真正内涵。

(一)幸福观的内涵和特性

第六版《辞海》关于“幸福观”的解释是:“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幸福观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第一,全面性。幸福观不是由单一要素组成,而是既包括物质生活层面,也包括精神生活层面,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诸多要素相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表示:“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倘若一个人很富有,但活得没有尊严、精神空虚、没有安全感,或者生活在一个严重污染的环境之中,那么幸福感就会缺失,很难说得上“幸福”。

第二,时代性或递进性。幸福观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以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幸福生活一个重要的指标,老百姓认为那是幸福生活、“天堂般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切对大多数人来说逐渐变

成现实,自然就会被新的更高的目标替代。

第三,差异性与主体性。生活、工作状态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2012年,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在北京等24个城市进行了“中国人幸福观调查”,列了19个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规模越小,人们就越重视“家庭和谐”;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居民更加重视“生活安全”、“社会正义”等。在承认差异性的同时,要突出主体性,也就是最广大人民的幸福观;再就是要从中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第四,政治属性和社会制度属性。在实行剥削制度、由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憧憬幸福,但很难真正体验到幸福。中国古人以追求、实现“福、禄、寿”为幸福。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政治黑暗,人民受尽苦难,根本谈不上幸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在这种情形下,国人没有幸福可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创造人民幸福生活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新时期以来,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各方面建设都取得更大的成就,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所以谈幸福观不能抛开政治环境,社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最广大人民奔向幸福生活是1949年以后的事。

第五,文化属性。幸福观是一种心灵体验或感受,是一种理念,反映了国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反映了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而具有文化属性。

(二)从“中国梦”看幸福观的发展与变迁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的时候说道:“每个人都有

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分不同阶段,百年前中华民族的梦想是摆脱侵略,走上独立富强之路,而今天我国的GDP居世界第二,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跃居第一,这个时候“中国梦”开始转变,从以国家为标志变成了国家为人民服务,人民在追求物质条件提高的同时,也同样看重精神的慰藉和心理的幸福。

和“中国梦”一样,幸福观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以前我们温饱成问题的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就是幸福,那时的幸福文化就是吃肉穿衣,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能到达“吃饱穿暖”的水平,但人民真的幸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在大家吃饱了,但看着别人吃的是海参鲍鱼,内心生发出一种不平衡感,本应有的幸福感也就灰飞烟灭了,这时想要找回幸福,不是单纯拼命赚钱吃上海参鲍鱼,而是要营造一种宽容、和谐的文化氛围,让吃不上海参鲍鱼的人能够看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不执著于物质欲望,这就是所谓的幸福观。幸福内涵的时代性和递进性激励人民追求更高水平的幸福,同时也希望人民培养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由此看来,真正的幸福观还应引导人民正确去看待物质需求、去面对生活差异。

今天我们所说的幸福观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腰包鼓起,也是一种物欲满足之外的精神慰藉,是一种以开放、宽容心态看待万事万物的境界,幸福社会则是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建成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