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三、秉持严实作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

字体:16+-

三、秉持严实作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

“三严三实”是永恒的课题,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要驰而不息的把“三严三实”贯彻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全过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让“严实”精神不断发力、持续用力,形成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践行‘三严三实’,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要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要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这四项新要求,抓住了践行“三严三实”的关键,为确保作风建设的“抓常、抓细、抓长”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经常性教育,内化于心。持续深入地加强学习,结合工作实际,广泛组织开展学习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社会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活动。通过组织党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形成党员经常性教育,纳入日常学习内容,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系统学、深入学、持久学。把理论的再学习、理想的再坚定、革命意志的再锤炼形成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项铁的纪律,从应付性学习转变为主动钻研学习、从为了工作的“要我学”转变为提升自己理论素养的“我要学”,让党性修养成为日常功夫、经常状态。

二是筑好制度的“铁篱笆”。作风建设是一场

攻坚战、持久战,“三严三实”是推进改革进程中作风建设的再续航,有自律也要有他律,有价值导向更要有制度导向,若不防微杜渐,扎紧制度的牢笼,日积月累,则会积重难返,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纵观历史潮流,制度一直是约束权力的关键武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把权力关进制度监督的笼子里,给其套上“紧箍”,扯住“缰绳”,筑好约束权力的“铁篱笆”,权力才不会肆意妄为。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为依托,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建立健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长效机制,靠制度引导干部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入手,于常态中树立规范,端正党风、淳化民风,使作风建设不偏离轨道。

三是用好监督的“多双眼”。强有力的监督是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实后盾。缺乏有效监督而引发的官场“富营养化”是催生“不严不实”的重要因素。对于领导干部的监管不能失衡,只有将“三严三实”贯穿始终,保持韧劲、保持力度,作风建设才能取得更好地成效。一方面,要建立领导班子综合分析研判长效机制,加大日常管理监督力度,从小事抓起,切实把从严教育、从严选拔、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和从严问责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始终,做到权力行驶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将“小毛病”扼杀在摇篮里。另一方面,用好群众监督的多双眼睛。“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内部的监督固然重要,但群众的监督力量也不容小觑。只有想到群众的真需求,作风建设

才有的放矢,只有听到群众的真反映,问题才无所遁形。倾听民声,建立群众监督体系,织密群众监督之网,为作风建设构筑有力支点。

四要巩固专题教育成果,外化于行。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之一,也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外化于行的成功实践。党纪党规的底线还需严防死守,要紧紧盯住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把查摆出来的“四风”问题,“不严不实”问题,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群众反映最突出、意见最大、要求最强烈的问题一并纳入整改内容,建立完善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推动新老问题一起解决。将问题的解决过程转化为专题教育成果见实效的过程。

习近平指出,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鞭策自己。在引领社会风尚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当好旗帜和标杆,全体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中国人历来崇尚气节、崇尚严谨、崇尚务实,讲良知、守信用,严和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是传承民族品性、倡导社会新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做一名合格党员,要切实从“严”上要求自己、向“实”处谋事着力,持之以恒转变作风,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扎扎实实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本章完)